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P成长日志-L20建立体系

一. 搭建个人存储体系

需要合理的存储模型,作为指引搭建经验存储体系。

经验存储模型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第1步-【需求】

我们期望积累的经验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价值。

了解需求后,明确经验存储的方向。

例如,我期望能够在积累的经验中找到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

第2步-【输入】

我们要往自己的经验存储系统中“存”些什么?

规划自己要存什么、怎么存。

第3步-【内化】

主动对输入的经验进行理解消化,以此更好的理解经验、加深印象。

如:阅读之后有自己的思考记录。

输入和内化往往同时发生,在输入时就在内化,比如边阅读边思考,记上笔记,储存起来。

最后一步,难度较大-【输出】

将存储的经验,进行反思总结之后写成新的文档。

→专业的经验存储工具:

→经验存储工具的重要功能:

markdown语法编辑文档,可以提高写作效率。

二. 存储体系之输入

以「我的笔记」为例:

阶段性文档一般会有多个版本,因此必须记下版本和日期,方便我们检索。

→经验存储体系中的【输入】环节

输入环节→将原始素材或者经过简单加工的东西存入「我的笔记」中。

在子集文件中最好不要超过5个类别。

知识素材→搜集到的各种对目前工作或未来工作中需要的资料,如他人的PPT、优秀的分析报告等。

知识素材库→存储大量文件,要定期追踪整理。

知识素材的命名按照:存储类别、文件名称、文件来源和存储日期。

知识素材一般具有时效性,需要按照周期性去整理,删除掉陈旧的素材。(1-2个月整理一次)

读书笔记→包括书籍,专业论文,行业报告书等资料。

战友录→存储人脉的经验库。

三. 存储体系之输出

初步搭建的体系:

思维卡→对思维有帮助或提升的东西,侧重于认知。

灵感卡→对工作的思考,产生的想法或点子,侧重于工作。

如idp进阶课之行动管理中的抗干扰--断点记录法,就可以存在技巧卡中。

卡片的分类命名→如:【技巧-抗干扰】

包含关键词,可以快速检索到。

时间日志→如: 周复盘(短期)

阶段性文档→如: 项目复盘(长期复盘)

→工作流程:

梳理工作流程

对于非管理层的职场人→提升个人工作效率,理清工作思路。

对管理层→提升团队协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免费的在线流程图制作工具:「ProcessOn」

我们不要做被工作控制的人,而要主动控制工作。

工作流程的创造和创新改善,就是你控制工作的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IDP成长日志-L20建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