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故事
右玉, 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充满人文故事的地方。
这里的史前文明,让我们见证了先祖的智慧,忽隐忽现的长城,饱含着金戈铁马的战争往事,从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起,这个叫“善无”的地方,就活跃在了历史舞台;残垣断壁古堡关隘,一砖一瓦都在沉思,制作精美酒樽彝器,见证了异域民族南北文化的交融,西口故道的苍凉,杀虎古堡的雄宏,商旅粮盐的车辙,叙述着万里商途的艰辛和企盼;明清时期的晋商,纳粮输盐固边,开拓了中原与草原的通商之路,终成巨擘。
走近右玉,让我们解读这片拥有神奇魅力的土地。
追寻远古先人踪迹,托起华夏文明曙光。山西是黄河中下游史前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崛起的重要舞台,早期人类足迹遍及三晋大地。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从大约二百万年前开始至约一万年前结束。这时人类拓荒前行,走出蒙昧。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约开始于距今一万年,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的仰韶文明,产生了农业、畜牧业,人类由依赖自然的采集狩猎经济,进入改造自然的农耕经济,过上了定居生活。
右玉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及遗存,比较著名的有高家堡乡张家山村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和牛心乡丁家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它们属于著名的许家窑文化和峙峪文化类型,表明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张家山遗址,1990年10月,考古学家在右玉县高家堡乡张家山村西北600米处采集到了大批石器,包括断块和断片53件,石核66件,石器53件,共计212件,“张家山人”到底从何而来?考古显示,应该属于山西阳高“许家窑人”的后裔,而“许家窑人”又是周口店“北京人”的后裔,是黄河中下游流域人类文明的见证。
许家窑遗址,许家窑遗址位于晋北部桑干河中游的阳高县,距今约10万年,是中国发现人类化石个体最多的文化遗址许家窑一带当时为森林、草原、灌木相交混地带,气候处于冷期,年平均气温低于现今。许家窑石器的器型大都比较小,加工成熟精细,对研究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有重要意义。
回望右玉,让我们再次领略右玉的厚重历史。
夏商周时属鬼方,春秋时属楼烦。夏商周时期,右玉属匈奴人所据的鬼方地域。春秋时期,右玉之地被鬼方的楼烦部落占据。战国末期,七雄之一的赵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力大增,先后打败林胡、楼烦等北方部落和中山国,拓疆千里,拥有右玉之地,胡服骑射始称“善无”,并置“雁门郡”派名将李牧镇守,修筑长城。右玉从此活跃于历史的舞台。秦汉属雁门郡,郡治善无县。领善无、中陵、阴馆、武州、马邑、强阴等十四县。新朝(王莽)把雁门郡改为填狄郡,善无县易名阴馆县。东汉建武二十六年迁定襄郡于此,郡治仍善无县,三国魏属匈奴领地,具有浓郁北方草原文化气息和农耕文化气息混合型文化,是晋文化的主流。晋文化兼融并蓄,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内涵和风格。
品读右玉,让我们细细品味右玉的灿烂文化
汉魏倚边城重镇 国宝叙交流融情。秦汉之际,善无县地处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西汉王朝抗击匈奴保卫中原的边陲重镇。东汉时期雁门郡南迁,定襄郡迁入,郡治仍善无县。西晋时,鲜卑南下,占据善无之地。东晋时,鲜卑拓拔部族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建立了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大同)。右玉处于新旧二都之间,成为畿内,设立了善无郡,对北魏南入中原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长期争战,使各民族在山西北部地区频繁交流,经过长期的开疆拓土,终于出现了北魏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并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极具魅力兼具各民族风情的灿烂文化。国宝“胡傅温酒樽”,1962年出土于右玉县大川村,通体鎏金,器型典雅,纹饰精美,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韵味,又透出了一种清新的草原文化气息。北魏时的右玉。在拓跋鲜卑定都盛乐与平城的时期,善无县成为其重要的活动范围。定都平城后,设立了善无郡。北魏皇族、贵族经常狩猎、驻跸于善无,建立佛寺宫庙,用于朝拜,死后葬于善无。
