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读完英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是一部家庭心理疗伤之作,作者苏珊在本书中,与我们分享了她从业多年以来,接触过的各种各样原生家庭案例,也见证了许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创伤的子女,他们的心路历程。
家庭本该是幸福的港湾,一个温馨的家庭,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坚强的后盾。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好运气,生下来就拥有一个美好和谐、相亲相爱的家庭。相反,现实中不少原生家庭,难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从而导致原生家庭中的子女,也产生形形色色的问题。由于这一点,让“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在越来越受到诸多的探讨。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穷的家庭缺衣少食,冷漠的家庭人情淡薄,粗暴的家庭矛盾丛生。这几年来一些热播电视剧的主人公,例如《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安家》里的房似锦,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也都和背后重男轻女、亲情淡漠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叫“Toxic Parents”,直译过来就是“有毒的父母”,可谓是很尖锐的称呼。那作者苏珊·福沃德为什么要这样来定义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世上能够满足孩子所有需求的父母不会存在,能够从来不对孩子发脾气的父母,也几乎没有。苏珊也承认,如果父母只是偶尔没控制住对孩子发脾气,偶尔用了很严厉的手段管教孩子,当然不能就此说明他们是粗暴的、失职的父母。事实上,只要平时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爱和理解,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在意父母难得的发怒,更不会因此受到什么负面影响。
然而,苏珊认为,有些原生家庭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创伤痛苦,却是长久的,持续的。这样的父母,就像慢性毒药一样,源源不断地将毒性蔓延在孩子的身心,孩子原本正常的身心发育都会受到侵蚀。哪怕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也仍然摆脱不了,甚至会不断加深。哪怕父母已经去世,他们对孩子心灵施加过的慢性毒害,也可能依旧挥之不去,难以调和。
苏珊在书中,为我们分析了几种“有毒”的家庭类型,主要包括: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做什么都是为孩子好,永远不能说父母有错。
2、不称职的父母——父母未尽父母职,孩子从小就要反过来照顾父母。
3、操控型父母——孩子不配拥有自己的生活,一切应由父母替孩子决定。
4、酗酒型父母——父母酗酒,但这不是父母的错,相反可能还是孩子的错。
5、身体虐待型父母——父母打孩子,也是因为爱他们,或者因为全是孩子的错。
6、言语虐待型父母——父母对孩子只骂不打,孩子却觉得宁愿挨打。
7、性虐待型父母——孩子说不清父母对自己做的是什么,也永远不会往外说。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某个“有毒”的原生家庭,不一定只属于上述的其中一种,也可能是两种及以上的混合。例如,有的父母可能既酗酒(酗酒型)、又打孩子(身体虐待型);有的父母一面处处干涉子女的生活(操控型),一面又不尽到父母应有的一些责任(不称职型)。
同样,在不同的“有毒”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子女,他们的表现,也是有好些共同点的。某一类症状,并非只出自某一类原生家庭。以下是我读完全书后,对各类“中毒”子女的共有特点归纳:
一、否认自己的情绪情感。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加害者否认自己的行为,还好理解一些,可是受害者为什么要否认自己受伤了呢?
