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资阳老城街道的变迁与“九宫十八庙”

资阳老城位于沱江与其支流九曲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上古尧时为资国属地,夏朝时属梁州,周朝时入雍州为蜀国之地,设“盘石县”。

秦灭蜀建为蜀郡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在此置资中县(非现在的资中),故城在今城东北即北门一带。南北朝时代齐梁间废置,至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改置资阳县。清朝时,与富顺、内江、宜宾、南溪、资中、自贡属“川南永宁道”归属资州(今资中)辖。

解放后资阳县划入内江地区,属八县一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资阳撤县建地与内江市分治,辖雁江区(原资阳县)、简阳市、安岳县、乐至县。2007年7月6日改为资阳市,市行政中心设在雁江区雁江镇(原资阳县城)。

清末民初直至上世纪50年代,资阳县城格局大致是呈方形,四周有城墙,东南西北各有城门、城楼。城内主街大致以外西街、上、下西街和大东街、正东街、外东街为东西两条横轴;南北则以南街(北端今和平路“百货公司”十字路口止(往北至火车站一线为果园;田园、村居),和中城街、大北街、小北街为两条纵轴线。其余有名的小街则有“育贤街”(今健康路)、“武臣巷、崇文街、后西街、马巷子、水巷子”等。其中“中城街”虽然宽不过4米,却是全城富户商家最集中的街道;“武臣巷”是县衙门(今区武装部处)县官出巡的必经之路;“育贤街”集中有“文庙”(民国以后作为县立小学校)、城隍庙等六座寺庙,其中以“城隍庙”香火最盛,每年庙会48天,是川剧“资阳河流派”竞演献艺评比的盛会,为推动资阳商贸旅游和弘扬川剧表演艺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时,县城东门外,除外东街外还有篾匠街,东河码头、渡口,对岸有“水南街”,在那时陆路运输不通公路(成渝公路系1930年后才修建的)的时代,沱江水运相当兴旺,上起金堂赵镇、简阳,下经资中、内江、富顺直到泸州连通长江,以至东南沿海、出海各国,是资阳县与外界商旅联系的重要通道。1949年下年解放资阳县,在上世纪50年代里陆续拆除城墙,改建为环城街道,即今以东南西北命名的建设路;同时将原南街向北延展至东岳山下,成为联系火车站的通衢大街。至60—70年代里,两旁街房、单位陆续建成,还增修了“体育路”、“上西后街”等,形成今天的资阳老城区格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资阳设地、建市以后,城区"拥江发展,西扩东拓,南延北进",新增成渝铁路线以西大片的城区,目前已建成占地29平方公里的资阳新城而成为川中丘区的一座生态化的文明城市。

佛教与道教自汉唐以来逐渐兴盛,教民、信众甚多,各地城乡庙宇、道观多建在名山秀水,风景名胜之地,既是烧香拜佛的胜地,也是观光旅游的去处。当时资阳县城以内自历朝修建至上世纪50年代的庙宇宫观,即有人们常说的"九宫十八庙"之多。

"九宫"∶禹王宫、天上宫、万寿宫、九皇宫、真武宫、寿福宫、三圣宫、南华宫、碧云宫;

"十八庙"∶文庙、武庙(关岳庙)、城隍庙、文昌庙(文昌宫)、川主庙(惠民宫)、牛王庙、镇江庙(龙王庙)、太阳庙、新开寺、肖曹庙、罗汉寺、马王庙、黑神庙、火神庙、吕祖庙、三官堂、土主庙、龙神祠、三贤祠、鲁班庙、老君庙、观音阁、财神庙等23庙、已不止十八庙之数了。城区寺庙的分布∶

外西街∶三贤祠、川主庙;上西街∶老君庙、南华宫、牛王庙、关帝庙;下西街∶黑神庙; 育贤街(今健康路)∶文庙、文昌宫、碧云宫、城隍

庙、太阳庙、三圣宫;

正东街∶真武宫、寿福

大东街∶天上宫、万寿宫、九皇宫、禹王宫;

宫、吕祖庙;

外东街∶财神庙、王爷庙、龙神庙;崇文街∶三官堂;后西街∶相国祠;小北街∶观音阁、火神庙;

北城墙∶(今建此路)新开寺、马王庙;城北莲花山∶莲台寺;凤岭山∶东岳庙(道教); 城东宝台山∶宝台寺

解放后,寺僧遗散还俗,寺庙多征为学校、机关、粮仓或贫民住房,以后历经旧城改造而拆除,"九宫十八庙"已完全绝迹而成为历史记忆了。附∶汉代古街今名对照∶大北街-一青龙街(与中城街交汇处有"八卦井",今称"八角井")

后西街--延寿街(与商业街古为一街,三贤之一的董钧宅邸即在西段今区文化局宿舍处); 下西街---石笋街(有王褒建"德星堂",后为"子渊书院");上、下西街(今又称政府街)--狮子街;外西街有"驷马里"(三贤之一的王褒宅邸);

和平路(百货公司至火车站)一古城"北门主街"(后废弃为耕地果园,解放后建为"和平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资阳老城街道的变迁与“九宫十八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