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卑——认识、理解、改变

自卑情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因为我们总是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人进行对比,就像上学时都有的“别人家的孩子”,毕业后的工资条一样。

对比带来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有一种状态是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的。

这种无力感产生的自卑情绪,自卑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沮丧、嫉妒、怨恨等等。

它还会使我们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

为此,我们经常会寻找一种存在感来掩饰自卑带来的焦虑,而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刚做完手术后,家长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照顾,这可能导致孩子在痊愈多年后,仍会以伤口疼为理由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犯错后的惩罚。

比如,部分家境富裕的青少年仍然会有偷窃的习惯,他们通过这种行为来寻求优越感,从而达到报复父母引起关注的目的。

当我们希望改变一个人不良的行为时,仅仅提供解决方案是不够的。

我们必须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错误的目标产生错误的行为,如果目标发生变化,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自卑感是形成错误目标的关键,而对于生活意义的错误理解,则是导致自卑的根源,自卑的人通常想要寻求关注、证明价值、逃避责任,而不在意行为是否正确。

但自卑感同样能带来正向的意义,它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自卑感还能转化为实现梦想最好的动力。

在我们的一生中,能否正确地与负面情绪共处,则取决于我们人生最早的记忆。

成人后的行为会受到小时候经历的影响,在一个不愉快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孕育出错误的意义。

当人遇到困难,悲观失望时,他会回忆起以前类似的经历。

比如,一个忧郁的人,他的记忆几乎都是带有悲观色彩的;如果他乐观向上,同他的记忆通常是愉快的,会让他感觉更加愉悦。

一个人在人生中最初的4-5年里,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这个时期的记忆决定了他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

导致儿童产生错误的人生观的原因通常是以下三种:身体存在缺陷的孩子、被溺爱的孩子、被冷落的孩子。

身体有残缺的孩子在心灵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比正常儿童要多得多,他们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成与他人相同的目标。

倘若一个孩子总是陷在生理缺陷等方面的阴影里,便无心去注意外面的世界。他们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社会感和合作能力也会比周围的人差。

他们比普通人更加懂得关注自己,因为他们认为是老天夺取了他们成为完整个体的权利。

如果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父母应该多鼓励并有意地锻炼孩子与他人进行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让他们对社会感兴趣。

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合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有过孕育经历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会比父亲更加亲密,同样,母亲也会给予孩子过度的宠爱。

被溺爱的孩子的兴趣很难扩展到除母亲之外的事物上面,他们总是将注意力投放在母亲身上,也希望获得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照。

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们会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比如恶作剧、哭闹、示弱等等。

对于他们而言,惩罚和责备都是没有用的,这些都正好合了他们的心意。

比起被忽略,他们宁愿受惩罚,他们认为自己所承受的惩罚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

很多被溺爱的孩子在长大后只有受到特别关注时才会获得成功,一旦不再是他人的焦点,就会停滞不前。

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希望别人帮他们找到答案,而非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因此这类孩子在社会中经常毫无建树。

对于0-5岁的孩子,父母是他们与外界进行联系的纽带。

但如今很多父母由于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经常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

一个在童年被冷落的孩子,也很难对其他人产生兴趣,因此常会养成孤僻乖戾的性格。

很多孤儿、私生子、弃婴,或者父母离异的儿童,他们的人生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见,来自父母的问候和关心是多么重要。

部分父母会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觉得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交由老师进行引导,孩子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这个想法的荒谬在于,我们希望老师能够承担起“代理父母”的角色。

首先,我们很难保证老师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而且,这个角色必须真心喜欢与孩子相处,这点也是我们无法确认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影响着孩子未来。

在孩子0-5岁间,母亲的责任是最重要的,她必须在最开始赢得孩子的信赖,然后让其他家人也感受到这样的信任。

假如母亲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她可能会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对外界产生兴趣的人和事。

如果母亲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她给予孩子的人生起点将会是不愉快的,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卑情绪或行为偏激。

有少数母亲认为自己就是创造生命的上帝,她们会把孩子是她身体一部分这一认知无限度地扩大,强迫孩子来达成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

比如,因为年轻时的某种原因而放弃跳舞的母亲,会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化身并把这份遗憾强加给他们,通过让孩子学习舞蹈来满足自己的夙愿,无论他们是否喜欢。

每个孩子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但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束缚在母亲身边,当他进入一个没有母亲的情境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麻烦。

当孩子发现自己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各种无理要求也不会被满足时,对于孩子心灵的打击是巨大的。

所以当子女成长到六岁左右,就开始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了。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当今社会,大多数男人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父亲的做法会影响到孩子对于工作的看法。

作为孩子的榜样,一名父亲要找到能够贡献自己力量的职业并勇敢地为了事业去奋斗。

由于父亲比母亲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他们清楚各项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大众的道德标准。

因此,父亲还需要担任孩子顾问的角色。

无需表现得过于浮夸,也没必要有太多的说教,而是像朋友一般给孩子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议,同时还需告知孩子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父亲需要为孩子展示爱的重要性。

孩子容易就能看出父亲是否爱自己的妻子,如果他爱妻子,就会竭尽全力地为她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但是丈夫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将他对妻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夫妻间的情感与对孩子的关爱和对彼此的情感不是同一种类型,并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如果夫妻表现得太过甜蜜,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他们会产生嫉妒的心理,会带有攻击性,想要和他们中的一方进行对抗。

如果家庭中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那么家中的女孩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结。

只有孩子感觉被平等对待,他们才会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的决策和活动当中,不会对性别方面产生错误的认识。

家庭中不应该存在任何权威者,针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必须一起进行协商,对于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不应该出现特别偏爱某个孩子的行为,这样其他孩子很难建立起足够的自信。

当父母双方在家中过于凸显自我,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成就时,他们很容易选择放弃。

所以,名门子女都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如果父亲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他就不能太高调,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工作、社交、以及两性关系,是每个人踏入社会都需要面对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也对应了每个人的三个基本需求,童年时期的经历决定了我们是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还是选择逃避。

生存需求:如何谋求一份职业?