然而,根据苏珊对多个心理咨询案例的研究,发现对于“中毒”的子女来说,“否认”是一种最简单、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会假装在父母那里遭遇过的痛苦压根没发生过,这样就有理由来回避自己心理上的问题,也回避了相应的危机,假装自己都挺好的。
苏珊曾经接待过一位叫桑迪的来访者,她是一位花艺设计师,婚后想要个孩子,却始终未能如愿。她寻求母亲的帮助,母亲却不痛不痒地说:“这都是你当年流产造成的。”
原来,桑迪的父母自小对她管教严格,尤其是和异性交往方面。可是,桑迪还是在年少时意外怀孕了,这可气坏了父母。后来她打掉了孩子,但从那以后,父母就无休无止地用流产一事打压她、贬损她,认为她让他们颜面尽失,认为她的任何过失都是当年流产的报应。现在桑迪无法怀孕,和丈夫关系不佳,也被母亲拿流产一事来做文章,尽管那是多少年前的旧事了。
苏珊安慰桑迪:“我认为你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很过分,你不应该承受这些痛苦。”不料,桑迪却回答说:“这不怪他们,是我有错在先。”可是,苏珊还是看出了她眼底难受的神情。
显然,桑迪是否认父母的过错的,也否认自己受到父母伤害时的沮丧,正是这样的否认,让桑迪能够对父母的刻薄行为视而不见,继续维持着父母的美好形象。因为我先犯错,所以他们责备我是应该的。因为他们爱我,所以他们会在意我犯的错。
桑迪显然没有意识到,如果她的父母真正有爱,应该会安抚她的情绪,设法帮助她解决困境,并且今后更加注意对她的怜爱和关怀。而不是终日横眉竖眼、喋喋不休,任她饱受多年的压力。
正因为没有想到、也没有得到这积极的回应,所以桑迪只好选择了另一种消极的防御:否认。否认父母有过失,也就是否认潜意识里对父母的不满,这样父母就和自己的困境没有任何关系了,父母依然是完美的父母。只是,这否认带来的宽慰,终究只是暂时的,因为它是回避问题,不是解决问题。就好像高压锅上的盖子,放得越久,积聚的压力越大,被掀起来的时候也越容易有危险。
二、粉饰父母的所作所为。
有的“中毒”子女,对于父母的作为选择否认和压抑。也有一些子女没有否认,但选择了粉饰和美化。
乔迪的父亲是个酒鬼,喝醉酒就会打自己的妻儿。乔迪和母亲、哥哥长期生活在父亲醉酒发疯的暴力阴影下。然而,在乔迪的眼中,父亲不喝酒的时候就是个好人,“他虽然喝酒,但我知道他(父亲)是爱我的,他是个不错的人。只不过有时候我比较啰嗦,会惹他厌烦。”为了能够和父亲和睦相处,乔迪十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喝酒,“因为它(酒)让父亲更爱我。”
有的“中毒”子女,在长期的“中毒”侵蚀下,会被磨练出极强的容忍度。常人完全无法容忍的行为,他们永远有办法找到最合理的解释,来为父母开脱。因为父母太累了,因为父母工作不顺利、因为我们没有做到让父母满意……甚至,有的子女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父母的一些“有毒”行为,比如像乔迪一样跟着父亲学会喝酒、或者跟着父母学会打人、学会小偷小摸。要知道,孩子的许多行为和信念,都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和认同才形成的。而为了能够让父母开心,为了能够拥有片刻的家庭安宁,他们也愿意跟父母“同流合污”,或者为了父母而委屈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种“共依存”型的人格行为,指的是人因为失去自己内在的爱与信任,而沉溺与某种外界事物无法自拔的状态。他们依赖着某种外界事物求生存,以至于没有发现真正应该解决的问题。正如乔迪害怕与父亲失和,也害怕触怒父亲会导致一家人遭受暴力,因而她甘愿变成父亲的“酒友”,和父亲共依存,却不知道根本问题是应该解决父亲的酗酒。即使父亲喝得再多,她也会找理由给父亲来粉饰,把父亲的酗酒假想成无足轻重的小事。
三、转嫁自己曾经的伤痛。
相信很多人在初为父母的时候,都会想着,我一定要好好爱我的孩子,绝不轻易打骂虐待他。尤其是有的父母,童年时自己在原生家庭受过伤,自己也当了父母以后,会更加立志要做有爱的父母,不让孩子遭遇自己遭遇过的。
愿望总是美好的,实现起来就不一定了。
霍利是一位家庭主妇,她因为虐待十岁的儿子而被举报到社会福利署,社会福利署送她到苏珊这里接受治疗。霍利告诉苏珊,她对自己虐待儿子是感到羞愧的,可是一旦自己因为儿子生气起来,就根本控制不住脾气。而她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父母经常打骂她,有一次,母亲甚至还拿着菜刀在厨房追着她跑。
