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隐秘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1-10

小学的乘法,你其实从来都不懂。

关键词:因式分解 异质简化
总字数:1224字 推荐阅读时间:6分钟

在《传播造新知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103》中提到:
「信息」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状态下对特定的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那什么才叫「有用的知识」呢?
比如,如果我们面对两道题:

  1. A + B = 7,求A和B。
  2. A x B = 7,求A和B。

如果「假设」A、B都是整数,则:
对于问题1而言,{A,B}可能是{0,7}、{1,6}、{2,5}、{3,4}、{4,3}、{5,2}、{6,1}、{7,0}、{8,-1}……
对于问题2而言,{A、B}可能是{1,7}、{7,1}、{-1,-7}、{-7,-1};

如果「假设」A、B都是正整数,则:
对于问题1而言,{A,B}可能是{1,6}、{2,5}、{3,4}、{4,3}、{5,2}、{6,1};对于问题2而言,{A,B}可能是{1,7}或{7,1};

有没有看出什么呢?
显然,「乘法」好像是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量」的。
如果我们用乘法的思路去理解有关系的事物,似乎总是能得到更多的「确定性」。

到这里,它似乎看起来并不是一特别了不起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
加法的「前提假设」是所有被累加的对象,是「同质的」;
乘法的「前提假设」是所有被累加的对象,不必是同质的。

又会如何呢?

加法只能处理「同质要素」,它是一维的;
乘法可以处理「异质要素」,它是二维的。

「乘法」算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本质上是由我们注意到「异质性」的存在。
性质不同本身就是信息,只不过是在算式中它并没有被体现出来。

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判断」一种情形是否适用「乘法」来处理的时候,本身就需要关于事物性质的「信息」。正是这种信息被成功地捕捉和应用,才让我们有了通过乘法思维增强确定性的能力。

当我们确认一个问题可以用乘法处理的时候,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已知输入」和「已知输出」,想让我们确认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我们最早用乘法思路找答案,用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比如说最简单的方程:x^2 = 1,在求解的时候是先转化为(x+1)*(x-1)=0,然后再解得x=1或x=-1。

这种思路,常用在创新几乎总是无法绕过的两个基础方法中:

  1. 控制变量法
  2. 系统方法

控制变量法,强调的是单个变量变化足以引起结果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由于「变量」是有「粒度」的,因此想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必须让变化「击穿阈值」。

系统方法,强调的是关注多个变量的协同,可以帮助我们在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中持续减少成本投入
比如说z=(x-3)*y,不投入y始终不会产生结果,投入x不超过3的时候也不会产生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投入x和y的成本相同,那最高产出的投入方式就是投入的x总是比y多3个单位。

以上这些,正是物理机械论时代最常用的决策方法。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都是隐函数方程。事实上,当年经常虐待我们的各种几何学题目都是隐函数在作怪。


优美的隐函数

在《连续的妄念 - 创新者的边界20111027》中已经提到过,我们甚至连函数的图形方程都看不出来。

这个时候,我们又怎么办呢?下一期我为大家揭晓答案。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你也可以转发出去,或许会帮助到你身边的朋友。

我们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乘法的隐秘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