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作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甘心做傀儡吗?
他说,肯定不甘心。但是前期又必须甘心,因为整个王朝就是琅琊王氏家族帮着建立的,只是用了你的身份证而已。司马睿若是不愿意,司马家族里愿意当傀儡的人有的是,替换成谁都行。建朝之初,东晋完全在王家掌控中。他们在家族内部直接把东晋分了工,王导主内,负责核心事务,堂兄王敦主外,掌握兵权,再把王家老少爷们安插到核心位置上,整个江山就牢牢掌握在王家手里,跑不了了。但是,时间久了司马睿皇帝也憋屈,也想争取话语权。于是开始做一些局部的人事调整,把其他家族的人安插进来,其中提拔重用了一个人叫刘隗。刘隗不断的给司马睿吹耳边风,意思是要削弱王家的势力,要大胆启用司马家族的亲信,委派他们到各地任刺史,最关键的是要逐步拿回兵权。那王敦知道后肯定不乐意,直接起兵造反了,理由就是讨伐刘隗,为民除害。
我问,造反为什么没成功?
他说,仗是打成功了,把司马睿吓得瑟瑟发抖,王敦也拿到了实权,只是他试图称帝失败了,失败的主因是年龄大了,病了,死了,功亏一篑。
我问,对于堂兄的造反,王导是什么态度?
他说,王导是文化人,以史为鉴,他知道盲目篡权很容易惹来满门抄斩,王家要修的是小心谨慎,不显山不露水,怎么能够起兵篡权呢?所以王导始终是站在司马睿这边的,包括王敦病危时,是王导谋划清缴了王敦旗下部队,大义灭亲。琅琊王氏的家训有六个字:言宜慢,心宜善。整个家族出过九十多位宰相,三十多位皇后,三十多位驸马,但是从未试图把江山据为己有,主要是什么原因呢?他们来自山东,是孔子老家的人,信奉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谁当皇帝我们忠诚于谁。这也是东晋灭亡后,南朝皇帝们清算几大门阀时,王家受损最小的原因。
我问,王家没了兵权后,司马睿为什么不趁机把王导给收拾了呢?
他说,整个东晋都是主弱臣强,王家是门阀势力的核心代表,是整个贵族圈子里的大哥大,比你司马家族更有威望更有影响力。当初大家怎么南渡扎的根,那不都是依托于王家当初的接应吗?谁敢提议清算王家?而且王导的确无二心,不如继续相信、继续重用。王导在这些门阀贵族圈子里,差不多是粘合剂的角色,把他清算了,也就没人能驾驭这些门阀势力了。
我问,当初王敦掌握兵权,其他几大家族是什么意见?
他说,东晋是门阀政治,王家是大儒,对各大家族而言,兵权掌握在王家比掌握在皇帝手里,更安全,因为他们跟王家是彼此绑定的。最危险的状态是什么?是兵权掌握在了草根手里,连皇帝都控制不了他,那么整个皇族危险了,门阀也危险了。刘裕就是这么一个人,草根出身,骁勇善战,最初负责镇压各地农民起义,越镇压权力越大,然后开始北伐,越北伐队伍越壮大,恰好皇室内部青黄不接,没有人能拿捏住了,自然东晋就落入了他的口袋。
我问,东晋内部是因为什么青黄不接?
他说,东晋跟西晋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共同点。第一、导火索都是女人点的。西晋是因为贾南风废太子导致了八王之乱,东晋则是因为宠姬张贵人弑杀了孝武帝司马曜。就因为司马曜喝多了酒跟张贵人开了个玩笑,说你都三十多岁了,该被废了,我更喜欢年轻的,张贵人一怒之下,喊来心腹把司马曜用被子捂死了。司马曜正当年,才三十五岁,太子司马德宗继位不久就成了刘裕的傀儡。第二、都是被刘氏所灭。西晋的掘墓人刘渊虽然是匈奴人,但是自认刘邦为先祖,也算四分之三个刘家人。东晋的终结者刘裕呢?,是刘邦弟弟刘交之后,算是正宗的刘家皇族血脉。
我问,那他怎么成了草根?
他说,刘备之后,正统的皇族血统都散落民间,刘裕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寒门了。
我问,司马家族让位让的优雅吗?
他说,表面优雅,其实是强颜欢笑。书上是这么描述的:刘裕派心腹傅亮进宫,让晋恭帝司马德文誊抄已草拟好的禅位诏书。司马德文一边抄写,一边高兴地对傅亮说:“桓玄篡位时,晋室就失去了天下。因为有刘公,我们延长了近二十年国祚。我早就想把天下禅让给刘公啦。”
我问,刘裕也是学前辈,对司马德文封王处理?
他说,杀了。司马曜被张贵人捂死后,刘裕开始崭露头角,功高盖主了。可为什么又等了两任才称帝呢?是因为刘裕也迷信。他找人算过,算命的说,司马曜之后还有两任,于是刘裕就把这个事给加速,司马曜死后司马德宗接任,刘裕把他杀了然后安排司马德文上任,然后又把司马德文杀了,顺利夺权。夺权后越咂摸越觉得算命先生算的准,正好两任!
我问,为什么要赶尽杀绝?
他说,就是自己太老了,儿子太小了,自己死后,司马家族肯定会反扑,不如提前下手。不仅要杀皇帝,整个司马家族全杀,前面说过衣冠南渡,在东晋末年又出现了晋室北渡,司马家族为了逃避追杀纷纷逃到了河南一带。这时,你再回头想想,琅琊王氏有大智慧不?躲在司马家族之后,可进可退。
我说,先前大家都礼待末代君王,刘裕杀司马,不是坏了规矩吗?
