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发展心理学第五讲: 婴儿的言语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1.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ei,ou,ai,e,ou,m,h
此时要多和孩子说话,只要有爱,有耐心,与孩子多互动,就能把孩子带好。不管孩子听懂听不懂,要温和地和孩子说话,让孩子感觉有安全感,达到一定年龄就会模仿你的声音说话
2.连续音节阶段(4-9个月)ba~ba,da~da,na~na
此时会慢慢的蹦出来一些音节,七八个月能结合情境用手指东西。
3.有意义的语音、学话的萌芽(9一12个月)
多教孩子说话。
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孩子小时候能自己带尽可能自己带,除了语言、个性,还有依恋,与三岁前有很大关系。你所有生下来的劲儿可能日后都要还回来。
二、词汇的发展
1. 1-1.5岁第一批词汇(50左右)
2. 3岁词汇量达1000
3.词汇从熟悉的事物名称即名词开始
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如果保育员耐心陪伴,他会好一些,如果一个保育员管十几个,这些孩子会变得呆呆的,特别容易生病。孩子交给老人带,如果老人不善于说话,孩子说话会比较晚,因为他的刺激不够,语言发展就跟不上。
社会化开始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
三、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 一 多词句
简单句 一 复杂句
(一)单词句时期(1-1.5岁)
1.婴儿以一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意思,在特定情境中代表儿童想要表达的内容(单词语阶段)。
2.婴儿在一周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词。
3.在言语获得的早期阶段,词类的获得具有语言差异性。
4.婴儿运用新词时,具有外延缩小和扩大的倾向,例如“狗”概括水平夸大或缩小。
(二)多词句时期(1.5-3岁)
1.积极的言语活动期,随着儿童词汇量的扩大,儿童说话更主动。(19---21个月迎来语词爆炸期)
2.两个阶段:
简单句阶段(1.5-2岁):“电报句(双词句)”·
复合句阶段(2-3岁)
*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会存在一些现象:(1)过度扩展(2)过度缩小(3)假失现象
不完整句包括:
(1)简单词句:(1一1.5岁)球球、抱抱完整
(2)电报句:1.5一3岁 妈妈鞋、娃娃排排坐
要把这些电报句完善之后说给孩子听,让孩子学会完整的句子。不能去评价孩子,否定孩子,更不要贴标签。
完整句包括:
(1)简单句:他觉觉了、妹妹读书
(2)复杂句:老师教我们做游戏
(3)复合句:吃了饭以后,我和小华玩一会就看电视了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1. 3岁内宝宝语言发展的规律及表现
(1)0~1月龄新生儿期
“哇哇哇哇”--哭声就是我的语言
孩子天生对人脸感兴趣,特别是微笑的人脸。
(2)2~4月龄发音游戏期
啊啊、喔喔--我会模仿你。
(3)5~8月龄语音修正期
“咿咿呀呀”--我开始用声音探索世界
(4)9~12月龄学话萌芽期
“叽里呱啦”~我的“婴语”是不是很难懂?
(5)13~18月龄学话被动期
“爸爸-抱抱”……我的只言片语可是大进步哦!
(6)19~24月龄语言模仿期
“妈妈爱宝宝”、“妈妈宝宝”一-这个时期的我最喜欢学大人说话。
(7)24月龄以上语言飞跃期
“这是什么?”……飞跃的时期到了,我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说!(十万个为什么)
家庭中如果有矛盾,就会让婴儿有不安全的依恋,亲和起源于依恋,母亲情绪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二战时,英国为了避免婴儿空袭时受到伤害,让一批孩子离开妈妈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还有一些孩子随着妈妈住在防空洞中。这些离开父母到安全地方的孩子,出问题比较多,因为他们没和父母在一起。婴儿需要的是父母的呵护和爱,而不是安定的环境。
五、语法的获得
1. 1.5岁~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2. 3岁末基本全部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这个阶段也可以让孩子学学外语,创设一种环境,除了母语之外学其他语言,这个阶段是语法关键期,学得非常快。
为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养育者应该怎样做?