通过鼓励帮助孩子认识到工作的价值

有一部分父母喜欢参与到孩子的决策中,从上学到就业一手包办,希望子女完全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生活。

这样的孩子在离开父母后,遇到生活问题的时候会显得手足无措,最终选择逃避的方式。

还有的孩子从小便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长大后会更容易成为一个无所事事、好吃懒做的人。

因为他们总是寄望于不劳而获,无法忍受工作的辛苦,他们尝试那些不付出便获得回报的事情,也更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对于家长而言,我们需要找到科学的方式去帮他们改正错误。

首先应该留意孩子的行为,在幼年时,孩子就开始有意无意地训练自己在某一职业方面的技能了。

比如,一个孩子想要在将来从事教师的职业,那么他就可能会与其他的孩子玩游戏,并在游戏中扮演教师的角色。

当每次听到音乐就会不自觉地扭动身体的孩子,会更容易对舞蹈和音乐方面产生兴趣,作为家长也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其次,我们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劳动的价值,一个人在早期的努力会为其成年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入手点应该是找到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然后以此为切入点,这样比对他们提供泛泛的赞扬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当看到女儿想要给自己的洋娃娃制作一顶小帽子时,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并教给她一些可以把帽子做得更精美的技巧。

在受到赞扬后,她会更专注地投入到这件事当中,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社交需求:如何获取社会地位?

合作共赢是我们融入社会最好的途径

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并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然而,父母对于社会中其他人持有怎样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社交倾向。

如果在孩子的眼里,周围的人对他都是有敌意的,他会认为这些人都是对手,并对环境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孩子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抵抗,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无法期待他们会与周围的人结交成好友。

如果在一个人心中,所有人都应该为他当牛作马,他就不会想到别人的利益,也不会对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他的目标就是控制所有人。

如果一直以来他所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是否舒适,那么,他会因无法融入而渐渐被社会所淘汰。

家长需要让孩子清楚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我们只有与其他人以平等的身份一起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活出生命的意义。

父母之间也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父母对外界的态度也应该是和善的,只有做到这点时,才会让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在家庭以外也可以有很多能够信任的好朋友。

在校园里,我们应该让孩子认为班级是一个整体,而自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要帮助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和谐的朋友关系。

繁衍需求:如何应对两性关系

正确的爱情观由平等的婚姻状态而来

我们对于两性关系最早的认知来自于我们的父母,父母的婚姻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爱情观。

比如,一个经常目睹母亲被父亲家暴的女儿,极有可能会对所有男人失去信心,从而寻求同性的慰藉。

比如,出生在父母有出轨行为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玩世不恭的。

很多男人,甚至有很多女人都觉得男人应该在家中起主导地位,他们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的主人。

这也导致了很多不幸的婚姻,任何人都不可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还能做到身心愉快。

因此,夫妻双方关系必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必须关心配偶多过关心自己,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愿意彼此携手共同克服生活中困难的勇气。

夫妻双方都应尽量避免过多缺席子女的成长,如果女孩不能和父亲建立亲密关系,或男孩与母亲关系疏远,那么当孩子成年后,就会选择与父母相反的人作为伴侣。

比如,一个男孩认为母亲过于强势,而他又是一个不喜欢被管制的人,那他可能会选择外表温顺的女生作为自己的另一半。

比如,当父亲给女儿留下性格懦弱的印象后,在她长大会更容易被性格强势的大男子主义男生俘获。

不难想象,这种并非平等关系的婚姻,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夫妻之间也应该保持平等合作的关系,如果父母从小灌输给孩子只看重自己利益的错误思想,长大后他们可能更向往自由洒脱的生活,并对伴侣不管不顾。

最后总结一下,自卑情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它可以成为我们追求更好的自己的动力,同样也会让我们产生愤怒、沮丧、嫉妒、怨恨等负面情绪。

自卑情绪带来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则取决于我们人生最初的记忆,身体存在缺陷的孩子,以及小时候被宠溺和冷落的孩子,长大后更难融入社会,因此也会更容易陷入到自卑当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于这个社会的态度、对于伴侣的态度、对于子女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态度。

如果父母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给予孩子的人生起点将会是不愉快的,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卑情绪或行为偏激。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面临三个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也对应三个最基本的需求,父母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以便孩子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

面对工作,父母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面对社交,只有合作共赢的态度才能帮助我们快速融入社会;

面对两性关系,正确的两性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每位父母都愿意尽其所能地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在培养孩子兴趣上也从不吝啬金钱。

但是,对于子女心灵的建设却未能引起很多家长的重视。

因为孩子身体和能力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而心灵的变化是隐性的,它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

想要让子女自信且独立地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帮助孩子产生对社会的兴趣,努力与他人进行互惠合作

找到正确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意识到是每位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卑与超越》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卑——认识、理解、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