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书分享9第三章

自我的局限与潜能

    帕尔默用自己两次一正一反的教学经历对比,来帮助我们理解教学中悖论和自我的局限:同一个教师可能今天上课高奏凯歌,明天上课则铩羽而归。

    在第一次正面优质的教学中,工作坊中的教师反馈了帕尔默的教学强项及才能。这种肯定赞赏让帕尔默犹如享受“心灵按摩”,“心旷神怡”。

    了解自己的特长有助于遵循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去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去检视自己的“弱点”,再“深刻理解做优质教学之源泉的自我认同”。

    而在第二个反面的例子中,帕尔默进一步去讨论到:优质教学不是因为教学方法,而是因为“自我认同”,特别是当教师面临逆境的时候。

    一个人拥有的每一个长处必定带来与其相关的短处。每一个优点同样也是一个缺点、一种局限,自我认同中的某一个侧面在有些情况对我及他人都非常有用,但不是在所有的时空场合都有用。

    所以,不是教学方法在起作用,而是自我认同在起作用。我们存在的一些“特长”有时候会变成我们的“特短”,这个时候就在考验着我们的自我认同。这个短处是在教学互动中建构而来的,是因为我和他者(我的学生)在师生关系上产生了“割裂”。于是又带来一个更深刻的悖论——

    我的自我意识既要深深依存于和我共舞的他者,同时,当无人想和我共舞时我也仍持有自我意识。
    一旦我的学生不愿意帮助我实现我的自我时,就会产生那种否认自我或毁灭自我的感觉。……所以,要成为一名不断进取的教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回应的自我意识。

    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自我,的确是与他者的互动中建构而来,是一种关系中的自我,而不是绝对的孤立的自我。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因为有“他”,需要和他人的连接及区分。反之,亦然。

悖论与教学设计

在这一小节里,帕尔默为我们提出了导致创造性张力的六大教学悖论。这些观点都是相反相成的。而且,凡是我们不太容易接受的那个方面,在他的描述中都充满着“解构”理解的意味,让我们可以重新去认识那种事物的“一极”。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界限分明的,又是门户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是热情友好的,又是紧张急迫的。
3.这个空间应该及鼓励个人发表意见,又欢迎听到团体的声音。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尊重准则和传统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去支持个人的独处,又让独处者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资源。
6.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沉默,又欢迎发言。

比如最后一个悖论中的“沉默”,在心理咨询中也常常被很特别地关注和研究。帕尔默提出这些视角与心理咨询中的看法很是相似——

    沉默让我们有机会反思我们曾说过或听过的话,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是从我们自身、从他人、从世界最深处发出的声音。……沉默可视为让学生酝酿自己的想法的可靠“发源地”,是一种适合深度学习的媒介。

    对于这些内容,大家读起来会觉得很不一样,很有新意,可以帮我们打开一些空间,拓宽一些思路。大家还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去做出更多不同的解释。这也有一点像他的第3、4条悖论中提出的:鼓励个人发表意见,尊重个人的“小故事”。

    在本节中和最后,帕尔默也提醒大家,这六条悖论只是他个人的想法,不一定要去完全认可。也就说,这些不是绝对的真理,大家可以把这六条悖论和自己的生命经验、自我认同结合起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在地性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勇气》读书分享9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