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的那点儿小心思

昨晚看《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何广智凭借地铁段子爆冷逆袭,不但直接晋级半决赛,还上了微博热搜,他的段子都是亲身经历,引起了全场共鸣。

他段子里的所有故事,不只大老师都经历过,相信每个坐地铁通勤的上班族都经历过,而且经历的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

妹妹说,她同事听说了另一个在北京工作过的同事在北京挤地铁的经历,对北京的地铁充满了恐惧。

其实北京的地铁并非所有路线所有车站都挤得密不透风,最拥挤的是部分路线的部分车站。

比如13号线的龙泽、西二旗、上地,程序员大部分住回龙观,都在上地西二旗上班,不挤才不正常。

还有10号线的呼家楼、国贸、双井,都是换乘站,国贸上班族密集,拥挤度自然常年靠前。

天通苑作为亚洲第一大社区,附近的三个车站,客流量为5号线之最。

据说2号线客流量最小,13号线换乘2号线的西直门站,则是换乘距离最远的车站,爬上爬下,快走也要六七分钟。

在北京的十二年,差不多也把北京早期的地铁坐了个遍,地铁坐多了,也就有了很多自己的小经验。

为了减少通勤时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分秒必争。

一趟路线坐上几天,就会记住哪个门距离换乘或出站扶梯最近。

守着这个门,到站后第一个下车,比起在后边排队,至少能节省一两分钟时间。

早年刚来北京时,工作是早晚班制,早班7:00-14:00,晚班14:00-21:00,上下班都错过早晚高峰,但非高峰时段,地铁发车间隔时间也长。

那时住在回龙观,工作在南礼士路,乘地铁路线是13号线换2号线换1号线。

回家时反向换乘,下了地铁还要再坐公交才能到达租住的小区,单程近两个小时。

轮到晚班,到了21点大家快速打卡走人,都想尽可能早一点到家。

时间君差不多住得最远,为了能尽量节省路上时间,早赶上一班地铁,练就了竞走一般的走路速度。

时间长了,下班时有的男同事就会打趣,又去追地铁啊?

一趟路线坐得更久的话,还能记住发车规律。

曾在北京南站换乘4号线去西直门上班,这差不多是最拥挤的路线和车站。

一开始没经验,常常等三四趟也挤不上车,即使挤上了,在西单站之前,放松站着那是妄想。

为了不迟到,一再提前出门时间,直到有一天看到来了一趟空车,站上去不要太爽。

默默记住空车的发车时间,之后每天即使到早了,也要等这趟空车,大大提升了通勤舒适度。

最近两年天天坐10号线,恰巧要经过最拥挤的国贸和双井。

后来发现有的车次,有车厢拆除了大部分座椅,站立空间大大增加,也就没那么挤了。

上网一查新闻,确实部分路线在早晚高峰时段推出了这样的站立车厢,就慢慢摸索这类车厢的发车规律。


坐地铁时间长了,不但能掌握发车规律,还能总结出乘客下车规律。

看谁将要下车,不单要看他是否留意报站,有时仅凭穿着和携带物品,基本能判断出是否下车,以及会在哪站下车。

由北往南坐10号线时,如果是打扮入时的男孩子女孩子,很大的概率是在国贸或双井下车。

如果穿着朴实,就不用挤过去等座了,基本都是在潘家园再往南的车站下车。

由北往南坐14号线,绝对不要在带着行李箱的乘客面前等座,百分百是坐到终点站北京南站。

不如站在学生样的乘客面前,北工大站准下。

拥挤段也分流向,比如早高峰10号线南往北会非常拥挤,到呼家楼站会下很多人。

接下来会涌上来大量去中关村方向的乘客,在这个间隙,要找好座位或是找到舒服的地方站着。

错过了这个村儿,下次机会就得等到惠新西街南口站了。

早高峰14号线南往北,会挤满去望京上班的乘客,一站比一站人多,而一过望京,车厢几乎就空了。

所以有时选择工作地点和租房地点,逆着高峰方向,通勤舒适度会提升不少。

比如时间君在北京的最后一份工作,就与6号线的早晚高峰逆向,从来不挤,以至于后来有时会因为人少而不好意思。

由于工作原因,常年久坐,腰不大好,这两年坐地铁就只站不坐,一坐下就腰疼腿疼。

人多时还好,站着不显眼,还落得个谦让的美名。

而在人少的车厢,大家都坐着,就你一个人站着,每个人都会打量一下,这么多空座,你为什么站着呢?

