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该不该让孩子在童话故事里长大?
Dr. 魏
上周我在隔壁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专栏里,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个辩题: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在童话故事里长大?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现在这个时代,知识爆炸,你可能也会经常一想到孩子的未来,就心里一阵阵地焦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英语、数学、科学、编程,肯定得学,钢琴、美术、舞蹈或者足球,也一定得练,其他的东西呢,就放一放吧。
比如说我们小时候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听故事。你可能会觉得:算了吧,太花时间了,一个故事讲下来,能学到什么东西呢?“狼来了”,让孩子不要说谎;“三只小猪”,让孩子不要走捷径,这些道理我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还需要那么费力地讲故事吗?
有些家长担心听太多童话故事,会让孩子对现实世界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其实,故事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展,孩子要听故事,家长要挑故事。
大脑天生爱故事
很多人喜欢读书,但主要是读非虚构类书,因为觉得那才是浓缩的智慧,人生的道理在里面讲得一清二楚。哪像虚构的小说,或者故事性的人物传记、历史记载,看了半天,道理还得自己来悟,太没有效率了。有些家长觉得应该尽量减少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让他们早点接触真实的世界。
这些观点乍一听有些道理,“童话故事里都是骗人的”,还是让孩子早点接触现实世界吧。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为什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保留下来,没有被淘汰呢?童话故事和现实是矛盾的吗?会阻碍孩子理解真实世界吗?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故事,能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帮孩子搭建去往真实世界的桥梁。
脑科学研究表明,比起干巴巴的教科书、纪录片,我们更偏爱故事,一个好故事能让我们的神经系统极度亢奋。当我们听到好故事的时候,我们不只是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幻想中,我们大脑中处理动作、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的那些区域也被激活了,跟在现实中被激活的那部分脑区一样。
所以,故事不会让我们变成空想家,听故事的时候,那些情节在我们大脑中演绎了一次。
好的故事帮孩子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
所以,大脑天生爱故事,故事能够帮助我们学习。认知神经研究显示,比起记忆知识,我们记忆故事更牢固。即使只是将知识改写成故事的形式,都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在一个研究中,心理学家将5岁的孩子分成两组,让一组孩子看一小时的配对图片;另外一组也一样,不过还用句子来描述每一对图片。一个小时后,心理学家让两组孩子来给图片配对。结果显示,当孩子仅仅是看这些图片的时候,他们只能成功配对21对中的一对。但是,用句子描述图片的那组孩子可以配对成功8对。
故事让孩子有兴趣学习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你跟宝宝说:“不要到厨房里去,尤其是不能碰炉灶,很危险的。”你觉得他能记住吗?但是,如果你讲一个故事,把孩子带到厨房里,指给他看:“你看,这个能喷火、烧饭用的东西叫灶,它很烫的。以前有个小朋友,不小心用手碰了一下这个灶,结果你猜怎么样?他的手烫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泡来,而且疼得要命,比打针还要疼。他妈妈连忙带他去医院,他在路上一直哭啊哭啊。
到了医院里,医生给他开了一个膏药,涂在手上,才稍微好了点,没那么疼了,但是还是难受,一直过了一个星期,手才不疼了。又过了一个星期,这个泡才不见了呢。”这个故事既包含事实又包含情绪,孩子对灶的危险性就非常深刻了,再也不敢乱动乱摸了。
一个好故事能够积极地重塑孩子大脑的思维,孩子会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人物,对内容会更有认同感。你们可能发现我很喜欢举各种人的例子,其实也包含这一原理。
所以,让你家孩子听故事,绝对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他们学习的一个好机会,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你肯定也知道,孩子很喜欢听故事。一听故事,他们那个投入程度,是上这个学习班那个培训课远远比不上的。听故事对他既有很大的好处,孩子又天生地喜欢,你何乐而不为呢?