1. 促进3岁内宝宝语言发展的方法:0~1月龄创设丰富的“听觉环境”·
2. 2~8月龄模仿宝宝发音,促进语言中枢发展
3. 9~12月龄放慢语速,多和宝宝说话
4. 19~24月龄用丰富的语言和宝宝交流
5. 24月龄以上抓住宝宝学语言的特点,激发表达欲
找到婴儿的兴趣点,激发表达欲望。(哇,怎么做的这么好呀,你是怎么做到的?)
*鼓励非常重要!
鼓励会让孩子有价值感,高自尊、高自信。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他就会更有力量,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好。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个性约等于人格,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是先天的脾气,性格是后天的态度。有的女人嫁给谁都幸福,是因为性格好。
一、婴儿的气质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婴儿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
婴儿的气质类型在家人的耐心养育下会有变化。
越是不可爱的孩子越需要被爱。
1.巴斯的四种类型
情绪性、冲动性、活动性、社交性
有的孩子出生时情绪就比较大
2.托马斯和切斯的三种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父母养育孩子要耐心、温和,对孩子更多地接纳,父母的情绪状态非常影响孩子,婴儿与妈妈是共生的关系,他能感受到妈妈的情绪。产后抑郁的妈妈不仅考虑其情绪状态,还要考虑她的生理情况,比如是否生孩子时有大出血情况。容易型有时也可能变成困难型,特别是家庭矛盾重重,妈妈压力大,情绪状态不稳定,会影响孩子。孩子就像弱小的幼苗,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成长,气质类型会随着改变,这些孩子容易生病,情绪不好,其实也是孩子的一种自救方式,爸妈会更多关注孩子,不会再去吵闹了。
(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性
1、机体发育的巩固增强了气质稳定性
2、属于中等程度的稳定
(1)有些受环境影响
(2)极端气质难以改变(基本是稳定的)
比如妈妈在怀孕期间被抛弃,或者是遗传方面的原因。被抛弃的妈妈会增恨孩子的爸爸,因为孩子长得像爸爸,她会把这份憎恨迁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婚姻的替罪羊。
北大的韦神,爸爸是数学博导,非常厉害。
(三)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1.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
2.早期教育对气质的影响作用
是相互影响的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
据说孩子在胎儿时就有情绪,会受妈妈情绪的影响,准妈妈要调整好情绪,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初生婴儿的兴趣是一种先天的情绪。
指导和组织婴儿的感知、动作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兴趣—反应模型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兴趣—快乐获得知觉能力的学习过程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兴趣一认知倾向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笑一与人交往、引人照料的基本手段、人际交往的纽带
自发性微笑(0-5周):反射性非社会性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语音与面孔
还不太认人,不太认生,谁逗他都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熟悉VS不熟悉
不熟悉的人不让抱,看到熟悉的人会微笑。
(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哭—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哭是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
*哭的五原因:
饥饿、瞌睡、身体不适、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化分为:
1.自发性的哭(生理反射性哭)
2.应答性哭(针对不适刺激)
3.操作性哭泣,主动经验
认为父母偏心的孩子,其实更渴望的是父母的爱,希望以此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给孩子他所需要的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
(四)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越安全的关系,分离焦虑就越少。
最初阶段:信任阶段
妈妈出去了,相信妈妈会回来。
第二阶段:无从改善的困境,希望破灭,情感冷漠
接受现实,让奶奶带。
第三阶段:无可奈何去适应环境
妈妈一回来,又哭着要妈妈。孩子小的时候,要给孩子更多认可、肯定、鼓励、赞美和欣赏,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不要说孩子丑,孩子笨,孩子不行,不要对孩子有太多负面评价。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越安全的关系分离焦虑越容易过,孩子从小被否定被批判,比如说孩子丑难看,给孩子贴副讲标签,孩子长大后很难跟你亲近。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依是依附、依靠,恋就是眷恋、留恋。依恋关系好,其他关系也会非常好。人生最初能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是生命中最初的养分和根基,如果没得到,后天再培养。我们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一)依恋发展阶段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这时候是一种共生关系,好多孩子与妈妈是共生阶段。还没有很好分化,需要妈妈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才会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会更多去探索世界。
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知道妈妈不在身边,也是会回来的,他感觉比较安全。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矛盾型)(也叫焦虑矛盾型)
不同的依恋类型,父母怎么应对会更好?
