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

第一部分 生命是什么

第一章、经典物理家走近这个主题

    1. 研究的一般性质和目的
      一个生命有机体的范围内 在 时间和空间 中发生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学或者化学来解释?
    1. 为什么原子如此之小?
    1. 有机体的活动需要精确的物理学定律
    1. 物理学定律是以原子 统计力学为 根据的,因此只是近似的

第二章、遗传机制

    1. 经典物理学家那些绝非无关紧要的 设想是错误的

第三章、突变

    1. ”跳跃式“的 突变---自然选择的工作场地

第四章、量子力学的 证据

    1. 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持久性
    1. 量子论 ---不连续 状态 量子跃迁
      量子论的 最大启示是在“大自然 之书”里发现 了不连续的特点 ,而原先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中除了连续性外皆为荒谬。
      第一个例子是能量 ,经典理论中一个物体可以在很大 范围内连续 的改变着它的 能量,例如一个摆,它的摆动在空气阻力下逐渐缓慢下来。非常奇怪的是,量子论却证明了,具体原子这样大小的微观系统的行为是不同的。根据无法在这里详细论述 的那些理由,必须假定一个小的系统只能具有某种不连续的能量,这是它本身固有的 性质,这种不连续能量称为能级。从一种不连续状态转变为 另外一种,人们称之为“量子跃迁”。

第六章 、有序、无序 和 熵

    1. 生命物质避免了向平衡衰退
      生命的特征是什么?一块物质什么时候可以认为是活着的呢? 答案是当它继续在“做某些事情”、运动、和环境 交换物质等的时候,而且期望它 比一块无生命物质在类似情况下“保持下去”的时间要长的多。 当一个非活的系统被孤立出来,或者把它放在一个均匀的环境里,由于各种摩擦阻力的结果,所有的运动都将很快的停顿下来,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消失了;倾向去形成化合物的物质也是如此 ;温度也 由于热传导而变的均一了。此后整个系统衰退成死寂的无生气的一团物质。这就达到了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其中不再出现可观察的事件。物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为热力学的平衡,或“最大熵”。
    1. 以 “负熵” 为 生
      一个有机体避免了 很快的衰退为 惰性的“平衡”态,因而显示出了活力。
      自然界中正在进行着的 每一件事,都意味着这件事在其中进行的那部分 世界的熵在增加。因此,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的产生熵,并逐步趋近于最大熵的危险状态,即死亡。
      要活着,唯一的办法 就是从环境 中不断的汲取负熵。
    1. 熵是什么
      在处于绝对零度时,任何物质的熵都等于零。
    1. 从环境中 抽取“序”来 维持组织
      生命以负熵为生。

第七章、生命是以物理学 定律为基础的吗

    1. 在有机体中可能有 新定律




第二部分 意识和物质

第一章、意识的物质基础

    1. 问题
      世界是我们感觉、知觉和 记忆共同的产物。有个问题,何种物质活动是与意识有直接关系的呢?
    1. 一个尝试性的答案
      知乎节选:无意识的神经活动:系统发育,心脏跳动,肠胃蠕动等;大脑中有意识的神经活动只占很小一部分,意识是在基因之后产生的,是高级生物的特征
    1. 伦理观
      有意识的生命必然与我们原始的自我欲望进行持续的抗争,故而产生伦理。对自然状态的人而言,我们原始的意志以及相伴而来与生俱来的欲望,显然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物质遗产的精神参照。
      在生命的每一步、每一天中,我们当时拥有的某种 形体似乎必须发生变化,它们被征服、被删除或者被某种新的形体取代。我们原始意志对此 的抵抗是现存形状对改造期形体斧子的抵抗的精神呼应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自己既是斧头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它是一个真正持续不断的“自我征服”。

第二章、了解未来

    1. 生物发展的死路
      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定是 最终的理论? 根据地质学记载,我们了解到一些生物,几百万年来都没有什么大的 变换,如乌龟、鳄鱼。
    1. 习惯 和 技能的遗传固定
      有人认为行为 本身并不通过遗传物质传递,但蜘蛛生下来就会织网,鸟儿会筑巢,猫狗爱清洁(个人理解,类似于电脑自带系统一样,生物某些行为就是基因写好的?三体里的思想钢印技术?
    1. 智力进化的 危险
      人类是否有进一步进化的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会不会 使得人类智力器官衰退?

第三章、客观性原则

两个构成科学方法 的基础总原则:

  • 大自然的可理解性原则 ;源自希腊的自然哲学派,作者 认为这点不是重点。

  • 客观性原则;我说的客观性原则,也常常被称为“真实世界的假说”。(我们尝试客观的去理解这个世界,但一切尝试的 基础均建立在主观之上
    正是同样的元素组成 了我的 意识 和 我的 世界。对于 任何他人的意识及其世界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尽管它们之间有不可思议的大量的“相互参照”。我只被赋予了一个世界,而不是存在 和感知分开的两个世界。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个世界。它们之间的屏障并没有因物理学的实验发现而坍塌,因为这个屏障实际上不存在。

第四章、算数悖论:意识的单一性

为什么我们描绘的科学世界的图画中任何部分都找不到感觉、知觉和思考的自我? 因为 它就是 那副画面的本身。这里我们碰到算术悖论,看似有很多意识的自我,但是世界只有一个。这是因为世界这个概念产生 了它自己。若干个“个人”意识的领域有部分重叠,其中重叠区域构成了 “我们周围真实的世界”。但我们 仍会有一个疑问:你我的世界真的相同吗?
是否 有一个真实 世界,不同于 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通过感知内向投射获得的画面?如果是这样,每个人 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是否一致?

《人与自然》谢灵顿:对“构成 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生命”的宣言 绝不只是一句话而已,也并不是 为了描述的方便。细胞 作为身体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我们看得到的可分离的个体,而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生命。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每个细胞都是单个生命,因此,我们的生命全是由细胞生命组成的统一体(个人概述:我的个体生命其相关生命体的集合;我是一个总体秩序的宇宙,而宇宙内部会有各种局部混沌和局部生命)。
物质和能量在结构上由微粒组成,生命也是一样,但意识却不同。人类的意识是我们 星球上新近的产品。

第五章、科学与宗教

科学能否解答宗教的一些 问题呢 ?

第六章、感知的奥秘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