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15,2019

摘抄:

        去姐姐家做客,她六岁的儿子噼里啪啦跑过来,把小手在我面前一伸:“小姨,吃蛋糕,我自己烤的。”

        “嚯?这么能干?”我惊喜地接过去,吃了两块,味道还真的不错。

        谁知小家伙又把空荡荡地小手一伸:“小姨,一共两块蛋糕,你要付我十块钱。”

        “啊?”我第一次遇见这种事,有些尴尬。

        他妈妈赶紧过来打圆场:“别提了,我带他去以色列那边一个亲戚家,长住了一段时间,体验异国文化,回来就变这样了。”

        我顿时有点儿明白了。

        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的教育体系就是合理的“生财有道”。

        那家人有两个孩子,姐姐带着我的小外甥去的时候,他们家的大儿子先跑过来,拿着一堆玩具,两个小孩儿玩了个不亦乐乎。没想到玩完以后,大儿子居然拿出一个计算器,非要跟小外甥收1谢克尔的玩具磨损费。(谢克尔:以色列货币单位,1谢克尔约合人民币1.66元)

        小外甥哪见过这场面,小嘴一瘪就哇哇大哭起来,姐姐哄了半天才哄好。

        本以为这样下去,几个孩子肯定玩不好了,谁知时间一久,小外甥居然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甚至也学会了赚取自己的零花钱。那段时间每天早上起床,几个人抢着扫地擦窗户,因为每次家务劳动都可以得到2~3个谢克尔,小外甥甚至学会了先花钱去买葡萄柚,再用榨汁机榨柚子汁,在早餐时加价卖给几位大人。有意思的是,为了能卖个好价钱,在国内逼着他学的英文都进境奇快,让姐姐又惊又喜。

        尽管如此,他的小脑子还是没转过两个犹太孩子。那两个小孩每晚都缠着他,让他讲中国的故事,小外甥第一次被这么众星捧月,自然洋洋得意,虽然中英文磕磕绊绊,加上手势比比画画,居然对方也听懂了一大半。

        结果到临走那一天,两个小孩才告诉他:他们其中一个孩子把这些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跟讲评书似的,每听一段儿收一次钱;另一个干脆把故事润色一下,用电脑记录下来,打印成小册子,卖给同学,赚了一大笔。小外甥听得一愣一愣,简直不能相信自己就这么成了冤枉的“供应商”。还好两个孩子把小外甥喜欢的玩具送给了他,说是作为“故事成本”,这才让他稍稍找回了一点平衡。

        对于小外甥要走的事情,两个孩子惋惜得不行,一再追问:“到了中国能给我们邮点当地特产吗?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

        “所以,”我姐姐无奈地拍拍手:“我这儿子大受刺激,回来以后就一心研究着怎么赚钱,这小点心就是他非要跟着我学着烤的,然后就卖给客人,还带到学校去卖给同学,因为这个事,前几天我还被老师找去谈话了呢。”

       我听得直乐,转头看见小外甥还执着地伸着小手,只好乖乖付了十元钱。

     

       以上,摘抄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气场人生,著者:辉姑娘,书号:ISBN 978-7-5086-4326-7/I-464

你可能感兴趣的:(Mar.1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