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媒介技术发展之下的“童年”

(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催生了“童年”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论述了“童年”这个概念的诞生,作者指出在中世纪时期,童年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打破这种局面的是印刷术的发明。随着约翰•根斯弗莱希•谷登堡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原先把持在少数人(如僧侣教士、抄书匠)手中的知识秘密流传到平民百姓之中。这时,识字能力成为区分成人和儿童的重要标志。成人因为有识字能力而能够获取各种知识;儿童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学会文字、语法,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并在成人认为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获取知识。不仅如此,在当时成人社会是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包括暴力、犯罪、性、疾病、死亡等在内的不适宜儿童了解的信息被隐藏在印刷体中,儿童被尽量隔离在这个秘密世界之外,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儿童需要保护、养育、接受教育,并逐步知晓这些信息,最终在思维、观念和意识上逐渐成熟,进而跨入“成人世界”。“童年”概念经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书籍的普及被人们发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印刷术创造了童年。

        在作者的论证中可以得出,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发明了“童年”,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媒介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人类不再只是通过语言交流来传播信息,人类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内容更加丰富。然而,在人类尽情享受着媒介带来的信息的同时,也深受媒介信息的威胁。

(二)电子媒介的发展将“童年”推向消失边界

      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论证了“童年的消逝”。作者认为使童年接近消失边缘的是电子媒介的产生,首先是电报的发明,电报的诞生将信息传播推向了“大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获得了知识的秘密。而将此推向高潮的是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视觉媒介的出现导致信息等级制度彻底崩坏。相比文字阅读时代,儿童获取信息更加容易得多,儿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受了电视传播的大量信息,成年人的“秘密”也被毫无遮掩地摆在了儿童的面前。然而儿童没有正确的辨别能力,被迫地接受了很多不健康的内容。使得成年人和儿童的界线变得模糊。儿童被破提前“成人化”,学着成年人的装扮、行为来给自己套上成年人的外壳。于是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触犯法律,未成人的犯罪率在近年越来越高。这些是十分令人值得反思的。

      在作者的观点中,媒介技术的发展能够催生“童年”,也必然会反噬“童年”。媒介的发展之路对“童年”有着两面性。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得生活变得娱乐化,大众化。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无法改变这种趋势,但是我们要学着在信息时代中生存下来。

(三)让“童年”在信息时代生存下来

      波兹曼在书中批判了电视等电子媒介是“童年消逝”的始作俑者。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儿童提前“成人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只能积极的面对,换一个角度想,让儿童了解成人的世界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儿童的童年生活需要天真烂漫,而让儿童知道社会也有阴暗,丑恶的一面也很重要,如果只让他们生活在真空的童话世界里,在他们成年之后可能会无法适应成年人的社会生活。现在的儿童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网络给人类营造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儿童可以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技能。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正确地引导儿童使用这些电子设备,发掘电子媒介给“童年”带来的价值。

      在本书中波兹曼没有具体提到该如何解决童年消失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难解决的,在我看来,我们只能正确利用传播媒介来改变它。由于儿童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成年前是没有定型的,所以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正确地引导,这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父母,父母是儿童的直接接触着,父母需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传播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监督孩子使用一切电子设备,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

      其次是学校,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教育和传播知识的责任,学校需要给青少年传播健康的知识内容,教会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最后是政府,政府部门应该多关注媒介传播青少年的成长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媒介信息传播体制,对信息传播内容严格地把控,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的消逝》——媒介技术发展之下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