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切磋琢磨促提升

为了探索课题研究新思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在课堂的实践,使课题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课题组成员在分别在2022年6月13、14、15日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

李美荣老师和胡豆老师于13日同课异构了《烛之武退秦师》。李老师先从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入手,得出烛之武之所以能劝退秦师,主要有四个原因:示之以弱、晓之以害、许之以利、巧施离间。其中最关键的是许之以利。烛之武之所以愿意去见秦君,也是因为“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而晋侯阻挡子犯追击秦军,也是因为“失其所予,不智”,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利字占了上风。这也符合先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事实。随后,李老师又提了一个问题,假如郑国灭亡,烛之武作为一个不受重用的老臣,要活命,是不是可以采取投降的办法?那么他为什么要冒险去秦营?由此顺理成章地得出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最后进行课外拓展,列举当今社会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抗疫英雄、消防英雄等,完成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胡豆老师用三个大问题统摄全篇: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如何?在讲解的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一个能言善辩,有智慧、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形象,最后进行课外拓展,作为一个青年,民族有难,你该如何选择?学生通过激烈地讨论,思想碰撞,确立观点,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郑娟丽、刘璐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了《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郑老师从细节入手,分析贝多芬生命中的各种不幸:贫苦的出身、不幸的童年、失恋,双耳失聪、无情意的侄子等,进而让学生在课文里面寻找在面对这些不幸时他的选择:歌唱欢乐,扼住命运的咽喉。最后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刘老师主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畅谈贝多芬的不幸,以第一人物的口吻叙述不幸,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再以贝多芬的口吻大声喊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至此,学生激情饱满,好像自己就是贝多芬,课堂上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这样无形的达到了。

两位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各有特色。


胡英鸽老师上的是韩愈的《师说》,她从老师在学生成长生涯中的作用的角度导入新课,指出尊师的重要性。接着从老师的作用、韩愈所处时代不从师的现象分析文本,引用古人从师的现象论证从师的重要性,最后指明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课堂最精彩的部分是拓展延伸环节,同学们争相列举现实生活中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从自身找原因,进行剖析,反思自我行为,真正达到了将课本内容内化的目的。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与学生配合默契。

彭进周老师的《师说》讲授别出心裁,课堂伊始,他直接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韩愈作为当时的文学大家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蟠写这篇文章呢?答案是李蟠好古文,能从师,以此作为突破口解读全篇,将古人从师的现象和今人不从师的现象做对比,将巫医乐工和士大夫做对比,最后得出从师的重要性这一结论,提倡大家要虚心向老师请教。最后进行拓展延伸,列举当今社会尊师重教的现象,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和实际联系起来,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尊师的重要性。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引导自然流畅。

各位老师在作业布置方面都尝试了新的形式,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也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同课异构是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有助于课题组成员之间相互切磋,共同成长,为课题研究拓展了新思路,使课题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课异构展风采,切磋琢磨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