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影视
豆瓣上《两只老虎》的评分有点低,原因是因为大家冲着葛大爷和乔杉的搭配进了电影院,却没有收获期待中的爆笑。基本所有的笑点和梗都在预告片里预告完了,剩下的笑料后劲不足,只能让人平添几分笑不出来的尴尬。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喜剧有点得过且过,分析其中的故事也觉得力度不足,但是万幸的是故事在喜剧中抓住了足够的感情点,还是足以引起人很多相关的联想。
看《两只老虎》拍摄的纪录片时,会觉得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灵光乍现搭配下一个灵光乍现。
李非面对镜头讲述这部电影从创意到决定拍摄的过程都非常的随性,忽然有了灵感,觉得把两个非常丧非常倒霉的家伙凑在一起能碰撞出很不错的故事,于是就决定写出这个故事。因为觉得《两只老虎》这首歌很契合,就起了这个名字。因为觉得张成功得让余凯旋做几件事这样才有趣,就有了张成功委托余凯旋的桥段。
有了设定以后再去思索到底张成功要余凯旋去干什么,然后再往情感上逐渐靠拢。
已经忘了到底是哪一位说过,作家创作一个故事,其实并非是列好了故事的梗概人物的生平才去完成,而是像种一棵树那样,扔下一个创意的种子,然后让这个故事在自己的脑海里自由生长。
很多时候作家自己都无法控制这个创意的种子能长成一棵什么样的大树。
李非的创意,最终长成了一棵外形看起来还算匀称的大树,只是可惜这棵树非常的单薄,故事力度比较弱,在戳了现代人关于情感的几个痛点后就收了手。
不知道是创作的时间有限还是李非刻意收敛了力度,故事感人之处虽然没有用力过猛,却又有用力不够的嫌疑,而故事搞笑之处却是确确实实的用力不够。
在张成功委托余凯旋完成的三个任务里,李非面对采访谈的最多的就是那个问余凯旋有没有想要打一顿的人的那个。
当李非谈到这个创意的时候,他说这个事件来源于自己亲身的经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遭遇了这样的校园暴力,被人天天打打了半年,因此此后的每一天都想要揍那个施暴者。
这也就难怪这一段变成了本片中情感最饱满笑料也最足的部分,李非个人的感受在无形中加重了这一段故事的戏剧化和喜剧化。
剩下两个部分或许距离生活更远一些,所以力度终究查了火候。
在这一段打人的故事里,从余凯旋激愤的讲述开始,故事就开始非常抓人了。当余凯旋和张成功进了KTV,葛大爷终于奉献了人生第一次的银幕动作戏。
如今想一下真是很难得,葛大爷这么多年来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角色,居然没有一个动手打过人。
而潘斌龙则荣幸的成为了被葛大爷在银幕上抽打的第一人。纪录片里大潘很兴奋,觉得非常荣幸。
当电影里葛大爷的巴掌一下一下故作平静的抽在大潘脸上,影院里响起了爆笑。
都说电影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戏剧化的现实。但是当故事距离现实过于遥远的时候,观众还是能感受得到这种飘忽和距离。三个故事只有这个距离李非的情感更近,因此很正常的也距离观众的情感更近。
闫妮在本片中的角色略微令人有些遗憾,闫妮饰演类似的角色似乎有些太多了,矫情的带着点十三点式的中年女性,对着爱情充满娇嗔的做派。第一次看还会觉得有些新鲜好笑,看得次数多了,总觉得闫妮的这种角色形象被过度消费了,无论给她换成都市女性还是村花,同样的表演模式带来的却是影迷逐渐麻木。
公平点来讲,本片在人生的思索上很成熟,无论是社会压力焦虑还是成功学泛滥,现代人的生活的确处处都是糟心的点。年薪要多少才能算是在生活而不是生存?到底要住多大的房子开多贵的车?到底要去哪里旅游才最时尚?到底要看哪一位哲人的书?还是要看畅销书?
到底怎么才不LOW?
焦虑折磨着现代人,令人们做的每个选择似乎都充满了错误,每天睁眼都觉得自己举步维艰,似乎每一步的错误都会导致未来自己将会万劫不复。
生活真的需要少想一点,多忘一点。
人每一天都会犯无数的错误,每一天都在万劫不复的边缘行走,有多少人回顾自己一天、一周、一个月的时光,会忍不住叹息,我已经很久没有笑过了?
所以,“人生就是一个字:能过则过。”是本片的热门台词,能过去的事就过去吧,能忘了的事就忘了吧,能不计较就不计较吧,人生开心点,开心比很多事都要重要。
这种观点,令人觉得心里暖暖的,终于有个电影不是在告诉观众精英阶层生活的多么光鲜亮丽。
看完了电影,回想这个道理,然后对着这个似乎不够好笑的喜剧片也能微微感慨:人生嘛,开心一点,能过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