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春期的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首先,同一性与角色混乱(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是出自埃里克森提出的八阶段理论。1950年,埃里克森出版了《童年期与社会》,在书中他把人的一生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在每个过程中都存在其特有的矛盾,

“Identity”属于他个人首创,为视为青春期(12岁-18岁)期间的主要特征之一,可以理解为在青春期的青年我自意识进一步的觉醒,开始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份、社会角色,而角色混乱更加容易理解就是对于自我的角色出现混乱感,不能清晰的解读。这时的危机,对于青年人的挑战是如何真正理解

“我是谁?我的价值和我未来的方式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是这更像是对自我的一种探索,获得答案,可能是不断变化的答案,良好的方向是获得内在的一致性,达到某称程度意义上的我自探索。

有一段来自埃里克森关于同一性的话翻译得很不错,摘抄如下: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后来加拿大学者James Marcia进一步探讨了艾里克森提出的同一性概念,以多个维度对同一性的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划分了四种主要状态,如下表格(结合网络上的翻译内容)


在James Marcia对以上几种理论的解读中提到,关于心里健康的年轻人应该积极去寻找“同一性”,同一性延缓的过程是一种经历,因为受到文化、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同一性的寻找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和时间,同时这个过程也会影响到年轻人的自尊和自我认知发展。如果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可能会因为缺乏自我构建的过程,缺失了怀疑和探索,有可能看起来虽然已经确认了自己的选择,但是会出现偏差。总之,在四个象限的左上角”同一性获得“是最佳状态。

同一性混乱如果按照Marcia的说法,也可以称之为“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如象限右下角),这是相对失败的一种同一性状态。因为个体没有积极的心态去寻找同一性,并且缺乏清晰的同一感,所以这种状态的年轻人做事情不问为什么,也不了解自己的价值和,相应同比我相信也对自己的未来缺少合理规划。通常这样的年轻人对自我评价偏低。同一性混乱的引发因素很多,主观来讲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心理年龄稚嫩,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思考中的自我矛盾都会是不利于形成同一性的因素;而从客观来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和学校的教育都有相关性。个人认为,来自外界的对价值观树立的积极影响,可以成为对破解混乱的有效帮助。

同一性的状态在埃里克森的理论里面是发展的,应该是跨越各阶段,而在青春期是最为活跃的。因为是发展和变化的,所以状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里也包括性别、亲密关系、职业、宗教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领域的变化。之前提到的“同一性延缓”,

对于这类型的人会通过对自身的思考结合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不断积极地进行寻找从而确立和统一自己的同一性认知,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自身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从学生期到进入职场和社会会对产生影响个体的同一性产生影响。对同一性的认知应该是在不断变化,同一性扩散不会一直只停留在这个阶段,最终良性的发展是向同一性获得发展,中间会有弯路、或有延缓,我相信也有过早认知后又再次被打破,最终有些人获得,有些人终其一生可能都在向“获得”的道路上前行。

结合个人体验,我想提两点,性别和学业/职业。可能在整体中国教育和家庭的影响下,我们的同一性认知觉醒相对都会晚一些。小的时候家里面虽然没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父亲更加喜欢男孩子,这种情况下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的受到了影响,希望自己是一个“像男孩子一样洒脱和有气概“的人,这种认知不但从穿着打扮上体现,更多的是性格的塑造,朋友的选择,影响到了方方面面。反思这个阶段属于”过早自认“,其实是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导致的一种强迫性心理,这里面缺乏了我自构建、思索和认知的过程,所以结果必然是偏向消极的。直到后来成年,有人跟我说我一点都不像男孩子,于是开始反思。到底男生和女生的差别是什么,从对家庭的责任,到几代之间女性所处的角色,逐渐接纳自己,最终慢慢寻找到更舒适的定位。随着时间流逝,父母慢慢变老,自己也组建了家庭,再有了孩子,终于对自己女性的角色,还有为人女、为人母的角色有了清晰的认知。可能对于大部分来讲,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成人过程,但是对我来讲这里面包含了有一个性别角色的转变。可能在东西方女性角色定位不完全一致,但是总是一个大众的审美和评价体系在,这种外界的声音不断影响个人判断,当然也会带来启发。

