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考试脑科学》
作者:池谷裕二
译者:高宇涵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版
在某视频平台上看到樊登介绍的这本书,说得神乎其神的,于是禁不住诱惑就顺手在某当上下了单。
出于纯粹功利的需要,这类讲述高效记忆法的书手中已有两套,甚至还买了关于高效记忆的音频资料,都是当时情景下冲动的结果,下单后都没有了下文,书都不知道流落到哪个犄角旮旯去了,音频也忘了是在哪个网上买的,只是记得曾经做过这些蠢事。所以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期待。
等到读完全书,感觉还是有点收获,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上几句。
作者是个研究脑科学的博士,这与以前看到的那些神奇记忆法的作者略有不同,那些人要么是在某些记忆大赛中得了奖的,要么是曾经挑战过吉尼斯纪录的大神,反正都是资料上介绍的,不妨姑且信之。
那么记忆是什么?这是本书第一章的内容,看到这个大标题的时候,我问了自己这个问题,我觉得记忆大概就是能背住考试的要点、能回忆起时隔多年的往事,诸如此类。读到本书或本文者也可以思考一下,看看你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这的确算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那么,作为研究脑科学的专家,他对记忆的定义是:记忆是将神经回路的动力学(dynamics)现象转化为一定的规则,在突触重叠的空间中,根据读取的外部时空信息,形成一种内部信息表达的过程。
简言之,记忆的真相就是“新神经回路”的形成。
科学表明,人脑中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叫“大脑皮质”,而且由于人脑的存储空间有限,导致无法接受存储接受到的所有信息,人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进行分类,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会被储存起来成为长期记忆,否则就会被直接删除。而掌管这个判断权力的是海马体,一个位于耳朵深处直径约1厘米长度略小于5厘米形状类似香蕉的大脑部位。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会被海马体认为是必要且重要的呢?作者说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
那么,根据这个原则,作者提出了高效记忆法的方法:人为“欺骗”海马体。“欺骗”海马体最简单粗暴却也最管用的方法就是反复记忆: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遗忘也毫不气馁,仍然反反复复地将信息送给海马体,迫使海马体产生错觉:如此反反复复锲而不舍地传送而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海马体就会放行,信息就会进入大脑皮质成为长期忆。
反复记忆也是有窍门的,本书提出的第一种方法,就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计划地复习,而不用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蛮干,因为那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引发厌倦。结合海马体的性质,作者建议如下:
第一次复习:学习后的第二天
第二次复习:第一次复习一周后
第三次复习:第二次复习两周后
第四次复习:第三次复习一个月后
当然,前提是四次复习的内容是相同的。经过如此安排的复习后,长期记忆便形成了。这是最节省时间效果又最好的时间安排方式,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去学习别的内容。
如果在此过程中知识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仅不能增强记忆,还会产生干扰。
只是这个设计过程有些麻烦,像我这样懒惰的人,宁可天天反反复复地死记硬背,也懒得去如此精心地设计,除非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被刻意如此安排,我曾买过尹建莉主编的《一周一首古诗词》就是按照遗忘曲线的规矩编排的,编者真是用心良苦。
其次,科学研究发现,人脑存在“输入”和“输出”两种操作,而且人脑更重视“输出”,是典型的“输出依赖型”。根据这个原理,作者提出的高效记忆法是向别人讲述学到的知识,因为讲述是属于输出的策略。看书也是一样,看完后可就其整体也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感受,那么对本书的理解大概会比读完即抛之脑后束之高阁要深入一些,大概这就是此刻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同时,多次复习可以刺激海马体产生Ltp(long time potentiation长时程增强过程),LTP是记忆之源,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被剥夺了LTP的动物将无法产生任何记忆。
这里作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很多人大概听说过一个叫“莫扎特效应”的词,是指人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能变得聪明起来,虽然这种聪明是暂时性的,但效果十分显著。而其背后的原理正是
莫扎特的音乐能够通过令人愉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协调人的左脑和右脑。
再者,作者还提到了其他的一些可以可以增强记忆的方法。
比如以情绪为辅助促进记忆。人脑中有个名叫“杏仁核”的神经元聚集组织,该组织紧邻海马体只有人类的指甲那么大,它能产生喜悦、悲伤、焦虑等情绪。激活“杏仁核”可以连带刺激LTP,换言之,人在情绪高涨时更容易记忆,最简单的例证就是很多人回忆中的往事大多是快乐或悲伤的事,甚至记得细节。
还有就是在背诵的时候调动情绪更容易加深记忆,比如记忆历史书上“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就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拿破仑多次失败后被流放到荒岛上,好惨啊。诸如此类有感情地带入情境中,刺激杏仁核调动情绪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作者称之为“感动记忆法”。
比如狮子记忆法。研究表明,狮子在饥饿和寒冷时记忆力较强,同时在捕猎时来回走动或跑动,身体自动产生一种有助于记忆的电磁波。根据这个法则,专家们推测出人类在饥饿、走动、降低室温三种情况下记忆力较强。因此,可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比如组块法,可以把需要背诵的知识按照一个标准分门别类地记忆,显然好过杂乱无章的死记硬背。
再比如调动多种感官记忆。使用耳朵学习比使用眼睛效率更高,通过耳朵获取的记忆更牢固,比如有人对你恶言恶语,你久久难忘。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甚至人体的其他器官来记忆效果或更好。所以,学习的时候不仅要读出声来还要动笔写,反复输出强化记忆。
此外,作者还研究了睡眠和记忆的关系。睡眠包括午睡都有助于巩固记忆的效果,是因为有助于记忆的电磁波出现最强的时间段通常在入睡后的浅睡眠状态。很多信息进入人脑后是出于杂乱无章的状态,而人脑会利用睡眠时间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改变知识的质,这比量更重要。所以睡前一两个小时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期,但是通宵熬夜却会降低学习质量。
最后,作者讲记忆分为知识记忆、经验记忆和方法记忆,前两者属于“用头脑记忆”,后者属于“用身体记忆”。知识记忆零碎又难背还极其容易忘记。经验记忆相对好很多,比如我们能够记得很多年前课堂上发生的一件搞笑的事,但是记不得当时老师在讲什么内容。再比如我们考试的时候,发现有一道题好像在那本资料上看到过,当时自己好像是在家里做过的,但就是想不起来具体的解题方法。于是作者就提出一种高效记忆法,即把知识记忆转化为经验记忆。转化的方法就是谐音和联想。
谐音容易理解,联想可以各有不同,背过圆周率的都知道那些数字毫无规矩,要想背的多可以谐音加联想,把那些杂乱无章的数字编成有情节的故事。
方法记忆即通过实践才能形成的记忆,是作者认为最有效最牢固的记忆。比如书法爱好者成年累月地写字,手就容易驾轻就熟,随便涂涂抹抹,写出来的都是有款有型,有人说这叫肌肉记忆,其实就是经过了千百遍的练习后肌肉熟悉了动作形成了惯性,而肌肉本身是没有记忆的。再比如有些高段位围棋大师可以完美复盘过了很久的比赛棋盘布局,那是他们在多年的练习中形成的方法记忆。
在本书中感觉最刷新认知的是作者这样一个观点:人的大脑终其一生都是在不分昼夜不停地运转的,而且人脑极其坚韧不知疲倦,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且越是刺激大脑用功学习大脑越是灵活,而我们平时学习久了感到的疲倦不是大脑的疲倦,而是先有眼睛进而扩展到头部和肩颈的疲倦。
总之,本书对我而言,还是有不少实用的干货,只是个人感觉作者在分章节的时候有点杂乱。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两百多页,一天的时间可以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