他说,是的,历史就是后人不断模仿前人,过去大家都礼待末代君王,从刘裕开启弑杀前任后,后面的新朝全这么干。
陈留王与刘裕还有段故事,东晋后期,这时的刘裕就像当初的司马懿,手握大权,随时可能图谋不轨,第五代陈留王叫曹虔嗣,劝说刘裕“取而代之”,对于曹虔嗣的“劝进之功”,刘裕相当满意,在称帝建立宋朝之后,给曹家的待遇依然不变。这就是为什么东晋灭亡了,南北朝开始了,而曹家的陈留王依然存活的缘故。
我问,儿子太小,会不会政权不稳?
他说,一定的。刘裕跟刘秀有点像,一个人预支了子孙后代的人品和运气。没有成熟、稳健的太子,作为新建政权一定是不稳的,这个之前探讨过,就是初建团队的前五代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不卓越但是一定不能不优秀,你要对政权稳固起到叠加效应。太子未成年就登基的弊端是什么?各势力会角逐,再选出各自的代言人,拉帮结伙,明争暗斗。整个南北朝是自相残杀最惨烈的时期:刘裕有七个儿子,六个死于自己儿子、兄弟或侄孙之手;刘裕的五子叫刘义恭,他有十六个儿子,全部死于兄弟或侄子之手;刘裕的三子叫刘义隆,自己死于儿子之手,而十九个儿子里,十一个死于手足相残;刘义隆的三子叫刘骏,他有二十八个儿子,十个夭折,剩下十八个全部死于兄弟和叔父之手。
我说,缺少一个能镇住场子的绝对王者。
他说,对的!
我问,若是再给刘裕二十年,能否统一全国?
他说,很难!统一的前提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而常年战乱导致整个国家都空虚,内忧外患,很难北伐成功。为什么能打到长安而不要长安?因为要了也守不住,战线太长。刘裕很明白,凭当时的国力基本没有统一北方的可能,反而会因为北伐而被趁虚而入,所以他从长安退守到淮河地区,在淮河地区建立缓冲区,此后北魏南下,都要先在淮河流域面对南军的坚固防守,不能从容在长江集结兵力;南军北伐,则可以从容渡过长江在淮河流域集结。
我问,刘裕的历史符号是什么?
他说,结束晋朝,把历史带入到南北朝。所谓的南北朝,就是划江而治,南边叫南朝,北边叫北朝,刘裕改东晋为南宋。
我问,为什么不叫南汉呢?
他说,有一种观点,说当时北朝有北魏,而三国时期汉就是被魏灭掉的,他若是再叫汉,不吉利。刘裕把国号定为宋也不是心血来潮,他出生于彭城,今天的徐州,春秋战国时期叫宋国,而且他在南征北战时期已经被封为了“宋王”,顺理成章。
我问,曹操厉害还是刘裕厉害?
他说,我觉得没有可比性,曹操是从0到1,刘裕是从1到1。但是有个观点很普遍,就是大家觉得刘裕的军事才华在曹操之上,刘裕几乎没打过败仗,而曹操败过N次。我觉得刘裕有一项“军事战功”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一人杀了六个皇帝,标准的屠龙少年。
我说,屠龙少年最终也会变成恶龙。
他说,是的,刘裕上台后,立刻对门阀下手了。他是草根出身,上台后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有科举制的雏形,逐步瓦解门阀贵族对国家的掌控。
我问,陶渊明也是刘裕同期的人物?
他说,是的。
我问,他官当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隐退了?
他说,陶渊明原先跟随的人是桓玄,桓玄有政治野心,瞄准了司马家族的皇位,篡位称帝,被当时的寒门大将军刘裕镇压下去,桓玄被杀,刘裕也正式崛起。对陶渊明而言,简单说,就是站错了队,难有复出的机会,算了归隐吧。
我问,关于刘裕的成语多不多?
他说,不多,有味中药是以他小名命名的,叫北刘寄奴。
我问,刘裕死后,少太子上位,整天花天酒地的,大臣们会不会想篡位呢?
他说,心里可能也想,但是一般不敢。主要是很难有机会功高盖主,另外,古人很惧怕“历史”怎么书写自己,篡位者总给人不忠的感觉,大逆不道,为世人所不耻。所以即便看不惯新皇帝吃喝玩乐,也不会想着自己去取代他,而是想着换个皇帝。怎么换呢?重新选个太子。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刘义符,四位大臣老徐老傅老檀老谢看不下去了,先是劝他,你看你爹在位时,整天吃煎饼卷咸菜,你这整天花天酒地不合适啊,咱要节约,刘义符自然不听,还故意对着干。四个人一合计,算了,换个人吧,于是拥立刘义隆为帝,废除刘义符,刘义隆上台后,手握重权的老檀杀了另外三个人……
我问,篡权是不是也要讲时机?
他说,时机的本质是实力,就是皇帝已经是傀儡了,并且其他大臣、门阀没有叫板的实力,一切就能水到渠成了。诸葛亮为什么没篡?即便阿斗真是个傻子,朝内还有其他大将军钳制彼此,他们手握重兵,不可能允许你诸葛亮篡权。刘裕手下这些老臣,有心篡也暂时没有这个实力,但是可以换个玩法,换太子或换皇帝,不过事实证明这个玩法也容易反噬。
我问,刘裕杀前任,诛杀司马家族,儿孙们又自相残杀,与他的寒门出身有没有关系?
他说,教育使人吃相更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