关于学业和职业,相信更多人会有感触。在青少年时期,我们从未静下来思考“我为什么学,学什么?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要加入什么样的行业?” 我在选择本科的时候去选择了当时最流行的专业,在出国期间非常痛苦,很明显的感觉这不是我所喜爱的,更不会是我这生要坚持做的事情,以及从事的行业。还好一切不算晚,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其他系的同学用英文热火朝天的讨论一个商业案例,好奇心让我接近并去了解这个全新的领域。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毅然换了专业,一切从零开始,不太记得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挑灯苦读了,还有在前辈学姐宿舍打地铺请教功课。从事自己的工作已经快接近10年,到今天我都很感谢那时候勇敢的自己,我觉得这些应该就是同一性获得之后给我带来的正能量。很多人的事业兜兜转转,经常切换轨道,价值观也随之变化,我觉得只有同一性获得的人才能真正拥有从心底迸发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整个世界为之让路”。

最后是总结一些阅读,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对同一性的发展产生影响。外部环境、宗教、家庭教育、学校都会对同一性的发展有影响,我从中摘取几个重要和印象比较深刻的,如下:

【环境影响】 Baumeister (1996)提到“个体的同一性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还有其他一些研究(Nurmi,1996)也表明,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一性的发展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特别明显对于出国的接触差异性文化的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来从小生长在国外的华裔,中小学出国的人,以及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出国的人就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大部分拥有不同的社交圈以外,对自己的追求有明显的不同。在父母那一辈甚至更早期,多推崇世代传承的家族职业;而在国外我看到无数留学生更加大胆的去中途换专业,抓住机会提前放弃学业走进社会,还有勇敢跟家族企业说不。总体感觉,在发达国家的青少年更加积极、勇敢去追求字的所想。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其实分早期被动接收和成长期主动探索或逐渐接收等不同种类。尤其在西方国家,很多宗教信仰是从出生就被直接定义的,比如出生接收的受洗。只要这种早闭和后来成长中的本人所在的文化背景相符合,应该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也会遇到,后期不同类型之间的宗教信仰冲突,比如课程中提到的亲密关系中如何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冲突;还有很有盛名的一句话“科学发展到最后就是哲学,哲学发展到最后就是宗教“。有些顶级的科学家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摸索前进,最终因为迷茫而转向哲学和宗教的研究,这应该就是同一性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还有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想这这里提起,关于人死后的去往,这大概是一个终极话题,消极的人可能会提到”向死而生“,而在西方的基督教的旧教中提到人死后的没有以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而是等待末日审判后的复活。记得当初目睹了很多亲人离世时,基督教教会的人展现的那种积极”不悲伤“的状态,非常受到感染,也促使自己一直去学习和了解从未接触过的这门宗教,而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宗教给人带来的很多”善“的信仰和平和。

【家庭教育】父母的的教养方式尤为重要。温暖、不过分压制和你爱的家庭同一性的发展相对健康,反之如果父母的过分溺爱也会带来反作用。父母的鼓励对同一性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当然比较专制和独权的父母可能会带来过早自认,我觉得这种过早自认可能是假性的自认,所谓的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可能还会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被再次打破,甚至在某种外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会陷入混乱。作为人母,同一性的课程对我有很好的提醒,在青少年期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与孩子鼓励性的教导,引导他们更早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明确自己的目标,也能够了解自己获得更多的自信。

【依恋】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依恋和同一性的关系。有研究者(Schultheiss & Blustein, 1994)发现,女性对父母的依恋能够预测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同父母的亲密关系与扩散状态成负相关,这里我的理解是父母的教育可能对女性影响更多一些,正面的教育和良好的亲密关系能够帮助女性呈现积极的态度,跨越同一性扩散的阶段。也有研究表明(Kroger& Haslett),同一性完成的青少年在亲历依恋的的份上要高于其他三种状态的青少年。

【自尊】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个体再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投入水平较高,同一性扩散的青年可能自尊的展现是比较弱的。自尊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格特征之一,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和接纳度,不单是自我认同,更是追求群体的接纳感。我理解,同一性的发展和自尊的发展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核心都是“自我评价”,所以共同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总结,同一性的影响因素肯定不止如上几个方面。从少儿时期的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的教育,外部社会环境,对性别的认知、宗教的选择等等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对同一性的发展产生影响。最关键的是,我认为对于不同个体,这些因素的占比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极端不良情况都可能导致同一性发展延缓、早闭,或者出现混乱。这是一个复杂的形成过程,但是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觉得有责任去进行正面的引导,也同时注意周围环境、伙伴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积极地沟通,不强势也不要过早下定义替孩子做决定,而且接收变化,给与充分的信任,鼓励孩子不断积极的探索,相信最终孩子一定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或早或晚一定会达到“同一性获得“认知自我,认可自己,收获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青春期的同一性与角色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