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重庆教育技术教研员:如何正确的和孩子沟通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父亲和孩子的故事:

一个星期天,父亲在家加班做一个很重要的文件,这时,小孩客厅里不停地又吵又闹。父亲就出去让小孩“安静点儿,不要影响大人工作”。

但过了一会儿,小孩又开始闹了。

这个懂一点儿心理学和哲学的父亲提醒自己:

于是,父亲就把儿子叫过来,准备跟他好好聊聊。


父亲:你还记得你过生日的时候,爸爸送你的那个漂亮玩具小汽车吗?

小孩:我记得啊!我生日第二天早上一醒,就看见这个玩具车在我的枕头边上,我特别高兴!

父亲:那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它放在你的枕头边上吗?

小孩:我不知道……

父亲:因为啊,你生日那天,爸爸回家很晚,你已经睡着了,我本来想把你推醒,让你马上高兴一下,但是呢,爸爸一想,你看了以后可能会兴奋得睡不着,那你睡不好觉就没法上幼儿园,所以,我就没把你叫醒,而是把小汽车放在了你的枕头边上。

小孩:嗯。

父亲:爸爸再问你,上次去日本,你有什么感觉啊?

小孩:到处都特别干净。

父亲:那你知道为什么日本特别干净吗?

小孩:我不知道。

父亲:在日本呢,小孩从小就要接受一个观念——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你随便扔东西,就是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每个人小的时候,就都接受了这种观念,然后变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到处都很干净。

听了父亲的话,小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也不说话了,就待在那儿,父亲呢,就回来继续工作。没想到刚坐下不久,小孩就又跑到房间里来。

父亲一下子冒火了,心想,“我和你苦口婆心说了半天,你一点儿都没听进去,还来打扰我工作”。

但父亲也告诉自己“我不应该教训孩子,我应该教育孩子。”

于是他很友好地问:

父亲:儿子,你还有什么事想跟爸爸说吗?

小孩:爸爸,我刚才想明白了,我闹是不对的,因为我没有懂得不给别人添麻烦。

听了孩子的话,父亲非常感动——这个时候,父亲更懂儿子,儿子也更懂父亲了。

要实现这个故事中父子相互懂得的过程,前提是要抑制和延迟自己的判断,对他人和事态保持一种开放性。

父子关系是一种日常的亲子关系,在哲学家黑格尔看来:“父子相处的历程”是两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就是“认知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

父子关系的历程包含了四个阶段:和谐、失落、对立、融合。这四个阶段对应着儿子认知的四种状态:舒适区、认知微创、认知历险、认知重建。

最关键是第四个阶段,如果没有“融合”阶段,意味着这一对父子的关系不健康不完满,也意味着儿子的认知停留在阵痛与冒险中,导致认知留级。要改变和破除这种僵硬的对立,就不要让自己停留在认知中转站——在怀疑的同时,学会相信。故事中的这对父子经历的就是认知重建的过程。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观念里,“父子关系”的传统解决方案是孝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通过这种绝对服从来解决问题。

正如著名导演李安说的:我从来不教孩子孝顺,我只教孩子去爱。爱是一种对对方的接纳和相信。即使对方的某些东西你是不相信的,但还是要保持开放的认知态度,使彼此间的认知能够形成周期,而且是周期的迭代,这样才能让认知不断深化。

这既是指父子关系,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和世界及他人的关系:保持开放,保持相信,同时要存有怀疑。

设计 | Tony  编辑 | 陈雨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重庆教育技术教研员:如何正确的和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