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孩子

我参加过一次家长课堂,记忆非常深刻。

开始进行角色扮演 ,家长体验孩子的角色。

那一次扮演,为了能模拟家长在身高上对孩子的压迫感觉,老师让6个扮演家长的妈妈分别站在椅子上,面朝外围成一个小圈。我作为孩子,要绕着圈对每个妈妈说一句台词。我的台词很简单:

“我只是个孩子,我需要归属感。”

在课堂上,家长经常要做“父母——孩子”的角色扮演。有一次的角色扮演,让扮成“孩子”的我,彻底感受到了震撼。

绕着各位“妈妈”们,我念着台词走了第一圈,心里还想,这几位同学演得还挺像回事。

第六个妈妈对我说:“你怎么不去死!”

第五个妈妈对我说:“我真的很讨厌你!

第四个妈妈对我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

第三个妈妈对我说:“我对你感到很失望。

第二个妈妈对我说;“滚!

第一个妈妈对我说:“我正忙着呢,快走开!”

绕着走了第二圈,言语的力量对我造成了攻击,我心里开始有点不舒服了。我问老师能不能停下,老师却示意继续。

我又绕着走了第四圈,当我再一次听到“我对你感到很失望”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30来年做过的所有错事,那些愧疚、懊恼、心酸、痛苦,全部涌上我的心头,我感觉我不配活着。

我感觉到眼泪快要流下来了,我很想停下,可老师还要我继续。

一位妈妈和我说“很讨厌”的时候,似乎眼睛里都喷出了火,让我恨不得立刻从那个房间消失。

绕着走第三圈的时候,我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恶意,还体会到了更多:

或许你该尊重孩子自己对兴趣班的选择,就好像你会希望你的妈妈对你说:“我不住在大城市,所以无法理解你说的带孩子的辛苦,但我尊重你做的决定。”

或许你该温柔地提出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就好像你会希望你的丈夫也能对你说:“我知道你有点累了,这样吧,你洗我来擦,怎么样?

试想,当你在和亲戚闲聊,发现一个表亲生二胎了,而你妈妈对不想追二胎的你说:“人家条件不如你都能生二胎,就你矫情,不生二胎。”你该气得连春节都不回老家过年了吧。

如果你也曾逼孩子上他不敢兴趣的课外班,试想,当你有一天觉得很累,结果发现厨房还有一堆碗要洗,而你的丈夫对你说:“赶紧洗,这本来就是你的工作!”那么我想一场争吵是避免不了了。

如果你曾咄咄逼人非要孩子收拾玩具。

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话很严重,一旦说出口,很可能会彻底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些伤人话,我们是断不敢向配偶、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说出口的。

那些真实的发怒、生气、失望和拒绝,对孩子产生的恐惧和痛苦,会百倍于课堂上模拟的力量。

况且我们不是真的孩子,这也只是模拟的游戏。

我知道,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孩子哭。我们为自己的孩子哭,因为我们终于发现,平日里口不择言的批评和谩骂,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当这个扮演游戏在老师的示意下停止的时候,我发现不仅我哭了,扮演家长的妈妈们,和坐在四周旁观的其他家长也都哭了。

我又在老师的要求下,走了第五圈、第六圈……

面对成人,我们或许还能保持对对方的尊重,尚不会口不择言,随意释放情绪的怪兽。

“妈妈总是对弟弟好一些,我就非要报复他,抢走这个小玩具。”不了解孩子的这个心理,从我们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就是无理取闹,干嘛要和弟弟抢婴儿的玩具。

“如果爸爸能放下手头的工作陪我,那他一定就是爱我的!”孩子不会表达这个想法,但是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就是打扰父亲工作,我们会觉得他不乖不听话。

当我们父母看到孩子在做很多不当行为:比如孩子在父母正在忙的时候粘人、兄弟姐妹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玩具打架,其实都是反映了孩子对自己归属感的追求。

孩子的成长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成长。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过说:

“当我们看到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时,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了...…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

那么当面对百般柔弱于我们的孩子,就更应该三思而后言,保护好他们幼小的心灵,给与他们平等、尊重、温柔和自由。

思考一下,下次该怎么做。

孩子犯错误时你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