早熟晚熟顺天道 谨守良心才成人

——读莫言新作《晚熟的人》




最近抽空读完了我非常喜欢的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这是莫言先生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时隔十年才推出的小说新作。就像他早年那些充满丰沛想象力与细腻观察力的小说一样,读起来依旧那样行云流水、生动活泼,阅读体验非常棒。

作为一名普通文学爱好者,我觉得莫言小说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朴实自然、不耍花招、不搞噱头,用简练朴素的文笔,老老实实讲述一个个扎实生动、细腻感人、揭示复杂人性的好故事。不像有些所谓的作家,动不动就意识流、后现代、先锋派之类,但读者连看好几页还是感觉云里雾里,便索性失去阅读兴趣了。

《晚熟的人》这本小说集里的大部分故事,是以“获奖后的莫言”回乡探亲的视角来讲述的,这样就能给读者营造一种纪实讲述的现场感与真实感,当然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真的纪实作品。莫言通过全书十二篇故事的生动讲述,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个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有“大器晚成”实则八面玲珑、十足拜金的所谓“成功企业家”蒋二,有一辈子睚眦必报的凶残弱者“斗士”武功;有离家出走三十年又重归故里的基督徒柳摩西,还有自认为满腹经纶、老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表弟宁赛叶。

当然书中还有几篇故事比如《澡堂与红床》中讲述的人在当下物质时代的灵魂迷失与心灵坚守;《天下太平》中讲述的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权力斗争故事;《红唇绿嘴》中生动讲述了过去时代对人性的戕害与当下网络时代的某些人性丑陋等问题。作为读者,我感觉《晚熟的人》中每篇故事读起来都自然生动、真实感人,捧起书就完全沉浸在作者用文字营造的文学世界中……明明知道诸多故事都是作者编的,但就是感觉好像是在真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一样,或者更准确地说,简直比真实更真实,比现实更有着触动人心的深沉力量,这可能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曾就《晚熟的人》这本书的创作采访莫言。莫言先生指出,获诺贝尔文学奖曾一度给他带来很大烦恼与压力,但渐渐的随着新闻热度下降,他也就有精力和时间重新投入工作了。他最热爱的工作当然还是写小说,获奖后这几年做了大量的自我训练,比如学习中国古典格律诗、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留白技巧等等。他还提到自己下一步的计划是要写一部新长篇小说。

令我深表感叹与钦敬的是,莫言先生作为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伟大作家,尽管已过耳顺之年,但他依然在每天不停地精进努力、奋发向上,想要创作出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两相对照,我作为后学末进,虽然没有莫言先生那样伟大的文学天赋,但他的锐意精进、不懈努力工作的精神,却是值得我学习的吧。

之前曾看过《文学的故乡》纪录片采访莫言先生的视频片段,了解了莫言的一些成长历程。他小时候在山东农村长大,家里生活一度很贫困,母亲为了让家人孩子吃饱饭,而她自己只能把家人吃剩下的鱼骨鱼刺捣碎了下咽,听之让人不忍。长大后莫言机缘巧合当兵、写作、提干、去鲁迅文学院进修,一步步走上了文学道路。莫言曾经说过,就像他的小说《表弟宁赛叶》里描写的一样,他那时候发表小说刚好赶上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一本《红高粱》让他一举成名。而像表弟宁赛叶那样的人,他们农村乡土中其实有着许许多多跟他一样有才华的后生晚辈,但可能就因为缺乏某种外在机缘,也就很难获得自我期望中的成名成功之类。

在当下个人主义、成功主义等价值观更加趋同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年轻人面临的外在发展机遇看起来可能更多了,但竞争也更加激烈了。很多人可能都希望靠公众号写作当大V、拍视频成网红、开直播当顶流带货主播之类,但真正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估计只能站在枯寂的现实岸边,眼巴巴望着繁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而“望洋兴叹”。

我想,莫言先生通过《表弟宁赛叶》及整本《晚熟的人》,可能想要提醒或者传达给读者的讯息是,面对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患有“成功焦虑症”“攀比焦虑症”“早熟焦虑症”的当下,其实成功很多时候还是要靠各种内外在机缘的共同作用,内在有本事、有能力,外在还要有各种机缘、机遇之类,凑巧才能成事。但任何时候即使不成功,没有成名发财之类,人也应该始终如一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立足当下、立足自身把本职工作干好、把当下生活过好,而不能像表弟宁赛叶那样好高骛远、华而不实,更不能像蒋二那样虚伪自私、八面讨巧、无耻拜金,还自诩自个是大器晚成——“晚熟的人”呢!

成功发财、成名成腕很多时候要靠内外在因缘和合而生,而成长成熟则是每个人一辈子必修的功课。不管是早熟还是晚熟,工作生活谨守良心、负责担当与人为善,必须是始终如一坚守一生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熟晚熟顺天道 谨守良心才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