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入及阐释议论文中的叙述。
二、区别“记叙文中的记叙”与“议论文中的记叙”
读材料
材料一:
爱,是我们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崇尚爱,尊重爱,奉献爱。正是因为有了爱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延续到今天。 上到爱祖国、爱人民,下到爱父母、爱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无不存在爱。正是这点点滴滴琐碎的爱,才谱写了不朽的生活篇章。
徐本禹正是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心,只身一人走向大山里,用温柔的双肩担负起不该属于他的那份重担;邰丽华对艺术的热爱为我们勾勒生命的蓬勃和人生的高洁;李春燕对父老乡亲们的爱使她成为照亮苗乡的月亮……
世界需要爱,我们人人都需要爱的呵护、爱的滋润。没有爱的世界,将是怎样的黑暗,我不敢想象。我只知道,有爱的世界就有光明,有爱的地方就有天空,你我伸出手来,让世界充满爱。
明确:记叙文中的记叙“生动具体 以情动人”,议论文中的记叙“概括简练 以理服人”
三、学习写作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中的记叙,需要做到定向转述、简洁概括、富有情韵
(一)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也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诊断材料
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法国的普鲁斯特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具有文学禀赋,他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独自一人静静地思索,毫不关心世事,历时十五年,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人间喜剧》横空出世。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呼啸的西北风,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80后作家韩寒在校曾经留级、挂科,但他却以一部《三重门》成功进入文坛,获得了很大成功,并荣登作家富豪榜。
明确:论证“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这一分论点时,能用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的事例,例证丰富。但是论点表达本身缺乏逻辑的支撑点,材料使用过程中像记叙文那样,以逼真形象地描绘来说理,模糊了文体特征,而且韩寒这则材料没有紧扣论点“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议论中的记叙应紧扣“令人敬仰”归纳出三个事例本质的共同点。
出示修改后的内容:不事张扬的人,沉稳厚重,为人所敬仰。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是谁喝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是谁夜夜灯长明记录《北方的河》?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默默耕坛,却终得名留青史。
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论点,需要的论据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
(二)简洁概括:记叙文强调形象性,要求记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而议论文的记叙则是为分析问题、论证观点服务,强调语言的概括性,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凸显事实中与论点相关联的规律、本质和特点。
活动:以“爱与责任”为话题,学习概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则材料
以材料二为例:因爱而勇挑重担,“铁榔头”郎平的三十年排球生涯,不论是做主攻手时,还是做教练时,都怀揣着对祖国的一份爱与责任,在祖国需要她的时候勇挑重担。
小结:文章锦绣,字字珠玑,删繁就简,才出文章真意。
(三)富有情韵:在叙述事实论据时,如果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无表情地客观叙述,显得呆板生硬。我们要融入自己的爱憎之情、好恶之意、喜怒之感。事实论据的生动性一在于事实本身的感人动情,二在于作者饱含深情的引述。在渗入个人情感的引述中,尽展作者的文学才华,在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的同时,一股浓浓的情韵也扑面而来。
活动:运用可以表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句,对已概括的材料进行加工
例:修改:因爱而勇挑重担。三十年沧桑风雨,三十年初心不改,郎平的三十年,饱含着做主攻手时对排球的爱,在女排危难之际承担主教练时对国家的爱,哪怕背负着如山的压力,哪怕忍受着如芒的冷眼,她毅然用责任担起大爱。
小结:文因情而有力,情随文而流露,饱含深情,议论文才有了血肉。
四、学以致用
请根据板书,以你认识的“烛之武”为素材,写一段议论文中记叙性的语句。
角度提示:
才能与机遇家国情怀 人生选择等
明确:1、才能与机遇
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直奔秦营,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大门的时候,那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2、家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夜缒而出”,寥寥四字,我们仿佛看到烛之武壮年时的雄姿英发,满腔报国热血却无人问津;风烛残年,双鬓白发,国难当头却又义无反顾。本该是告老还乡,安享天伦之际,却因心中爱国之意念,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保家国安康于危难之中,“国家”二字已深深植入烛之武的骨髓。
3、人生选择
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一一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一一虽老仍可坚毅,张扬的是一种精神一一有难必然担当。
总结:掌握议论中抒情的方法,让我们的文章有力也有味,也让在历史中沉淀的人、事,在我们的笔下婉转流芳。
板书:定向转述 有的放矢
简洁概括 删繁就简
富有情韵 饱含深情
附:材料二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
“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材料三: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