故事不仅能帮孩子理解真实世界,就连成年人也一样。我在以前的节目里提到过好几次的伯克利大学教授Alison Gopnik,她本人是心理学教授,每天要看很多心理学的书和期刊,但是她说:“我从简·奥斯丁的小说里所知道的人类性格与社会生活,远远多于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了解到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里的顶级期刊,但是在Gopnik看来,它还不如小说对人性了解得深刻。
为什么大脑爱故事呢?
是因为故事能带给我们信息吗?不是的。我们的真实世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信息,我们不缺信息。我们缺的是真正对我们有用的重要信息。千万年来,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从不断灌输进来的海量信息中搜寻有意义信息的能力,我们需要抽出对生存有意义的内容,否则就会“认知过载”。
故事就是我们人类控制这个混乱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天生依靠故事来教给我们这世界的运作规律。当听到各种故事情节的同时,大脑会身临其境产生应对这种情境的本能反应,那么将来遇到类似的事情,通过这种提前预习,我们能提炼出策略更好的应对棘手的状况。
在远古时代,身经百战的老人会在篝火旁边,手舞足蹈地给年轻的部落孩子们讲述他在野外与野兽斗智斗勇的故事。草丛动了一下,可能有狮子,还是走为上策。所以,通过故事孩子学会从混乱中看到模式,将来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情况时,也提前得到了应急方案。
有些家长觉得一些童话故事写得过于冒险,其实不用担心。有一种说法,故事是经验的代言人。故事里传达的各种经验教训,让我们提前预演了人生的n多可能。孩子不需要真的去体验,通过故事模拟那些紧张经历,就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人可能会说,童话故事里的问题跟现实世界千差万别。童话故事看起来没提供多少解决我们现代社会问题的方法。其实,你可以从经典的童话故事中学到更多人类内核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适用于任何时代。而且,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日常世界,他一定会学着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童话故事给孩子提供的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内部原理。
大脑爱故事的另一个原因是故事容易记忆,故事里的因果结构能帮助记忆,只要记住一个情节,顺藤摸瓜,你就可以轻松推理出下一部分情节,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可能是由它引起的。比如,小红帽去森林里看望外婆。从森林就容易联想到后面会出现野兽——狼。
这是因为大脑对故事有既定期望,我们相信凡事皆有因果,就算是孩子也知道故事中的情节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因果关系的。发生一件事情,孩子会仔细回想之前的情节去做联系,他们会去努力做一番智力推理。
童话故事里有很多这种推论,而且一般都是中等难度的推论,孩子够一够想一想能想出为什么,很容易让他们有满足感,他们会越来越爱上这种推论的过程,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回到教育孩子,我们希望孩子学习的是答案,可是答案往往没有什么意思,只有知道了问题,答案才变得有点意思。所以把问题说清楚很重要,有问题,有答案,孩子慢慢学会用因果链条来推论。有的时候,家长太急于给出答案,而忽略了解释清楚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重要。
宝典查询结果
好故事的4c原则
我说大脑爱故事,好的故事能帮孩子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那什么是好故事呢?好故事千变万化,但大部分离不开下面这四个原则,我们可以称为4c原则。
1.故事要有因果关系(causality)
表示事件发生是有前因后果的,能够很好地解释清楚故事的逻辑。比如好故事都有一个好的提纲挈领的开头,一个漂亮的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有严密的逻辑链的。从这样的故事中孩子可以学到事情的因果故事链。
2.故事要有冲突(conflict)
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般有个目标,然后会发生很多事情阻碍这个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要去克服这些冲突,这样故事才有看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如果像现在坐几个小时的飞机,就顺利到达西天,没有九九八十一难,那还有什么看头?
3.故事要有多样性(complications)
好的故事剧情要多样。《西游记》里有九九八十一难,每个劫难都不同,我们每个暑假都愿意再去重温一遍。
4.故事要有多重角色(character)
一个好故事是围绕各种有趣的多样的角色展开的。孩子通过故事探索自己以及他人思维的差异,揣摩不同人的思维活动,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也能得到发展。《西游记》又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孩子可以想象自己是英勇机智的孙悟空,懒惰软弱的猪八戒,学习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