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

前几天,全省的高中教师都被集中起来,学习新课标。我们是在市一高的学术报告厅听的。网络课程,在同一个时间,打开网络。讲课的老师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女先生,只有声音,没有影像,老先生的声音很好听,讲的也很具体。只是有一点,她说那些没用的东西就不要给学生讲了,这个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

尤其是语文学科。哪些知识是有用的?这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会更妙。学生说只有考试考的才是有用的。考试不考,学那没用。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哪些知识是考试会用到的呢?哪些能力是考试会用到的(况且能力又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哪位高人可以告诉我?

对于目前的语文教育状况,我想问问给我们广大教师讲解新课标的老先生,怎么界定语文学科的有用和无用呢?面对高考,教学中把握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常识需要再次普及一下。《道德经》第十一章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翻译出来:三十根辐条连接到一个车毂上,因为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有了车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皿,正因为器皿中间是空的,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子,因为门窗中间是空的,才有了房子的作用;表面上看,是有用的部分给了人们便利,实质是无用的部分发挥了大的作用。车毂中空,看似无用实则大用。器皿中间什么都没有,所以才能装东西;门窗空虚出来的部分才使得房子有了价值。

这段话所讲的道理,一言以蔽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似乎与教育教学距离遥远。那我们说得具体点。就按高考语文试题的构成来说。第一题是社科类文本阅读。这里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包含快速阅读能力,搜寻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抗干扰能力等等。要命的是,这诸多素养并不能量化,平时的备考训练做不到专挑有用的练,因为有用无用不好界定。

试卷后面的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文本阅读等部分,都可依上类推作同一思考。作为考量学生阅读素养的这些题目,很难说平时哪些知识可以放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让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厘清有用无用的知识,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所以,不要轻易地给学生说学哪些有用学哪些没用。因为有些知识起作用不是眼下,而是以后;有些知识是另一些知识发挥作用的基础或条件。俗话说得好,烂棉絮还有塞窟窿的时候。况且,我们觉得没用的领域,说不定恰恰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没准这个学生痴迷于此,积极钻研、探索,最后有了大的成就,也不是不可能。

讲新课标的老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她的说法有一定的市场,但我们更应该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时至今日,从教之人当明白无用之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