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闲人电影原创:idlemovie)
《寻找罗麦》是内地第一部过审可以公映的同志情感电影,具有“破冰”的意义,也是国内电影审查迈出的巨大一步。
电影由在法国电影界享有盛誉的中国导演王超改编自其199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去了西藏》,宣发上以“兄弟情感”弱化影片同性题材的影响,因此《寻找罗麦》不会像《中邪》一样遭遇临时撤档的厄运。
王超作为跟随陈凯歌出道的第六代导演,他所涉及的题材不无意外地跟大部分第六代导演一样把现实主义注入到作品当中,如《安阳婴儿》、《江城夏日》等影片都把视角对准了社会当下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找罗麦》也是如此。
他们身上都背负一种揭露伤疤,思考未来的意识并以电影为载体与观众一同讨论,他们的作品大都口碑两极化。
《寻找罗麦》2013 年 9 月开机,11 月正式杀青。2014 年 4 月,电影初剪完成。制片人吕建民一度在微博上表示,《寻找罗麦》将于 2015 年 6 月上映。
但此时《寻找罗麦》并没有完成内容审查,一直到 2015 年 8 月底,导演王超才对外透露《寻找罗麦》刚过审。2017 年 1 月,吕建民在微博上贴出了《寻找罗麦》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而最终档期则确定在了 2018 年的 4 月 13 日。
那么《寻找罗麦》到底会呈现一出怎样的LBGT故事呢?先看看导演和制片人怎么说。
王超对于影片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性向之上,此前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这是一个异性恋者和一个同性恋者之间的故事。我在试图跨越这样一种性别之爱。爱的能力,跟爱的意义是更重要的。至于是不是一个同性恋或异性恋,这个东西是个其次的东西。”
制片人吕建民也曾经在微博上表示,《寻找罗麦》反映的是男性之间的第四情感。但是在2013年电影拍摄期间他却有这样的说辞,《寻找罗麦》是一部爱情商业片,影片里不仅具备细腻动人的情感元素,同时也将融入一些商业元素。
他们的说法都较为隐晦或与之前有所出入,也许是出于某种考量现在的他们并没有直接说出两位男主之间直观的感情,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友达以上,恋爱未满吧。
看完了主创人员的自述再来看看曝出的几款预告片。
从预告片中看,可能大部分对影片抱有期待的观众要失望了,预告片完全成了旅游观光宣传片对剧情中所涉及的感情没有透露丝毫。
其实,导演的放出的预告片并没有欺骗观众,《寻找罗麦》的确只是部略合格的旅游风光片,拍完了西藏拍法国、拍完了法国拍北京,都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唯一遗憾的是你白花的那几十块钱无法退回了,毕竟风光片都是在网上免费看的。
导演和制片人模棱两可的话语看完正片后也能够理解他们所说的第四感情和同性恋是其次的含义。因为片中唯二的同性恋戏码可能就是他们在北京同志酒吧争吵以及送给韩庚的围巾,而且还较为隐晦,或许是剪刀手导致的结果吧。
如果是冲着同性噱头去看还是建议你们把它当做一部中法合拍的国际化MV更为合适,尤其在看的时候一定要脑补陈奕迅的《好久不见》,至少这样会和谐一点。
电影凌乱的回溯剪辑,牵强附会的剧情构思,蹩脚平庸的镜头,不知所云的爱情,令人难以的信服的救赎,一堆没有多大用处的符号化藏戏,最终构成了韩庚僵化式地拿着骨灰盒,拉着行李箱游走于西藏法国两地。
整部影片给人看下来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将强行装逼、故作深沉,演绎了80分钟,就像初中时的90后经常在QQ空间里晒伤感,说忧愁,写火星文,口里总念叨着“再牛逼的肖邦都弹不出劳资的悲伤”一样。
多条线索迂回的拍摄手法更加凸显导演调度场面的稚嫩,果然是跟着陈凯歌出来的导演,纵然拍过再多的戏也学不会把故事讲完整。导演本想整出一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静好画面,怎奈落了个哈欠连天的尴尬收场。
韩庚的演技也没有撑起这样的题材,生硬的旁白与毫无表情的扑克脸,该哭的时候没有一滴眼泪,该笑的时候却又绷着一张脸,真不知道他在《万物生长》中进步的演技是导演指导的功劳还是他偷偷练习的结果。
他说自己每年要看二三十个剧本,谨慎的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又不重复自己的好剧本,努力而尽情的折腾磨练着自己,翻开韩庚的电影履历表他确实没有说谎,只是在挑选的眼光上差强人意,在演技提升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他似乎忘记了从偶像到演员没有偶然的成功,即便有也不过是化了妆,带了面具的伪装,耐不住细看。演员应当是把自己打碎重塑的过程,得舍得把心里的那个我放下来才能投入到角色中去,否则一直有个人设在心里,演什么都是自己。
五年的命途多舛,五年的翘首以盼,在影片上映的那一刻换来的是一声叹息,叹《寻找罗麦》的不合格,叹审查制度的不进步,如此不堪的一部片,它“破冰”上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也许《寻找罗麦》的上映远不止票房和评分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我们对这类情感有了一定的包容和理解。
