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的方城菜农

        大方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这个100多万人口的大县,居住着彝、汉、苗等几十种民族。生活在便利的小县城,我们平常买菜几乎都不会去超市。家不远处就有两个农贸市场:桥沟菜场在家正东面,离家二百米。那里有许多精品的蔬菜,绝大多数的菜都是小菜贩四五点钟起床,去三角花园的蔬菜批发市场精挑细选兑来的这些菜多半卖给上班一族。工作人员要忙上班,往往是下班时匆匆买了,急急回家,不去看秤,也很少讲价钱。二翻手们每天起很早,为的就是能批发到便宜新鲜的蔬菜来卖,赚多一点的二手钱,也给不能经常闲逛菜市场的煮夫们一个方便。法院菜场在正北面,离家不到二百米。这里的菜市场大,往东一直延伸到正街上的邮电局,往西到西大街,南面离我家很近。这里的菜品丰富,关键是这里的菜几乎都是附近的菜农直接从家里菜园采来的。卖样虽然不是很好,却是正宗的农家菜园里出产的无公害蔬菜,很受青睐。

        清晨六七点,满街满道的各种蔬菜已经摆满了街面。大白菜、小菜秧、茄子、辣椒、竹笋、葱……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他们四五点钟就赶早班车或者走路来到城里,有的拉了一袋新熟的玉米棒子,有的背来一背新辣椒,有的带来一篮子西红柿……趁着新鲜,趁着城管人员还没上班,在街边摆好了自己家的菜等待买主到来。为了赶在八点多大家上班前卖完,也为了急忙卖了回家继续干农活,他们卖的价格都比别二翻手的便宜很多。因为新鲜,因为便宜健康,能早起的人一定会去赶早市,把最好的菜带回家。

        勤劳淳朴的菜农们,为了卖菜赚点零用钱,时常披星戴月地摘菜赶路。晴天还好,虽然起得很早,也还利索,不会太辛苦;下雨天就很麻烦,干活时打不了伞,他们就在头上顶一个塑料袋遮住头发,身上披一张塑料纸挡雨。很多时候把菜弄到市场上时,早已冷得瑟瑟发抖了。他们经常一边撸着鼻子,一边给顾客捡菜装菜,态度温和,不急不躁。顾客买菜时,讨价还价是常态,不足为奇,卖菜的是习惯的。哪怕顾客出最低的价格,他们也是好言好语,从不生气。这些乡里的小菜农,他们种的菜数量少,往往三斤黄瓜、两扎蒜苗、几把小葱的,不成规模,拿不到批发市场上去一次性的批发售卖,只得到菜市场慢慢零卖了。

        卖菜的老人们,虽然年老体弱,做生意却很讲道,从不会称“短命秤”(短命秤就是一斤只称七八两),也不会轻易接受好心的怜悯。一次,我家先生给一个老人买苦蒜苗,老人说一块钱一把。热心的先生在交谈中知道这苦蒜苗是野生的,山上土里到处找来的。觉得寻找苦蒜苗很不容易,就随手将手里的两块零钱给了老人,拿走一把苦蒜苗。老人不答应,说要么买两把,要么就退一块钱。我家先生解释说挖也苦蒜很辛苦,不好找的,坚持要老人拿着两块钱,拿走一把苦蒜苗。老人不答应,说:“说到哪做到哪!”我家先生只好拿走了两把苦蒜苗。前天我买嫩辣椒,问了价格,三块钱一斤。我说:“买一斤。”披着塑料胶纸,头发都淋湿了的妇女给我装辣椒,差不多一斤了,篮子里还有一些,她说:“一起买了吧,没几个了。”“好吧,全部装了。”过秤时,一斤半。我把手里的一张五元的票子给她,说:“就这样了哈?”我不太会口算,当时还以为是她吃亏了,旁边和她一起卖菜的那个听到我的话,回答:“就这样!”卖菜的妇人也不会算账,还在口算看够不够,旁边那个人:“人家都多给你五角钱了!”

        我没想着要施舍谁,五角钱也肥不了她,可是从旁边那个人的言语和神色,看出她好像得了很大的益头一样的高兴。提着菜回家的路上,我在想,以后卖菜时,尽量给这些农户们买。他们的菜农药少,新鲜;和他们做买卖,耿直,不会担心秤少;给这些老妇买菜,她们可以快一些卖完,早点回家,少挨饿受冻。

你可能感兴趣的:(淳朴的方城菜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