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考总结

前言

 (本文1660字,阅读大概需5分钟。本文撰写日期:07/28)

 本文是日常思考的总结,目的为简单了解行业热点,因此思考方向会比较分散。读者可据自身兴趣挑选阅读。

 包含内容

1、 社交电商、新零售的核心是什么?

2、 跨部门需求delay原因复盘

3、 人文思考:为何《我不是药神》影响面如此广?

4、对普通用户来说,在大众点评中写点评真的有场景吗?大众点评应该主打UGC还是PUGC内容?

1、 社交电商、新零售的核心是什么?

社交电商(以拼多多为例)

     与传统电商的差异:获客成本更低。

     玩法内核:购买者出于利益驱使好友与产品产生互动。

     怎么设计玩法?基于不同产品目的,设计不同的利益&互动要求组合。

     例如

   1、基于拉新目的。

        组合1:利益:短期利益--大幅商品降价、现金红包。互动要求:好友下载;

        组合2:利益:长期利益--满额提现红包;短期利益--商品小幅降价。互动要求:好友进入页面并砍价。

    2、基于留存目的。

        组合1:利益:长期利益--满额提现红包。互动要求:好友打开APP签到。

    如何促进好友按互动要求行动?关键抓手:1、利益;2、社交压力

    l 利益:分享页中展示免费商品、现金(需下载提现)等利益元素,促进好友点击、下载等行为。    l 社交压力:两个手段1、让利益足够大;2、让涉及的人足够多(缺一全部不可获得利益)。如某类群体红包,只有分享到群组后所有人点击,所有人才可领取到。

    总结:拼多多的玩法在于如何设计利益,能让购买者动用社交关系,让好友与产品交互。达到roi最高。

新零售(以luckin&盒马鲜生为例)

    核心:开店,利用线下流量反哺线上。主要原因是传统电商线上流量日益昂贵,所以利用线下店铺获取流量,反哺线上。

    可根据以下公式理解

    电商收入=流量*转化率,由于线上流量太贵,所以有了

    新零售电商收入=(线上流量+线下流量)*转化率

    线下流量怎么来——1、吸引人到店(线下独特体验or优惠);2、线下导流。为了打造线下独特体验,盒马鲜生便有了现煮服务。为了让线下流量充分导流到线上,便有了【仅支持新零售APP支付】

    为何都得做独立APP?—— 若架设在美团or饿了么,流量及转化有限。流量全靠平台分发,转化率极其依赖平台的能力。因此,新零售电商一般都有自己APP。

2、跨部门需求delay原因复盘

    复盘原因:功能较小,跨部门沟通,但拖了25天才评审完成,为避免下次出现该情况进行复盘。

复盘分为两块:1、行动表;2、暴露问题&感想

1、行动表

0702-周一 跟A部门对接,结论:让B部门支持

0703-联系B部门

0704-周三 B部门对接,结论:不支持。

0706-周五 跟我方项目老大对接,反馈问题。

0709-周一 我方技术老大跟进问题,表示有结果反馈给我,此时暂停跟进

0716-周一 技术老大与我上司反馈结论。

0718-周三 确定要找A部门老大,但RD出差。

0725-周三 RD回来

0727-评审日,需求正式通过。

2、暴露问题&感想

问题

1、 平均两天确定方案。需求优先级排序有问题,沟通效率有待提升。

 提升方案:每天整理需求优先级,需要约会的提前优先约人;跨部门需求尽量面谈。

2、 跟进技术老大的频率较低。

 提升方案:当任务周期较久时,需时不时了解进度。

感想

1、 换位思考,每个部门有其主次利益,强调共同利益。本部门的需求的收益可能对其来说微乎其微。

2、 想清楚需求(场景、流程、用户),问明白结论及原因。

3、人文思考:为何《我不是药神》的影响面如此广?

 最近,《我不是药神》席卷朋友圈,微博,口碑炸裂,于是产生疑问:为何该片的影响面如此广?

核心结论:电影的内核,与人产生强烈共鸣。

 《我不是药神》的内核:呈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一是由于发生在我国;二是问题的严峻性——绝症病人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且短时间内,难以调和。同时,该类电影在中国比较少。因此,大众看完电影都会有种忧虑感。

 但内核优秀只是第一步,相当于产品有了优秀的切入点了,可以理解为产品战略层。突然想说下个人对于制作产品&制作电影的共通点。

产品需要根据切入点,了解核心痛点,并设计一系列模块来解决这个痛点。对应的是编剧围绕内核构思剧情,塑造一个个角色,最终产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大纲。

当产品有方案后,需要细化每个需求的功能点最终跟UI、RD通力合作,产出产品。而电影,则需要根据大纲,细化每一幕的拍摄内容,并最终于灯光、摄影、演员通力合作,制作电影。

4、对普通用户来说,在大众点评中写点评真的有场景吗?大众点评应该主打UGC还是PUGC内容?

写点评真的有需求?

结论:有。但属于少数的“自燃形用户”,应通过积分、活动等手段,用成就感、利益引诱用户进行生产。

想法背景:用户消费后就走,是否真的会想起来然后写点评?

case:身边有三位朋友,基本没有获赞过,但依然写了很多点评。

写点评的目的:表达态度,帮助他人,获得认可。

本质:获得他人认可。——为何没点赞评论也会写,因为知道会被看到。


大众点评应该主打UGC还是PUGC内容?

内容的价值:帮助用户决策。

结论:都不能少,在决策链路上不同环节起到不同作用。

PUGC,适合帮助用户发现好店&新店,种草。

UGC,为用户带来大量真实评价,帮助决策到底去不去这家店。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思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