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书籍《万历十五年》的读后编。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作者黄仁宇。
何为读后编?我简单的解释一下大家就明白了,读后编有个高端大气的全称:读后瞎编。
为什么是万历十五年?本书的开头也有这样问。我刚读到这的时候,心中立马就有了答案: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正好是我出生的400年前啊!我预感到,最近应该有什么大事发生在我身上,仔细想了想:快交房租了。
我去问了一个学术方面还算有点“造脂(yi)”的朋友,问他为何是1587年,他说,“我能问你个问题吗?”我说,“您请问。”“600减200得多少?”我说,400,他大惊失色,“这么巧合吗?!”
言归正传,先看下目录。
七章,共六位主角,大家看看是哪六位。我想,你们应该多数都不提祖宗了,而且在最后一个角色名字的读音上凭借想象力赌了一把。那个人叫李贽(音同“志”)。
虽然只有六个角色,但是这本高育良(某电视剧中设定的人物角色)都经常提到的书,的确是我等不能详细展开的,读此书的时候,只觉其精简又不失深刻、紧凑又不失趣味,不敢漏读半个文字。我呢,在这也只说三个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以下简称“万历”)、张居正、申时行。
万历皇帝
故事开始了,有请男一号“万历”出场!大家把手机先放一放,这个环节要跪下的,别问为什么,别人都跪了。
朱翊钧10岁继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刚继位的万历,不能把持朝政,由首辅张居正实际处理国家事务。后来这位皇帝励精图治,干了一番事业,但是没多久,他便开始“怠政”,也就是不管国事了,不玩了,开始“挂机坑队友”,而且这段时间相对他实干的时长,要长很多,可以说,他大部分在位时期都是怠政状态。
他为什么转变如此之大?有一个导火线性质的事件,是他先册封第三皇子母后为皇后,这样第一皇子就不是他的接班人。违反礼节,即“废长立幼”的传统。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的真爱,是这个第三皇子的母后,这个女人,以书籍中的描写,我理解为,是万历真正的“灵魂伴侣”,这个女人真的懂他,是他的精神依靠。可惜,万历死后,居然都没有机会和她葬在一起。虽然万历在二十几岁就开始选择自己墓地的位置。
而真正的原因,当然不是只因为一个女人。是在于万历的性格和他看透了这种帝国的体制。我们国家古代中央集权,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意思?亿万的民众,都归政府管理,政府官员基本上是由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京官)组成,而京官的权力更大,至少,人事任免权力在京官手中。官员里面又分文官和武官,而武官基本涉及政事不多,至少不是直接行政,以至于本书基本都没提过武官什么事。而多次出现了一个词语便是“文官集团”,实际上它是个组织,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将一国之事通通处理,所以,权力的一部分,实际在于文官集团,这个部分到底多大,在于皇帝的能力。
万历皇帝慢慢长大,也渐渐的知道了这件事。当然,他知道的不仅于此,他感到的也不仅于此。与其说,他是被文官集团架空,还不如说他是被绑架。至少,按照书中所写,我的体会是这样的。皇帝要按照传统礼节,进行各种活动,比如祭祀。还有虽然已经被他前任皇帝砍了又砍的早朝(他之前的皇帝还有午朝和晚朝)等等,加上权力旁落,被各种限制,他感觉自己是个体制的工具。
皇帝和臣子,其实都活在框架之中,而道德礼仪这个武器,实际上是摆在那里,皇帝可以用,群臣也可以。皇帝有更高的权力,所以,他在与臣子对抗中更有优势,但是臣子被修理,可以辞职不干,之后还是有人入职,不断补充,但是皇帝却不能,这也就是万历为什么怠政之原因---他又不能辞职。天性被压抑,只能处理政事和各种关系,不能过多的进行书法声乐这样的爱好,因为肯定有臣子会上疏进谏。人都是情感动物,感觉被限制,不爽了,总会要报复回来。
万历皇帝的事,先告一段落。
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是翰林院大学士,官位“首辅”,死后被追加为“太师”。翰林院理解起来,像是一个智囊团,顾问组,但是这等顶级智慧组织,自然成为年幼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主力领导机构,因为它有这个能力。所以它看起来更像是国务院,张居正就是国务院总理。还有一个人,叫冯保,官位“司礼太监”,东厂负责人(下辖锦衣卫,监督百官),可以大概理解为中纪委。也肩负群臣上疏奏本汇报工作的管理。这样,一个管事管人,一个也是辅助管事管人,他们两个是合作的,这也是因为张居正能力的作用。
张居正为官期间,的确很有水平,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但是文官集团,并不是精诚统一的,因为有人和张居正一派(张派),也有人在他对立一面(反张派)。反张派自然要把张派“独断专权,发展势力”这种隐患传递给皇上,使用的武器自然也是道德礼仪,而策略就是:先叫小的官员去打小的报告,之后皇帝处理完小官员,其他官员接二连三的继续报告,制造舆论和声势,向皇帝施压。不过,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正好皇帝对张居正非常之信任,反而把反张派给来个团灭。
不过,张居正还在稳持朝政的时候,有那么一会,他生了点小病,医生说吃点药就好了,结果没多久,他死了。之后,反张派反扑。清算、抄家马上就来。抄家的时候,负责抄家的官员也是不敢少报所没收之财产数额,因为怕被划到张派去,所以严刑逼供张居正的儿子,导致张的儿子没几天就自杀了。而且,后来还真的拿出很多证据,证实张居正有贪污受贿等等各种罪行。这也给了万历皇帝很大打击:他万般信任的心腹,原来把他玩了。他被张居正限制的,连赏赐宫女都要记账本这样“赊账”的节俭,而张居正却言行不一,这让皇帝感觉,也许,真的是自己大权旁落而不自知。
张死后,自然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但是书中对于张居正所花的笔墨最多,除了有一章“世间已无张居正”,在其他章节,也不少作为男一号的位置。因为张居正不是皇帝,不会和全体“文官集团”对立,而且治世才能的确首屈一指,他离去后,很多问题凸显,书中的意思,帝国这个巨人,开始变得“步伐不稳,渐渐坠入深渊”。
张、冯的才能,的确可以治国。为了自己正确的方针和管理,而不择手段排除异己,并且享受荣华富贵,甚至架空皇帝,是否有错?
告一段落。
首辅申时行
最后赵本山,哦不,申时行上场。大家再来点掌声。
申时行也是首辅,是在张居正之后,他有张的前车之鉴。处理政事和人际的原则,是“和事佬”,相比之下,张居正更加严厉高压。申时行为官期间,似乎平平淡淡,但是也算稳稳当当。他在仕途还不错时,正是遇到上文提到“废长立幼”这件事的处理上没有解决君臣矛盾而辞职回老家的。就因为这件事就辞职了?当然就因为这件事。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是一定要有个结果的,而在结果出来之前,他很有可能也是张的下场,所以,辞去职位,也是救自己一命。
为什么著者要选万历十五年,这个非常平静的年份。因为它就像江河湖海,表面平静,但是下面暗流涌动。很多小事,其实是大灾的征兆。就像书中提了一事:辽东一武官说边境北部有外族势力极速扩张,将事情告知中央,但是中央并没在意。后来那个外族势力的首脑,被国人所熟知,他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