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镶宇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题记                                                                                                                                                    

      正值肃冬,四面的寒气如楚歌般袭卷过排排苍木,如刀刮过我干燥的脸庞,夹杂几丝沙沙声,混着苦瓜味的清苦。暖阳透过交叠互错的层层绿叶,在湿软的泥土上留下点点斑纹。光打在身上,竟也不觉得疼。我和父亲正走在故乡的山路上。

      我扶着树腰,凝视着眼前悬崖下的峭壁;父亲瞥见我如此轻率,连忙挥手吼叫;眺望远方高峰,我听不见怒斥,我的心思仿佛已被一种敬畏与沧桑拖入回忆。朝晖熠熠,叶露沾沾,晓漫山路。

      去年离开了尖子班,将近半年的远程。狠心舍弃街边的繁星般的小花,不再流连于芳菲四月的清甜香气,企盼终点的回馈远不如此。但是,路末却只剩下我一人,砂砾一堆,北风一载,和光秃秃的白墙一堵,此外空空如也。

      我怕是很难逾越这条鸿沟了吧!我怅然若失,呆怔地望向先前的高峰。浓密的绿荫蜿蜒如腾飞的盘龙,落石滚下崎岖的土皮,这路貌似还很长。

      父亲打断我的忧虑,携过我右手,使劲向上扯,没等我右脚踏实平地,他便左手搂着我背,推扶我上了缓土坡。还有着无数个这样的坎坷在前路,以及杂生的荆棘,带刺的桃花,刺猬状的熟板栗,泛黄的丝茅草等。可我的步伐从未停止,不时有落叶坠下,不时有汗珠淌过,,不时有伤痕新添,在我干燥的脸上。我拒绝继续瞎想,只是跟随父亲走过的路留下自己的脚印,好像台只会迈步的机器。心,如块重铅,沉甸甸的,湮于水,却不见。

      不知多久,突然就到了顶,路也到头了。我只觉得,一缕苦涩的风贯入喉咙,说不出话来。四周树少草稀,岩石上遍布青苔,站上去失了稳,也不觉顷刻的光芒有几分重量,轻飘飘的。一览众山小,我不禁若有所思;父亲也明事理,恰似无心地问道:“你上山走过这么久的路,有没有什么感想呢?”

     “我仔细观察,其实一路走来都有别人的痕迹,便马上想起鲁迅的话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觉得跟这很像。难以想象是谁第一个走过这路的人,而我们也不过是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的。”我遗憾地答道。

     父亲告诉我:“你看看山那边,那是你大姑住的三村,还有前点的四村,我们则是在一村,二村被三四座山挡着,在更那边。”顺着父亲指向的山麓,长着一叠叠的茶叶丛,依稀有条路,但我看不清。

     “以前因为人口多,一个村容不下,高山又多,所以村落间相隔较远。但自从修了公路以来,村子间交通方便不少。”

     我茅塞顿开,赶忙转身俯瞰向山外的街市,再环顾近旁的山路。原来,路不只有一条,每条都是相通的。我们不能一条路走到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也不能永远追在别人后面,否则当他的脚印失踪或被踩乱,便会失了方向与本心;我们还不能只从自身或一个角度想问题,尽管你疾驰如飞,也不及旁人共辟蹊径。我已经打破思想上的白墙了。

      我们很快下了山,回到家舍。再回首,头顶的数重青山,早已忘却了回返的路。仰视高耸的尖顶,路途漫长又艰险,可我却有一条最近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