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玛,扯的太远了,怎么就从韩国人扯到毛妹的呢?
385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后于439年统一华北结束十六国局势。493年迁都洛阳开始大规模汉化。著名的汉化狂魔北魏孝文帝干脆将拓跋氏也汉化为元姓,所以北魏也被称为元魏。
534年,北魏的末代皇帝元修被鲜卑化的汉人权臣高欢逼宫,离家出走,投奔了鲜卑化的匈奴人首领宇文泰,结果宇文泰把他砍了,另立新君称为西魏;高欢也不甘示弱的立了新帝称为东魏。
557年,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撵走西魏皇帝,立了自己表兄弟、宇文泰的三子即位,称为北周;高欢的儿子也同样不甘示弱的撵走东魏皇帝,自己登基,称为北齐。
至此,正经血统的鲜卑魏,灭亡了。
577年,鲜卑化的匈奴人终于还是比鲜卑化的汉人技高一筹,北周把北齐灭了。不过很快,581年,隋文帝受让即位,北周也完犊子了。
隋唐以后,鲜卑各支在与其他民族融合后逐渐改头换面,只有汉化程度比较高的拓跋鲜卑保留了一定民族色彩,为当前的锡伯族,锡伯也就是鲜卑的音译。
看到没,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一共5个国家,全是鲜卑所建,其中三个是纯种拓跋鲜卑,一个匈奴鲜卑,一个汉人鲜卑。
但是鲜卑的故事并没有完结,这里再开个副本插播一下。
前文说到鲜卑是趁匈奴被赶跑的机会才占据草原壮大起来的,而当拓跋鲜卑南下汉化以后,他留在蒙古草原上的一支奴隶小部落叫柔然的,也学了他的样占了草原,也兴起成一支很壮大的政权,并且作为奴录主,也有了自己的奴隶部落。也就是说,柔然也是鲜卑。
其中一个奴隶小部落叫突厥的,有样学样把柔然灭了,鲜卑的一部分血脉则趁机回到大兴安岭南脉的龙兴之地蛰伏下来,被称为室韦(鲜卑在突厥语中的音译)。也就是说,突厥和室韦也是鲜卑。
突厥后来被他的一支受到唐朝支持的奴隶小部落给灭了,这个小部落叫回鹘,回鹘是维吾尔的音译。也就是说,回鹘也是鲜卑。
这个东西,真是遗传的。
赶跑突厥后,回鹘在唐的支持下建立了回纥汗国,后来又改回叫回鹘。
宇文鲜卑的主要部分在4世纪的时候被慕容鲜卑打散了——后来建立北朝政权的宇文氏是散落在各地的宇文后裔——其中有一支叫迭剌,慢慢发展成了契丹。也就是说,契丹也是鲜卑。
北乔峰南慕容原来是亲戚。
契丹兴起后,回鹘被撵到了中国西北部,分裂成三支,其中在新疆的那支,发展成为当前的维吾尔族;其余两支经历了更加复杂的变迁,在元明时期被称为撒里畏兀儿,用他们自家语言发音为尧呼尔,建国后政治协商,根据既表音又达意的原则,取汉语裕固二字作为民族名称,为裕固族。也就是说……
突厥兴起的时候,柔然的有两个小部落被灭掉,据说只剩下了2男2女,一路逃到了外兴安岭。这2对男女逃到外兴安岭后,就被称为蒙兀室韦,他们肩负起了繁衍一个民族的使命,于是他们开始生,一直生,一直生,一直生,一直生到,他们被称为蒙兀,也就是蒙古……也就是说……
明朝建立以后,蒙古被拆散成鞑靼和瓦剌两部分,一开始跟大明死磕的是鞑靼,瓦剌便得到了发展机会,后来,土木堡之变,你们都晓得的。瓦剌后来先分裂成四个部分,再被其中之一的准噶尔统一,而准噶尔在大清又被年羹尧给干了。
鞑靼这个词一开始指繁衍出蒙古的室韦,也就是前面鲜卑蛰伏下来的那点血脉。明末时期,东北女真人再度兴起,因与蒙古大量通婚,中原便逐渐用鞑靼来泛指北方游牧各部。
女真人的祖上是周朝时期就有的肃慎,在金朝的时候露过一脸但很快就被蒙古干掉了。也就是说,先是鲜卑(蒙古-孛尔只斤)打败了肃慎(女真-完颜),然后肃慎(女真-爱新觉罗)又打败了鲜卑(蒙古-准噶尔)。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的恩恩怨怨,一多半都是与鲜卑。了解了鲜卑,你就了解了一多半的中国北方变迁史。
话说大兴安岭可真是个龙兴之地。
等等,我们一开始是想聊啥的来着?朝鲜!你看看,聊朝鲜聊着聊着就进了中国史还出不来了,真是令韩国人尴尬。
鲜卑分裂后,当时慕容鲜卑的首领叫慕容廆(音伟),他是吐谷浑政权首领慕容吐谷浑的弟弟,也是前燕开国国王慕容皝的亲爹。慕容廆跟西晋打打杀杀投降又反叛了几次,最终还是服帖了,归顺后镇守晋朝的辽东边地。张统来投奔的就是他。
慕容廆见张统来投奔,也很客气,给他另外找个地方重新设了一个乐浪郡,等于维持了张统的行政级别。
张统的待遇保住了,但是他这一跳槽,汉四郡时代,这一中原大一统政权在朝鲜半岛四百余年的直接行政治理,结束了。
乐浪郡回迁以后,带方郡成为晋朝在朝鲜半岛的一块飞地。先是由慕容鲜卑派了一个将领叫佟寿的接替张统继续治理,后来辽东公孙康的一个战友叫张敞的,他的后人又过来接替治理,前后又坚守了几十年,才被百济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