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西方文明跟东方文明比较起来,西方人更侧重物质的成就,而东方人比如印度更追求自我控制。

印度的瑜伽体系就是一套心流的制造法,目的是贯注精神,集中注意力,进入忘我的境界,并有一套方法论辅助。但是,瑜伽是否比其他心流的方法更优,那我们就要评估一下它的机会成本,因为要想达到精神的控制,修炼瑜伽是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神力量的。

作者也谈到中国的武术,更注重修行心理和精神的状态,也是一种心流的体验。

除了以上说的动作、肢体能产生心流的体验外,视觉也可以产生心流体验。“看”其实是最直接的。但是看也需要培养一定的技巧,还需要精神高度的集中,其实不仅仅是看,所有适用于心流的活动都必须培养必须的技巧,贯注于精神的力量,才能达到心流的体验。

我有的时候,观赏一件陶瓷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釉面、造型,纹饰,体会每一个色调,每一个线条,时间流逝而不自知,只觉得此物只应天上有,震撼于工匠的鬼斧神工。包括观赏植物,它的叶子,它的枝干,它的脉络以及他叶片上的水珠,我会有一种生命的精美和无与伦比的感觉。我想可能这就是视觉的心流体验吧。

说完了视觉之乐,我们再来看听觉之乐。音乐是经过整理的声音资讯,帮助我们组织和安抚心灵。降低精神熵或因目标受到杂乱咨询干扰所引起的失调,聆听音乐可消除厌倦与焦虑,严肃而专注的聆听,更能产生心流体验。注意这里提到严肃而专注的聆听,听到不一定能产生心流,用心听,投入注意力,才能产生乐趣。

聆听音乐分为三个阶段,最初聆听音乐往往只是一种感官的体验,使人产生愉快的反应,下一层次,是联想式的聆听,在这个阶段,听者必须培养根据声音模式产生联想的技巧,凄凉的萨克斯风,令人想起大草原上暴风雨将至,乌云密布,遮天蔽日的情景。最后是分析式的聆听。这个时候,我们往往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估演奏与音效的能力,比较作曲家稍早或稍晚的作品。

一个人一旦培养了分析式聆听技巧,享受音乐乐曲的机会便成几何级数增加。

我小的时候,没有人培养我音乐方面的感觉,我也很少听音乐,所以长大后,对音乐也很陌生,偶尔听到自己喜欢的乐曲,也只是产生愉快的反应而已,直到现在,我好像有了一点感觉,虽然我对乐曲不了解,但歌词能带给人更直观的想象,听到歌词,我会联想到歌词的意境,我喜欢研究歌词,如果这首曲子经过评估,歌词比较优美,我便会喜欢这首歌曲。因为歌词,我才对音乐有了一点点的兴趣。

听音乐能产生心流,但学会创造音乐,收获会更大,创造声音和谐之美的能力,和存于社会秩序之下的抽象和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强调教育儿童,首先就该教他们音乐,学习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与和谐之中,意识的秩序才得以建立。

但是即使是学音乐的孩子,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家长强调演奏技巧而忽略了他们的感受。逼孩子拉好小提琴的家长,往往对孩子喜不喜欢小提琴漠不关心,虽然学习乐器从小开始最好,但永远不会嫌太晚,学习制作和谐的声音不但乐趣无穷,而且跟精通所有其他复杂的技巧一样,有助于强化自我。

听觉之乐讲完,我们开始讲美食之乐。作者讲了两点,做食物和吃食物。

经过用心观察,把不同的食物的特征区分的很细,然后做出一道道不同的菜色,能唤起广大而多样的心流体验。

培养对食物的品味,需要投入精神力量,懂得享受吃的乐趣的人,会渐渐培养出特定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了解它的历史和特色。

但警惕口腹之欲会上瘾,如果强硬压制,人会变得刻板,黯淡无光。自发的遵守某种纪律,控制本身的欲望,这样才能享受到乐趣。在美食狂和不肯体会口腹之欲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改善生活空间。

发挥身体和心灵潜力,并不需要特殊的才能,也花不了多少钱,每个人都可以借着开发一两种过去忽略的体能,大大改善生活的品质,当然一个人要在数种不同的体能领域中都臻至完美相当不容易,但你不妨在各方面都做个半吊子,培养足够的技巧,从身体的各种能力中求得乐趣。

以前我的兴趣并不广泛,但我特别羡慕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人,突然有一天我抱着一颗好奇心,想去体会那些有兴趣爱好的人到底在这个爱好中能体会到了什么?

于是我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每一个兴趣中的技巧,愿意花时间做那些打怪升级的事情。后来我体会到,每一个兴趣,只要全神贯注其中,都能体会到乐趣所在,难怪那些人这么着迷。

自从我体会到这些,我感觉我的兴趣广泛了很多,乐趣也多了很多。

其实,人生追求的是什么?人生追求的可能就是这种心流体验,就像我高中时,全神贯注于学习时的那种感受,后来的人生中我多次苦苦的寻求,一直想再次体验。

曾经有人问我,我追求什么,我说我希望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经过努力实现,然后在制定更高的目标,在实现,然后一直螺旋上升。当时不自觉,这其实就是心流的过程。

而你投注于技巧与精神力量,不管是工作,还是思维,又或者通过人际关系,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体会到那种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