因为LBGT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旦涉及到此就会被怪异地审视,好像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不入流的气息。
在传统观念组成的社会里,人们虽说接受着新的思想但也时常束缚在旧的文化“枷锁”下,并且不想过快地“挣脱”出来。
尤其是大多数人敏感的神经,提及同性恋尽是避而远之或鄙夷的姿态。把他们当成异类,无端指责,就如同犯错需要惩罚一样,用的尽是些污秽的词,全然不顾他们的感受和所承受的压力。
对于同性恋,他们有着著名的反同言论,
“上帝给了你一根棍子,你却用它去搅屎。”
如果用这种观念来捆绑不违法乱纪、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人群,那我们为何还要无动于衷,钟情于世俗的热闹。
但是这并不是肯定所有出柜都是应该的,知乎上有位“过来人”网友对待这个问题有着中肯的评价:
“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出柜,每个家庭都不一样,同样是父母,各自表现真的千差万别,不可强求,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但是背后的功课一定要做足,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信心;当真的决定出柜,可尽力让父母理解、宽容自己,如若不能,就不要强求父母理解接受,不要觉得人生就此灰暗绝望,要善于化解压力,想清楚自己没做什么坏事、错事,无须自责,人生匆匆,流泪或微笑都只有一辈子,来世间一趟不是来受苦的。”
家庭和社会价值观方面一直是所有同性恋所焦虑的问题,不敢面对社会和大众,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爱人像常人一样无所顾忌,麻烦似乎总比办法多。
我们透过两部电影来看一下当与家庭和社会价值观产生分歧时该如何解决。
《面子》是美籍华裔导演伍思薇自编自导的一部讲述同性题材的轻喜剧电影。这部电影从立项到完成拍摄总共经历了五年的时间。
导演本身就是一名les,为了这部电影她放弃了微软的高薪职位,但是影片并不是她的自传,是她献给母亲的一封“情书”,告诉她无论何时开始自己的初恋都不会太晚,同时,也告诫自己做自己最自由。
陈冲饰演的是一个中年怀孕却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单身母亲。她的角色在很多中国家庭中都存在,对父母是女儿,对女儿是母亲。
当年的婚姻是父母之命,难以违抗,顺命了这么久,忽然有一天生活就偏离了轨道,他爱面子的父亲一气之下将她赶出家门,于是,她带着行李投奔自己已经28岁还没有结婚的女儿。
而她的女儿之所以没有结婚是因为她是一名同性恋,只是一直不敢向家里人坦白。
通过旁敲侧击,母亲知道了女儿的秘密,也做了中国式母亲都会做的一切。
为了面子和爱,一开始会选择缄默,出了事就瞒,瞒不了就躲,躲不了就逃,真逃不了要撕开脸皮了,还寻思着控制传播范围,能不张扬就不张扬。因此,母亲极力在拆散女儿的恋爱。
但是当女儿的女友一方面为了院长父亲的面子一方面因为自己的不勇敢而准备远赴巴黎时,她才最终鼓起勇气对母亲坦白:“妈,我爱你。但是我是同志。”
而她的母亲却淡然回答道:“你怎么可以一下说两件这么大的事情,你是我的女儿,你不会是les。”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
女儿在家族聚会上稳步走向女友,她最终可以做到在众人面前亲吻她。母亲和帅哥甜蜜的让人嫉妒,而外公也放下了压力,坦然接受了这一切。
妈妈没有随便把自己嫁掉遮丑,女儿也追回了总认为她有些胆怯的爱人,就连外公和青年女婿以及外孙女的女友也坐在了一起。
巧合的是,《断臂山》和《面子》的豆瓣评分都是8.6分,不同的是,《断臂山》是从社会价值观出发。
电影刚开始是他们在山上享受着伊甸园般的时光但当牧羊时间一结束便面临着社会价值观的审视,如牧场主的鄙夷,小时候恩尼斯印象中同性恋等同于死亡的观念以及周遭的冷眼对待。
尽管后来两人都结了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但还是难以忘记彼此,迫于世俗的压力和恩尼斯始终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两人每年仅有几次见面的机会,每次都是匆匆的几天。
最后杰克死于车祸(当然这不是一个意外),恩尼斯才意识到这么多年来,他太在意自己的秘密完全忽略了杰克的感受,他没有真正去了解杰克对他的爱到底有多深。
也是这时他才敢真正面对与杰克的爱,也才敢无所顾忌的说出:“63年我和他一起在那里放羊。”
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它们都说了一个道理,在爱情面前应该勇敢,这与性别无关。诚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并没有逼迫谁一定要去接受或模仿,只是希望偏见少些,再少些。
闲人电影原创,微信ID:idlemovie
微信搜索关注: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Idl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