北魏拓跋鲜卑族与右玉有着太多的联系,1990年在右玉县发掘的善家堡墓葬群,出土了大量鲜卑民族的遗物,有陶器、铁器、骨器、玉石器、铜器,它们与中原文物有着明显的区别。陶器为泥质夹沙侈口擢刺纹,骨器轻巧精美,玉石器光滑鲜艳、铜器厚重实用,反映了这个崇尚武功的民族,也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不断进步的民族,在不断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
贴近右玉,仿佛行走在右玉千年的历史辉煌中
屏卫盛唐成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唐代,右玉属唐王朝的内陆版图。在唐初,右玉曾被东突厥占据。贞观三年(629年)李靖、李绩等将领率军十万攻打东突厥的大本营定襄城(今大同一带),突厥军败退铁山(今右玉铁山堡),在碛口(今杀虎口)被全部歼灭,从此东突厥衰败,唐朝收复了阴山至漠南之地。唐天宝年年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兵从西北进入杀虎口,袭击“安史之乱”的叛军薛忠义,收复静边城,乘胜攻克云中等地,开辟东径关(今雁门关),打通下河东、东进河北的要道,平定了“安史之乱”。
宋元时期,右玉之地尽为拥有强大骑兵的辽、金、元所据,致南宋仅能偏安“半壁江山”。契丹、女真等草原民族,通过右玉这块跳板进入中原之后逐渐汉化,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大南山原称贺兰山(因匈奴贺兰部之地而得名),海拔1592米,险峻挺拔,顶如华盖,据说天清气爽时可望见北地大青山(古阴山)。峰顶有墓两座,当地群众谓之“王坟圪塔”,封土呈圆锥形,下有石砌方形基座。西冢基座,共分三层,逐层内收,高约3米,最外层石墙长74米,宽43米,封土高5米。墓边地表有大量的碎陶片,陶质为夹砂灰陶,纹饰有水波纹、连珠纹、人字纹、细弦纹等,也有素面夹砂灰陶及素面大砖、绳纹小砖、方格纹板瓦等,这些残陶片与盛乐古城(内蒙古和林县土城子)、方山永固陵(山西大同市北)的地表遗物完全一致,都是典型的北魏风格。可判定其为北魏墓葬。
徜徉右玉,残垣断壁记载风云岁月,金戈铁马勾勒边塞风情
烽火墩台狼烟起,明清依旧马蹄疾。明清时期,右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代,朝廷为防御元蒙残余势力南侵,守土固边,在长城沿线设立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右玉属大同镇,军事上隶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设右卫、玉林卫和威远卫、按明代防卫部署,在右玉驻有重兵、蒙古鞑靼、瓦刺部仍不断侵扰,在频繁的战争中,许多杰出将领,为保家卫国,血洒疆场。清代,右玉撤卫设府置县、建翔平府,管辖右玉、左云、平鲁、马邑四县和朔州及宁远,在右玉驻有大批军队。然而,军队对粮饷的需求,加之地利之便,为山西商人最初的崛起带来了机遇,自明隆庆年间起,杀虎口逐渐成为行商贸易“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但不可否定的是环境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这个时期,右玉县境内古堡星罗棋布,烽堠林立,遥相呼应,分布有古城古堡上百座之多,尤其在明朝时期构成了晋西北固若金汤的人工屏障。其中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军堡17座,民堡77多座,全县近300个村庄三分之一以上现存或存在过古堡,保存较好的现在仍有14座,其中杀虎堡、铁山堡、云石堡、平集堡、破虎堡、残虎堡最为著名。右玉县境内城堡集中和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长城文化的古城堡建筑文化,是全国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古堡之乡”。
那一座座黄色古城堡,虽经历六百余年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和战火洗礼,但仍雄姿犹存,保存着原有的轮廓。古堡遗址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雄浑、苍凉、悲壮、残旧",充满残缺之美,似一幅副展示着波澜壮阔边塞气象的图画,令人遐想联翩。这一奇异景观呈现出深邃绚烂的神秘美感,陶醉于这原生态文化遗产天籁般的粗犷之美、历史之美,让人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神奇的右玉,在新时代还在赓续着他的传奇,继续演绎着迷人魅力的右玉故事。
2022年8月2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