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咨询”系列文章一:找回你的内在智慧

作者按:输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帮助自己进一步吃透“以人为中心咨询”的精髓,我会陆续推出相关系列文章。此外由于心理咨询领域大部分从业者为女性,为便于区分,该系列文章中将用“她”指代咨询师,“他”指代来访者。

“以人为中心”咨询一度被称为“罗氏疗法”(Rogerian Therapy),由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所创立,属于非指导性的咨询取向。

该取向的核心假设是:来访者是自身问题的专家,知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知道他往哪个方向改变,也知道他要怎么改。

咨询师既非导师也非专家,而是来访者的同伴。她的任务是通过提供几个核心要素(后续文章将详细说明),创造出一个来访者能自由探索自我的空间。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来访者就能重新信任自身的体验,最终找到处理问题的独家解决方案。




有时候,我会跟来访者在第一节咨询中这么介绍:

“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双方合作的过程。你的任务是尽力在咨询中说出当下所有的想法、感受和体验;我的任务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你所表达的内容,并且反馈给你。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也许就能够把产生问题的土壤看得更清楚些,从而协助你找到适合于这块土壤的解决方案。”

此处可能会质疑:“这就够了?咨询师不提供任何建议和方案?只是倾听和反馈?”。

我能理解这种质疑。大部分来访者来到咨询中,都会有自己对于咨询的期待和想象。最常见的是,把咨询师当成一个拥有着丰富心理知识的心灵医生,会给予自己很多有用的建议和指导。

这个理解一方面是对的,咨询师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掌握很多心理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她更好地理解来访者;

另一方面,很多人的痛苦,正是源于在成长过程中,被来自父母、老师、领导等各种权威的评价和建议给搞懵了。个人被训练成不敢再相信自身经验,而更习惯去尝试适应他人的理论和经验。

而他人的经验,哪怕是世界上最智慧之人的经验,都植根于他人的心灵土壤。直接移植过来,很容易出现排异反应。

“道理都懂,臣妾就是做不到”,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咨询师,她能够接受和理解来访者对外部权威的迫切需要,同时她会致力于帮助来访者发现和信任真正的专家——其自身的体验。

就像卡尔-罗杰斯曾说:“个人体验是自身最高的权威”(“Experience is, for me, the highest authority.”)。

什么是个人体验?我会把它解释成为一种“内在智慧”,它综合了一个人过往人生中的所有资源,包括认知、思维、情绪、感受……为了便于理解,有时我也会把它简称为“内在直觉”。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都依赖直觉行事:饿了就哭,饱了就睡。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比如对很多人尤其是男性来说,会从环境接受到这样的信息:哭是不好的,喊痛是怯懦的行为,如果自己感到痛苦一定是因为承受力还不够强……

久而久之,我们就远离了“此刻我很痛苦”的真实体验。或者每次这个体验冒头时,就会被“我应该更坚强些”等被内化的评价性语言压下去。

有时候,我们还会转而去倚赖理性和逻辑,这在很多场景下是有效的,尤其是不涉及情感的决策。不过在面对优劣势相当的选择时,很容易会陷入“布里丹之驴”的困境:纠结于两堆看起来差不多的干草间。

所以,综合以上,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心理咨询正是这样的一段旅程:

来访者通过不带任何自我审查的自由表达,照亮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和掩藏的角落。咨询师对这些角落的看到、理解和接纳,也能够促成来访者自己去看到、理解和接纳自己当下所有的体验,并学习重新信任自己的内在智慧。



作者简介:我是简颜,北京简言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创始人,也是一名“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下一篇,我将介绍“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几大核心要素,以及我个人实践的一些体会。有任何疑问和想法,也欢迎留言给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人为中心咨询”系列文章一:找回你的内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