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自我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过的一项实验表明,当我们描述对一件事情的感受时,并不会太在意时间的长短,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卡尼曼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在“短”阶段的实验中,受试者将一只手放入14℃的水中一分钟后拿出,这种水温会让人不悦甚至痛苦。在“长”阶段的试验中,受试者的手会放入另一个水温同样是14℃容器中,但在60秒后,会偷偷将热水导进容器,使水温略升为15℃,30秒后将手拿出。

不论受试者是从做“短”实验开始,还是从“长”实验开始,都会在两部分都结束的7分钟后进行第三阶段的实验,即他们必须重复前两阶段的其中之一。结果大概有80%的人选择了“长”实验,因为受试者在印象中以为这没那么痛苦。

这个冰水实验虽然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及叙事自我。

对于体验自我来说,在一个非常不愉快的体验后,再加上另一个仍然不愉快的体验,并不会让整件事变得愉快一些,例如忍受14℃的水温达60秒后再忍受另外30秒15℃的水温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这说明体验自我只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它并没有记忆能力。

而叙事自我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例如叙事自我判断“短”的冷水实验时,是将最差的部分(水非常冷)和最后一刻(水还是非常冷)拿来进行平均,结论就是“水非常冷”。将长阶段的峰值(水冷)和终点(水没那么冷)进行平均,得到结论是水稍微温暖了一点。所以,在第三阶段的实验中,叙事自我会挑长的实验,认为“水稍微温暖一点”。

这说明我们日常的大多数关键抉择,比如挑选朋友、职业生涯、住所或度假,都是由叙事自我来决定的。因为自我叙事的过程中,我们更优先记忆和回忆那些令我们有良好感受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有偏差但它们满足了维持自我的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叙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