童年暴力的阴影,霍利没办法在自己身上消化,便无法控制地转嫁到了儿子身上。在一些极端案例中,例如家暴、强奸甚至谋杀,这些罪犯在儿时也遭受过类似的身体虐待,但他们无法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消解自己的创伤,最终把自己受过的伤痛转嫁给了他人,而且往往还是配偶、子女之类亲密的人。
曾经被虐待过的孩子,也许他们恨过施虐者,不管这个施虐者是父母还是别人。但因为孩童无法反抗施虐者的强大,只能选择屈从,甚至逐渐被内化,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像霍利这样,清楚地知道自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可见这对于她的心灵是多么的残酷。
在绝大多数家庭,父母都是孩子唯一的依靠和榜样,施虐家庭也是如此。即使他们长大后没有变成像父母一样暴力伤人的人,也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对他们缺乏信任、无法通过耐心温和的手段来经营婚姻等等,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身边的人。这些,都是他们对于往日遭遇的某种转嫁。
针对各类原生家庭中“中毒”子女的遭遇,苏珊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措施。这当中也包含了苏珊设计的一些调查问卷,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些详细的治疗过程。但总的看来,最关键的就是三个字:说出来。
原生家庭欠你的,说出来。
一、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
我们或许经常会听到,有些“大度”的人劝那些经历过心灵创伤的受害者:“事情都过去了,看开点吧。”“把事情说开了闹起来又有什么用?”“发脾气又不能解决问题,还是冷静点吧。”似乎,凡事都要控制住情绪,才是会做人。
而相反的,我们也知道,自古以来就有“积郁成疾”的说法,如今更是绝大多数人都知晓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有多么严重的危害。
苏珊同样这么认为,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需要的不是假装可以和过去潇洒告别,假装可以像仁慈的圣母一样,原谅伤害过自己的所有人。我们需要的是发泄出来,需要让这些事情得到承认——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怎样的痛苦,我不可能忘记。同样的,如果再原生家庭中,伤害过自己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意识到他的所作所为,不承认伤害过你,那么你也不用去主动原谅他,更不用觉得自己不肯原谅就是自私狭隘。
别忘了,当你在原生家庭中受伤“中毒”时,你只是一个孩童。你当时年纪尚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难分是非黑白也属正常,一味相信长辈对你的态度也是正常。然而正是这一点,让“有毒”的家庭成员加以利用,你就会“中毒”而不自知。父亲说你愚蠢,你就真的愚蠢。母亲说你犯错,你也会觉得自己犯错。父母在你幼小时就试图掌控你的生活,你也会误以为父母操纵子女理所当然。
苏珊曾经接待过一位叫斯蒂芬妮的咨询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终于能够直面内心对于父母的愤怒,痛快地责骂父母过去对自己的虐待。她告诉苏珊:“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说这句话的时候,苏珊知道,她的治疗已经迎来了转机。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勉强原谅,也不需要刻意遗忘。只有直面自己的内心,把你的沮丧、悲伤、愤怒坦坦荡荡地宣泄出来,释放堆积在心上的负面情绪,不要再用负面情绪惩罚自己,你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才有利于进一步的心理疗愈与康复。
二、把父母的过错说出来。
这可能比单纯地排遣自己的情绪要难许多。认为父母有错,已经是胆子不小。若是再说出来,又有几个人有勇气呢?
