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刘亮程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其文字朴素而旷远,有人称之为'乡村哲学家'”。
有学者认为:“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
有作家认为:“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读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一个人的村庄》在文学界普受赞赏,但我想说,以上提到的精神上的美和哲学,我只体会到一点点,特别少。所以我还不敢写读后感,因为文字是有分量的,文学是该被尊重的。
但是,只单纯从文字层面看,本书确实可以慢慢品。语言不奢华,很接地气。涉及的事物都会普通,如狗、驴、老鼠、虫、牛等动物以及平凡到叫不出名字的普通村东头和村西头的人等,但被他写出了不普通的感觉。
我是一个重家庭的人,从文中我更侧重地在意他关于家及人的描写。就像《成为作家》中说的,一本好书你总能学到些什么,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我可以从他的这字中学到我需要的细腻。
关于一匹老的马,他说了很多,但更像是自言自语,说给己这个孤独的老人听的。
“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知道世上许多路该如何去走。马无法把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另一匹马。马老了之后也许跟人一样,它一辈子没干成什么大事,只犯了许多错误,于是它把自己的错误看得珍贵无比,总希望别的马能从它身上吸取点教训。可是,那些年轻的活蹦乱跳的儿马,从来不懂得恭恭敬敬向一匹老马请教。它们有的是精力和时间去走错路,老马不也是这样走到老的吗?”
关于房子,他觉得还是旧房子好,因为那才更像家。
“在搬进新房子的好几年间,我收工回来经常不由自主地回到旧房子,看到一地的烂土块才然回过神。牲口几乎每天下午都回到已经拆掉的旧圈棚,在那里挤成一堆。我的所有的梦也都是在旧房子。有时半夜醒来,还当是门在南墙上。出去解手,还以为茅厕在西边的墙角。”
“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
关于春天,我觉得语言很可爱,但确实很形象。
“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我扛着锨,拿一截绳子。雪消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多东西:一截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掉被子,那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起来。草长高还得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变长。”
寒冷的冬天,村子里冷死了一个穷人。我能感觉到他对此人的同情和无奈。
他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
他正在劳作,看见家里炊烟升起,立马感慨的扔下农具跑回了家。
因为他认为,“一个在野外劳动的人,看见自己家的炊烟连天接地的袅袅上升,那种子孙连绵的感觉会油然而生。炊烟是家的根。生存在大地深处的人们,就是靠扎向天空的缕缕炊烟与高远陌生的外界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炊烟一袅袅,一个家便活了。一个村庄顿时有了生机。”
关于归属感,他的感受很真切也很简单。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书中有很多感慨和悲伤我还没理解,有些观点我甚至不赞同,但这不并不影响它是好的作品,也并不影响我再认真读一遍,这就是读书人该有的态度吧。
当我读懂的时候一定要写下自己的所想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