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战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两部截然相反的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血战钢锯岭》与《狂怒》。看完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息,面对战争,我们的生命是那么渺小,却又那么伟大。除了这些,两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却是完全不同,一则是心情从激动澎湃,到全身充满了力量,另一则带给我的是沉重,甚至是压抑。

为何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呢?

电影《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一个反战青年参战的故事。他受到美国积极参加抗日青年的影响,虽然反战,但愿意以一个医护人员去抢救伤员的方式去战斗。并积极阅读与医疗有关的书籍,并终于进入军队。在军队训练过程中,成绩优异,却因不愿拿枪被战士欺负,说他软弱,也因此被领导起诉。在军事法庭,他依然冷静,不卑不亢地陈述自己为什么不拿枪,最终在父亲的帮助下无罪释放。在攻克钢锯铃前,战士们始终对他的信仰产生怀疑,但他最终用事实向战友们证明不拿枪一样有所为,为了心中的信仰。最后,他们胜利了,这位青年也成了英雄。

《狂怒》这部电影讲述的同样是一位青年人,同样不愿参战,却被“抓”到部队,只呆了八星期,枪都不会用,就被分配到坦克部队,成为一名副机车长。于是,他的人生好像从此是灰暗的,被战争洪流裹挟着向前行。不应该、反战、害怕、恐惧,从此成了他的生活,战友们“逼”他学会了杀人,敌人“逼”着他向他们开枪,本相信有美好开始的爱情,炮火又“逼”着他相信战友们的话,爱情等同于游戏——这是没结果的。

最后,当他们唯一一辆坦克抵达作战地点时,面对一个营的兵力,机车长对战友们说,你们走吧,我当初接到的命令就是守在这儿,阻击敌人,不让敌人去增援,这儿(坦克)就是我的家!

战友们被感动了,在明知必死的结局下选择战斗。最终,战友们全部牺牲,他躲在坦克底下,逃过一劫,成了英雄。


两位青年最后都成了英雄,但都不是为了当英雄而参战的。他俩同样不想上战杀敌,但是面对战争,他们作出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一个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一个不知为何要杀人;一个觉得爱情是美好的,一个不知爱情为何物。 面对战争,他们既有选择,又没有选择。

有的时候,有选择的时候,该如何去选择?没有选择的时候,又该如何去面对呢?你相信什么,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也许最终我们知道什么是我们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们不能改变的。

明知前面有山,依然微笑着前行,哪怕别人的嘲讽。或许这就是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