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法医起来不知道,但我终于能直视电锯惊魂了

书籍封面

这本在百度图片里找不到封面的书,长上面这样。

如果说雷米的《心理罪》系列火了犯罪心理学,那么秦法医的《法医秦明》肯定在内地带起了一波法医浪潮。其实早在1990年,美国作家Patrica Cornwall就出版了后来成为经典的《首席女法医》系列,让西方读者对其塑造的主角——女法医Dr. Kay Scarpetta痴迷不已。十几年后,“法医”这个一度被不少国人视为洪水猛兽的职业,也终于在秦明的笔下,第一次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而“让尸体开口说话”和"I speak for the dead."更是成为许多法医文学作品里百用不厌的金句。

《让一部分人先法医起来》应该就是“趁浪追击”的产物。恕我孤陋寡闻,并不知果壳网为何物。但是封底看到雷米和秦明的联手推荐,就凭着对两部作品的喜爱和直觉入手了。事实证明直觉有时候还是好用的,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十分愉快。

本书从指纹,血迹,尸检,弹痕分析,法医基础知识和非物理手段等几大方面入手,收录了不少浅显易懂的知识,更有配图帮助读者理解。是一本趣味性与参考性兼备的入门级科普读物。我当初的购买目的也是想要把它作为写小说的参考书籍,读完以后认为它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分类清晰,目录查阅方便,近300页的厚度合适,其中许多内容更不乏拓展阅读的可能。(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银针试毒”这个骨灰级的梗居然是伪科学……感觉以后对小说真实性的百分比要重新考虑了……)

若看过许多法医和现场勘察主题的文学或影视作品的读者,想必会对书中提及的相关知识有种似曾相识之感。如果是对“法医”主题感兴趣的读者,本书能在满足你好奇心的基础上,让你对法医和其相关学科以及科学手段的兴趣更上一层楼。

但是……(凡事永远有个但是)这本书的出版格式非常不专业。

1. 没有序言

一般来说,一本书在目录页之前至少会有任意一个种类的序言(推荐序,作者序,译者序)。序言是书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书中内容和核心思想的归纳和提炼,同时也会对读者起到指引作用。若是小说便也罢了,可本书带有明显的科普性质。一本没有序言的知识类书籍,就像一篇没有abstract的论文一样,是有所欠缺的。

2. 没有附录

不知算不算吹毛求疵,即便本书是网络摘要合集成书,但里面涉及的应该都是真实性极高(至少书给我的感觉是试图这样宣传的)的咨询。若只是在网上发表还好说,既然成了书,又是科普类的书,没有附录或是引用列表,就立刻让整本书中涉及知识的真实度大打折扣。我不止一次在阅读的时候产生过“这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作者瞎掰”的疑问,又没有附录标识相关知识点的出处,导致迄今对书里的某些东西还是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比如指纹将人的手掌表皮取下套在手上按指纹这点,就在《法医秦明》里出现过,而后者是基于现实创作的小说,所以难免有戏剧化成分在里面,就很难辨别到底是真实可行还是文学描述。)

3. 没有作者介绍

本书所有作者的名字全部是网名,对于没有果壳网背景的读者(比如我)来说,完全不知道这些作者是谁,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法医知识背景。Again,这让书中内容的可信度再次打了个折扣。作为一个法医小白,我完全可以从网上搜集一堆法医知识,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编撰到这本书里面。当然,也许这本书里的作者和其分享的知识都是经过认证的真材实料,但就像法医这职业本身要求严谨真实一样,你得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所以,作为一本上架建议为科普/社会学的书籍,它的装订格式是仓促且漫不经心的。在这一点上,同样是收录自网络文集知乎的“盐”系列要做得谨慎许多。比如“盐”系列中作者吉驰的“我是法医”,薄薄100多页,却有序言和附录,可信度就很高了。

综上所述,《让一部分人先法医起来》是一本有趣的,入门级的,适合随时翻阅的,可以拿来当作茶余饭后谈资的,专业度有待考证的群众科普读物。不知你们看完以后会怎样,反正我在读完后的第二天看了电锯惊魂8,巧合的是里面的主角也是个法医。于是,当他把第一个受害者的铁桶头盔取下,露出被劈了一半的头颅时,我终于能够站在一个“法医”的角度,津津有味地欣赏和分析这血腥的场景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没有法医起来不知道,但我终于能直视电锯惊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