把父母的过错说出来,这的确不是简单地开口说就行了,但也并非多么有难度。苏珊给读者分享了一些适合跟父母对峙的方法,以及一些真实的案例治疗。
苏珊认为,“中毒”的子女如果想和父母好好谈一谈,首先要理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边界。如果子女仍然把父母的感受置于自己的感受之上,如果子女还是会为了父母高兴而甘愿委屈自己,甚至,如果子女会故意样样都和父母对着干——那就说明,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没有作为独立的个体。
这方面,她设计了一些调查表。如果子女测试下来,结果显示和父母的关系还是彼此纠缠,你我不分,没有一定的边界感,那么恐怕还不是子女和父母交心的好时机。
如果这样,那么子女最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做一个新的界定,先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立场。要明白自己是成年人了,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没必要为了照顾父母的情绪,而勉强自己去改变不想改变的。
而等到了和父母好好谈一谈的这一步,也不是一蹴而就。因为我们无法预知父母对于谈话结果的反应,也无法推断他们的接受能力如何。
苏珊见过,有的父母得知子女的心声后,当场就悔愧不已,比如一位叫伊芙琳的母亲,多年来都不知道丈夫性侵过儿子。但也有父母,根本不具备爱的能力,比如一位叫丽兹的女孩,童年遭遇继父性侵,母亲也知情。但丽兹与他们重提旧事时,即使是亲生母亲也置若罔闻,认为她胡编乱造,更何况是继父。
苏珊提出,与父母的交流,不一定都要一上来就面对面,可以先试着给父母写信,或者试着先独自演练一番对应的场景。当然,有些问题,还是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总之,如果是父母的作为,造成了对子女的伤害,那么子女完全可以说出来。只有开诚布公的沟通,才能让“有毒”的家庭关系有所改善。如果什么都不让父母明白,只是子女自己哑巴吃黄连,也是极不公平的。
三、说出来,但不要奢望皆大欢喜。
苏珊在书中提过很多次,所有的心理疗愈过程,都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没有哪类问题可以快速解决。甚至,有的咨询者,他们的家庭关系在经历了漫长的治疗过程后,依然没有画上句号。这是不是说,心理咨询的作用很有限呢?
与其说是心理咨询的作用有限,不如说是人性的任性之处无法估量。
好比前文提到的桑迪,因为少年时意外怀孕流产,而一辈子都在父母面前抬不起头。桑迪经过一番治疗,终于有勇气面对现实:她的父母可能永远都不会把“流产”这个烙印从她身上抹去,也永远不会给她必要的关爱和支持。因此,桑迪在努力改变与父母的关系上屡次失败后,也放弃了斗争。
好在,她认清了父母当年未尽职责的现实,不再假装自己可以忍受这些年的委屈。所以,她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父母牵着鼻子走,不必再为着父母的脸色而心头烦扰。父母与自己关系不冷不热,她也没有再去费力纠葛,而是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经营婚姻和个人的职业发展。两年后,苏珊收到了桑迪的来信,她梦寐已久的花店终于开张了。——而这一切,如果不是桑迪来做心理咨询,恐怕要很难才能实现。
原生家庭中,有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有些问题,可以推心置腹;有些问题,却是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但无论是自己和父母私下沟通也好,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也好,“说出来”这一环节,永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这个过程,不要奢求见效多快,更不要奢望皆大欢喜。毕竟,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什么是注定会成功的。希望的太多,万一没有得到实现,也就会越发失望。不如就尽着最大的努力,做着坏一点的打算。有的时候,心态不那么紧绷,生活反倒会顺利起来。
我们要认识到,生活的决定权在自己手里,而不在其他任何人的掌控之中,包括自己的父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然而,我们有权利选择与原生家庭的相处方式。
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在精神上作为不依赖原生家庭的独立个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要经历不少的挫折和磨炼。如果一个人童年时就遭受过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和煎熬,那么长大成人、走向家庭之外的这个过程,会比一般人更艰难,可能还会伴随着焦虑、抑郁、内疚、自卑等等消极情绪。
然而,只要你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唯一替自己做决定的人,面对曾经的伤痛,能够正视它,坦诚地告诉该知道的人。那么这些阴暗面也会无法再控制你,原生家庭的桎梏也会逐渐无法束缚你。到时候,你终将会体验到,拥有自由的人生是何等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