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本文整理自刘远我《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第4版)》

人人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积极向上。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专家学者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

长期以来,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界定途径:①从反面进行界定,也就是说通过确定什么是“不健康”的,从而间接界定心理健康;②从正面进行界定,即直接指明什么是心理健康。

今天我们来分享的是第二种途径界定的心理健康。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在《心理卫生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的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以及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这一定义的核心是把心理健康当作一种个体发主观体验,是身心和谐统一的结果。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表现,也是个体良好的生理状态及个体内外部和谐的显性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良好的生理状态

良好的生理状态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个体的遗传、生物化学等因素会影响到个体对生活中的应激压力的敏感程度。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个体来说,通常可以找到他们的直接精神刺激因素,还可以发现其有脑损伤或其他神经系统缺陷的情况。

(2)身体需要的剥夺(如睡眠、饮食、疲劳等)也会降低个体对应激压力的抵抗力。对志愿者的实验研究表明,剥夺睡眠72~98小时,心理障碍的出现会随着剥夺睡眠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包括时间、地点定向困难,出现躁狂和幻觉及个体解体感。伯格曾总结说:“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情……要想不发疯就必须得睡觉。”

(3)智商在80以上。智力正常是正常生活的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个体智力发展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者。

(4)躯体残疾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躯体残疾与心理健康并无直接关系,很多躯体残疾的人不仅通过努力可以发挥正常的躯体功能,而且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总体来说,存在躯体残疾的人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他们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个体的内心和谐

个体内心和谐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内在动机和需要之间的和谐、对自我的认识和接受、对现实的认识和接受,以及人格的完善与和谐等。

(1)个体的内在动机和需要与过去经历、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能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精华以策划未来。他们很重视现在,并且有能力预期即将来临的困难而设法事先解决,因此他们能够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并对生命做出最好的利用。心理健康的人还能健康地体验各种情形,而且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同时能保持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的理性状态。

(2)妥善处理心理冲突。心理冲突的产生往往发生于难以做出选择的情景。这种冲突情景在很多情况下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人对某人很不满意,但又不想得罪对方,因此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时就处于一种心理冲突状态。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情绪,就会对他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3)了解和接受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感,他们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悦纳自己,也能被他人悦纳。同时,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而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无法摆脱心理危机。

(4)接受他人,善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足够的安全感。

(5)人格完整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等各方面平衡发展。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和谐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

与外部的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保持内心的和谐,而且能与外部保持和谐,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与外部的和谐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1)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在与人交往时感到舒服自在,而且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善于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而不是泛泛之交;他们不见得有很多朋友,但是可以与亲近的人维持密切关系,共同分享和分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2)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从事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工作,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人生的主要阶段(18~60岁)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心理健康的人在工作中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鼓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还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负担。

(3)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不同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自然就会与环境发生冲突,从而不能适应环境要求。这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的核心表现是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不仅要对自己满意,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满意,而且这些积极感受是建立在对自己、他人、环境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令人遗憾的是,幸福感在现代人的整个生活中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其实幸福感与我们的身份、地位、工作、工作状态、房子大小等,好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各个国家的人们几乎都认为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比生活中的金钱和物质更为重要。美国有调查研究表明,年收入由5万美元涨到100万美元的人群,并不觉得自己在加薪后的一年中比过去一年里更加快乐。只要有足够的钱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极其富有的人并不比那些仅能购买自己必需品的人更为幸福。即使是在印度、巴基斯坦的贫民窟中,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的满足感也比别人想象的要好得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心理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