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11

  伊斯兰教与儒学语境下“性”的内涵。

  性,是人的自然质性,通常指人性,亦指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伊斯兰教认为先天为命,后天为性,人性是先天之命在后天的展现。清代穆斯林学者马注,把性分为两品,一为真性,二为禀性,真性与命同源,所谓仁、义、礼、智之性。禀性因形始具,乃风、火、水土之性。真性先天所具,禀性如蚌含珠,虽同体共命,富贱各殊。他把性分为四个阶段,自任性,自讼性,常腥性,安定性。

  (一)安定性。此圣人之性,此性纯洁晶莹,没有丝毫之背义,使其性灵、身心恒常专于真主,无时不忘,精诚专一,不知有己,只知有义,不知有私,与主合德,与主之灵光相映,其身、心、才、力,无一不用之于主,无一不取悦于主。

  (二)常惺性,此贤人之性,此性常醒不昧,有督查人之身、心、性不正之明,一有不当,即能矫正其不正。人之身心听其率领,循规蹈矩,无有越雷池之举。

  (三)自讼性,此常人之性,此性可以说是理性启萌,悔悟生活之阶段,是人性战胜兽性,理智克服性欲,正义战胜邪恶的阶段。

  (四)自任性,此愚人之性,此性的表现是虚妄、怨恨,所以最能促成人类倾向种种罪恶,促成人类拒绝真理、否决正信、走向犯罪。

  中国儒家探讨“性”学的理论繁杂,学说众多。有性善说,有性恶说,有性善恶混杂说,有性有善有恶说,有继善成性说,有天命之性,性即理说,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说,有把性分为上中下三等的。

  综观伊儒语境下的“性”学,无论是伊斯兰的“性四品”说,还是儒家的“性三品”说,“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主张,“性善”论等,它们都确定“性”本纯善,其不善皆因后天因素所致。都主张其性无改,但性可养可修,修则可清善,不修则浊恶。人皆可以为圣人,则具恶性之人,便可规恶迁善,达圣人境界。伊斯兰教和儒家在“性”学上的不同只是一个侧重于宗教层面,一个侧重于道德层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伊斯兰文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