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笔记】重拾经典,整合生命

   一、缘起:到底该不该读书?

       在厦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曾立志读书并付诸行动,在四年的时间内从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进到年级第二名,并且成功考上北大中文系。

        但是到了北大之后,我却陷入了极大的精神危机之中。我发现自己和那些牛人巨大的差距,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引发我的自我否定。就好像《想见你》中的陈韵如一样,当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讲着怎么样可以更努力做得更好,而自己怎么努力却都还是做不到的时候,我开始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糟糕的。那时我一边不断要求自己能够拼命努力赶上别人,满足更高的要求,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了拖延之中。

        这时候我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所在,我似乎觉得读再多的书也无法超越现状,我也无法接纳自己的真实水平。事情的转机是,后来当我越来越频繁地参加社交,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时,我感觉到自己的焦虑和自我否定有所减轻,我不用再为自己很难进入那个庞大的智力世界的体系而感到焦虑。于是,我慢慢地开始不再花大量的时间读书。

        这样,我以普通的成绩从北大毕了业,做着普通的工作,一晃过了六年多。

        直到今年,我看到一位以前北大耕读社的朋友写的文章,讲她这些年来读书的体会,特别是看到她说在疫情期间发起读书会,有很大收获时,我很受触动。我发现,原来坚持读书的人,在大家普遍感到焦虑的这段时间,竟有如此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这也许是因为她这些年从经典阅读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而我,经过这些年在职场的摸爬滚打,也逐渐对过去有了更精微的反思。我问自己,能不能“百战归来再读书”,在新的视野下重新进入经典,并思考它们对于我人生的启发呢?

       于是我也开始尝试加入读书会,希望由此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新的转机。


       二、挑战:重新开始读书并不容易

        但是开始读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有的时候根本读不进去书,因为我发现:

      1.急于求成与功利之心。在我开始参加读书会、听分享的头几天,我就有点睡不着了。这时我意识到,古典书籍的学习,是非常费神的活动。我已经多年没有接触经典了,但现在,我出于一种紧迫感,就对学习的强度、效果要求太高,我几乎想要放弃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把它们都用来学习。我还希望通过这些经典的学习,能够发展出自己的特长,将来在工作中、生活中、人际交往中,更有发言权。这样的念头造成了我的失眠和焦虑,导致我的厌烦、抵触和逃避。

        2.流行文化的魅力。有天晚上我不自觉地看了一些关于周星驰的视频,发现他把角色在卑微落魄时候的种种心酸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我不禁感叹,这也许正是他的电影表演的魅力所在,能让每个普通的人在其中看到自己生活的缩影。我也理解了这些年来自己为什么喜欢邓丽君、梅艳芳,以及香港电影等流行文化的东西(在读大学时几乎从不涉及),而没有继续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深入到经典典籍中。流行文化作品中对小人物喜怒哀乐的关注,它们的浅俗易懂,会让我放松下来。它们的存在,让我感觉到即使我没有掌握那个宏伟的智力世界的入场券,我仍能过得有尊严、有价值。但是现在我已意识到,一味沉溺于其中,将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失去养分和力量,慢慢地将会使自己的生命逐渐消磨在平庸与琐碎之中。


      三、这次为什么还要坚持?——我的再思考

       针对以上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认为这次读书和早年读书有两点不同:

      1.回归生活,多面平衡。早年读书,由于自己出身底层,我有强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一直害怕自己被社会竞争淘汰,沦落回社会底层,打回原形。这是我之前在厦大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读书的重要原因。可能在这种紧张心态下的努力,终究是无法持续滋养生命的吧。现在,我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全面的反思,尤其是在心理学的视角之下,我开始尝试着,既要有改变自我的动机和尝试,同时也能够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既可以计划打磨自己的一技之长,也不忘记平衡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快乐生活、把握生命的有效方法。这时候我的读书不应带有那么强烈的目的性,也不应那样急迫和紧张,而应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

        2.师友同行,共同促进。这一次的读书活动都是由非常优秀的北大同学发起的,我读了他们的相关分享文章,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生命现在有了突破的方向。

     (1)早年读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厦大时读了《论语》,我记得那时自己只是读了一大堆注释,力图读懂书中的意思,那时候读书让我从生活中的琐碎中走出来,启发我去追求一种超越的人生。但当时读书,却没有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思考,也没有跟同学讨论这些读书所得,所以后来自己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直至后来再也读不进书,这也是很遗憾的事情。

       (2)现在读经:深入经典,把握生命与时代。看兰洁等同学的《论语》感悟,他们侧重从孔子和时代的关系方面去学习《论语》,而且跟不少在这方面很有造诣的师友共同切磋交流。王维发起成立《左传》读书会,则是为了向大家分享春秋历史发展背后的规律,以及它们对今天的意义。去年,当我逐渐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我越来越发现深度思考的魅力。如果没有深度的思考,就无法把握事情的本质,自己的人生就会在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中被消耗掉,无法产生质变和飞跃。而深度思考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经典作品。这些朋友发起的读书会,都注重回到经典本身,提升人格修养或把握时代主题,我认为很值得加入。而且现在我也渐渐意识到,流行文化就像零食,偶尔接触可以放松身心,但要追求更大格局的生命境界,还是应该坚持深度的阅读与实践。

          3.虚心求道。经过这些年的反思,我对自己曾经的种种不良心态有了更好的觉察,也在认真地加以纠正。对于经典,对于师友,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诚恳与谦虚的心态而来。相信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会有全然不同的收获。


      四、结尾:我该如何行动?

       1.弹性计划,偶尔放空。我学古代文化知识,不要抱着太多的功利性,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保持生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留一些时间放空自己,让自己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每天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在各种迎接不暇的新知识中感到眼花缭乱。

       2.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刚开始的时候,我要接纳自己的实际水平,既然学习是长期的事情,就不要指望短期突击取得大改变,而应该注重细水长流的点滴努力。同时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体认自己学到的“道”,知行合一,不断突破。

        3.尊重差异,扩大格局。因为是网络学习,大家的知识背景、生命体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差异,遇到观念相碰撞的时候,要学会试着理解他人观念背后的缘由,并由此扩大自己的包容心和反省心,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或过早否定他人。而在反省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省察自己的骄傲心、小我心,在与师友切磋问道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生命格局。


下一个生命的十年,愿我能坚持“诵读千年经典,变化生命气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笔记】重拾经典,整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