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三国之夏侯惇---临危不乱,智守三城。

临危不乱,智守三城

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图片发自App


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事业正蒸蒸日上的曹操遇上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他自己兴冲冲地去攻打徐州陶谦,一口气攻下人家十余座城池,正势如破竹时,哪想到自己后院起火,张邈和陈宫勾结远来的吕布,图谋造反。

当时是留下夏侯惇、荀彧、程昱这些人留守兖州的,这些人无疑是曹氏以后的核心领导班子,也都是首屈一指的杰出人才,但在当时,荀彧、程昱两个职位低微,人微言轻,在兖州拥有实权的是张邈和陈宫。而且其中张邈是曹操和袁绍年轻时的好朋友,曹操出征前还把家属托付于他。因此他们造反,其后果是举州皆应,偌大一个兖州,一夜之间,曹操能控制的便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三座小小的县城。

首先是荀彧从张邈的使者刘翊身上察觉出叛变的苗头(详见荀彧篇),具有王佐之才的他立刻就判断出事态危急,赶忙通知夏侯惇。手握兵权的夏侯惇知道最关键的就是鄄城——荀程两位谋士和曹操家属都在此,吕布必然来攻。因此夏侯惇二话不说,先侦察出周围的意欲谋叛者全部杀掉,然后马上带兵来救,果然就在途中遇到吕布。众所周知,吕布善于野战,却在这场关键的遭遇战中被打败,竟退回到张邈等人的老巢濮阳城,这就为守住三城取得一线生机。夏侯惇回守鄄城,程昱便出来说服范县的县令勒允,杀掉了陈宫的心腹氾嶷,并遣骑兵守住仓亭津,使陈宫无法分兵渡河。这一役,夏侯惇身为大将,和荀彧、程昱两位谋士配合得完美无间,成功拖至曹操回来。

图片发自App


但事情总不会那么顺利,成功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夏侯惇暂时击退吕布之后,却遇上了生命危险以及作为一名军人的耻辱。当时吕布派遣一些兵将假装过来投降,入夜后竟然劫持住夏侯惇。幸亏那些降将也没有遵从吕布指示,只是希望通过劫持人质,取得钱财便即散去。大将被劫持,在整个三国时代都是极为罕有的,夏侯惇的下属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其中一名下属韩浩当机立断,拒绝和劫持者谈判,摆明立场:不能因为夏侯惇的安危而罔顾军纪。

最后,劫持者知道杀了夏侯惇也没有用,反而叩头投降,夏侯惇得以逃出死神的怀抱。史书上虽没有记载夏侯惇被劫持时的态度,但从他的性格可以知道,他对韩浩的做法是认同的。就连曹操对韩浩的做法也是深表赞扬,并立法肯定。在这个唯实力论的野蛮战乱时代,像孔夫子一般的教诲或许是行不通的,韩浩这样的做法反而救了夏侯惇一命。后来韩浩的官位扶摇直上,除了曹操赏识,恐怕还有夏侯惇的美言。

拔箭啖睛,反杀曹性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要说夏侯惇最为后世大众所知的事件,则非其拔箭啖睛莫属。实际上夏侯惇被射伤左目是在曹操回来与吕布争夺兖州时,而《三国演义》中却移植至几年之后曹操救援刘备之时。演义在此少有地对曹氏大将的英勇战斗作出非常浓重的描写,因此本文也以《三国演义》为依据来述说这段事迹。

当时,曹操和吕布的矛盾日益增加,曹操已经将消灭吕布提上议事日程,碰巧驻扎在曹吕之间的刘备因抢夺了吕布的马匹,得罪了吕布,吕布于是派出高顺进攻刘备。刘备连忙向曹操告急,曹操本就有消灭吕布的打算,便先派夏侯惇作为前锋支援刘备,自己也亲率主力整装待发。

图片发自App


夏侯惇这次面对的对手绝非简单,乃是统领三国时代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陷阵营的主将高顺,陷阵营人数只有七百人,但在高顺的统领下,随着吕布东征西战,无坚不摧,曾帮助袁绍对驻守在山上的张燕黑山军反复冲锋,打得拥兵达十万的张燕元气大伤,再也不敢找袁绍麻烦。面对这样的对手,即使曹操派其他如于禁、乐进等将前来,也是毫无胜利的把握,于是特派出了曹营第一将——夏侯惇。

《三国演义》对本次战斗作了非常详尽的描写。双方的军队一接触,夏侯惇便和高顺一对一厮杀,结果高顺战败,夏侯惇绕城而追,誓要将这个名满天下的陷阵营统领擒杀,却冷不防被一名叫曹性的敌方将领一箭射中左目。这下可真了不得,要知道战阵中中箭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三国时代中流矢死的名人不计其数,如庞统、张郃,还有周瑜在中箭后一年左右死去,也有箭伤复发的后遗症因素,他们还都不是命中要害部位,而夏侯惇被射中的是人体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左目,其伤害可想而知。此时,震惊全军的事情发生了,夏侯惇竟然拔出箭矢,连眼珠也同时拔出,他说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吞下自己的眼珠,两军骇然!这还不止,夏侯惇带着箭伤,冲到曹性那边,也许是受夏侯惇神威所慑,曹性似乎已不知所措,被夏侯惇一枪刺于马下,当场死亡。不过这场仗由于主将夏侯惇受伤,最后还是被高顺打败,刘关张再次投靠曹操,这是后话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章 三国之夏侯惇---临危不乱,智守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