安全型约占70%,回避型约占20%,反抗型约占10%,这与抚养者有关。抚养者情绪稳定,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又很耐心,这样养育的孩子会是安全型。
反抗型孩子的妈妈也是爱孩子的,但不知道咋爱,也想照顾好孩子,但照顾不好,给孩子的不是孩子所需的,孩子闹一闹能得到,孩子感觉妈妈靠不住,既需要妈妈,又恨妈妈。
回避型的孩子不需要妈妈。妈妈动不动吵他,呵斥他,他对妈妈是彻底绝望的状态。自己跟自己在一起,不再向妈妈索取,因为在他索取的时候,遭到了太多不好的感受,被忽视。回避是一种保护,你在不在,我都没感觉。
陌生情景研究法
1.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
3.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4.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3分钟)
5.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6.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7.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
陌生情境研究法就是将孩子放在陌生的环境中看他的反应。妈妈离开让他跟陌生人在一起是什么反应,陌生人离开妈妈再回来,他又是什么反应。
1)安全型依恋
父母在场:把父母看作安全保障,能安心地游戏和探索。
亲子分离:情绪出现困扰,产生分离焦虑。
亲子重聚:易抚慰;寻求和母亲亲近和接触。
陌生人在场: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
稳定的环境,稳定的关系,会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妈妈开心,情绪稳定,孩子就容易是安全型。
2)回避型依恋
父母在场:无反应,表现冷淡。
亲子分离:不难过,无分离焦虑。
亲子重聚:回避父母或不及时打招呼。
陌生人在场:像对待父母一样。
如果妈妈骂孩子,呵斥孩子,孩子容易形成回避型,就不需要妈妈。自己跟自己在一起,长大后跟其他人的关系不融洽,在日和妈妈的交往中有很多不好的感受。回避是一种保护。
3)反抗型依恋
父母在场:亲近父母,但不愿探索。
亲子分离:极度痛苦,似乎离不开母亲。
亲子重聚:难以抚慰;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
陌生人在场:惧怕陌生人,不与之交往。
1)安全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对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子说话。
母亲允许适宜于孩子年龄阶段的自主和探索。亲近具有灵活性:儿童和母亲各自独立活动,并不时进行随意交流。
母亲和儿童似乎在互动中获得乐趣。
2)焦虑一矛盾型儿童的母亲特点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3)回避型儿童的母亲特点: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作出消极的反应,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
妈妈是什么类型的依恋,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妈妈没有爱的能力,若孩子受到伤害,妈妈是没反应的。
依恋类型还会影响婚姻关系。
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高自尊、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具有良好分享能力。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小动物的依恋是有关键期的,婴儿也是如此。
母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
母亲态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领带神经质、被动、胆怯的;母亲的态度是保护型的,孩子的性格是缺乏社会性的、欠深思的,亲切的、非神经质的,情绪是安定的;
母亲的态度是溺爱的,孩子的性格是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母亲的态度是忽视的,孩子的性格是社会性的,冷酷、攻击的,情绪不安定,但创造力强;
母亲的态度是拒绝的,孩子的性格是神经质的、反社会的、粗鲁的、冷淡的,企图引起人们的注意;
母亲的态度是残酷的,孩子的性格是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
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孩子的性格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以我为中心、大胆的。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哈特的两阶段:主体我和客体我。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5-8个月,尚无自我意识
9-12个月,初步的主体我出现
12-15个月,将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明确。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客体我初步形成
18-24个月,明确客体我,“我,你”等人称代词的使用,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婴儿依靠情绪生存,给孩子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