还有一次,更是十分热切地盼望车厢里人能多一些。

那是一个冬日傍晚,一上6号线,就感觉与往日地铁截然不同,车厢冷似冰窖。

寻思坐下来抱着包能暖和一点吧,甫一坐下,寒意几乎无时差地隔着羽绒服透了过来,像被烫着了般,赶紧从座位上蹦起。

仔细观察一下周遭,分析是车厢没有开暖风,难道是暖风坏了?

这时如果人多还好,温度怎么说也能提升一两度,可当时一节车厢就几个人,每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充满疑问。

坐了两站,基本没上来几个人,靠着人多提升车厢温度是不可能了。

又动起另一个心思,如果在下一站下车,坐下一趟车,会不会就是有暖风的车了?

可是如果今天这趟路线都有故障,坐下一趟不但不会暖和,还会多花五六分钟的时间,不划算。

纠结了一会,感觉再冻下去要感冒,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赌一把。

结果还真赌对了,坐上下一趟车的瞬间,不禁感慨终于坐上了开往春天的地铁。


这么多年坐地铁,曾经一度选择第一节车厢,看列车员怎么操作驾驶台,看隧道里的各种指示灯都是做什么用的。

也发现这两年的车厢里,95%的乘客都低头看手机,沟通较多的,要么是小情侣,要么是小朋友。

有时还能看到不错的穿着搭配,有乘客的手机壳很好看。

在地铁上看到老年人和小朋友,连忙让座,有的地铁刹车很猛,别磕着碰着什么的。

最纠结的是给不太好分辨的孕妇让座,让错了会很尴尬。

反过来带着父母坐地铁时,通常都有年轻人让座,很是欣慰。

十多年前在13号线上,每天都有一老太太和中年盲人男子乞讨,看起来很可怜。

直到有一天,这对母子推开乘客急着下车、走得飞快,原来男子的眼睛是看得见的。

偶尔还能遇见因为不小心碰了一下、踩了一下,就大吵特吵、不依不饶的乘客,大家都“敬而远之”。

每天的地铁,就这样记录着人间百态。

北京近年来猛修轨道交通,从最开始的几条路线,到几乎每年都有新路线开通,现在已经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网。

乘车条件也越来越好,车厢越来越美观,站台不再千篇一律,开始建得有文化特色,也有了显示列车间隔时间的屏幕。

这是8号线鼓楼大街站厅的装饰,乍一看像阳刻,远看又像大象棋。

北京地铁微信公众号上还有各条路线拥挤度实时查询,可以更合理地规划乘车路线,避开拥挤路段。

现在也可以手机刷卡进站,充值还方便,慢慢取代了实体公交卡。

就是票价从全程的2元,早已改为按里程和换乘计价,有朋友曾单程坐到10元。

新开通的地铁路线由于很少坐,就不太熟悉了,但相信一定是越来越好。

各城市的轨道交通,也各有特色。

在上海坐地铁,居然同一个站台同一个方向可以由三条路线共用,这调度难度够大的,在北京没遇到过这样的换乘,差点上错车。

在厦门去集美学村,特意体验了海上地铁,坐地铁看海景,也是难得的体验。

这是在海上火车,看海上地铁。

这是在海上地铁,看海和另一座跨海桥。

厦门地铁用普通话、闽南语、英语报站,公交车则是普通话和闽南语报站,很有闽南风情。

闽南语是真的难听懂,只听出了“请”字读“qia”,其余一概不懂。

在天津坐轻轨9号线,居然还有DJ,一路上唠唠叨叨说个不停,还会放圆舞曲等音乐,生怕乘客无聊似的。

在天津站换乘就比较混乱了,所有车门都是既能上车又能下车,看似方便乘客,但总有人不遵守先下后上的秩序。

当年离开长春之前,长春轻轨已经修好一条路线,那好像是见过的座位最多最舒服的轨道交通。

一直喜欢坐公交车和地铁,公交车坐得高看得远,地铁环保快捷不堵车,而且还能多走路。

对于时间君来说,不赶时间、体力尚可的情况下,地铁和公交车依然是出行首选。

(视频、音频版阅读,请移步微信公众号:一点五倍速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坐地铁的那点儿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