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

还记得小学课文里有一个故事,老师让同学们画放在讲台上的杨桃,一个同学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同学们都觉得他画的不是杨桃。但是,从这位同学的角度去观察讲台上的杨桃,它确实就是一个五角星的形状。

客观现实的确存在,我们在理解以及在描述的时候却是或多或少存在主观因素的,它决定与我们的知识、经历、审美甚至情绪等诸多因素。例如:一块石头,你的描述是椭圆形、白色、大约有30公斤重。这个“椭圆”就又可以被理解为面团状、长条状等等更多形式。

我还是要说回生活工作中,对同一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你的表述与你预期的对方的理解存在落差,从以上结论看来,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不要觉得很不理解你,或者对方是不是有病,这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就像生活中许多场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发现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显而易见。然而,实验研究所揭示的结果只是在事实揭晓之后才变得“明显”起来。这种事后聪明式的偏见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做出高评价。

说的就是“事后诸葛亮”吧。实验表明,很多心理学研究的结论被看起来就像常识,一点也不让人惊讶。然而,常识就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这可就比事前预测可容易的太多了。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理论,是一整套原则的整合,它们可以对所观察到的时间进行解释与预测。这是其最大的价值。

一个心理学实验:一组人被告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无论是择友还是坠入爱河,那些性格与我们不同的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古语说得好:“异性相吸”。而另一组人被告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无论我们是择友还是坠入爱河,那些性格与我们相似的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先让人们解释这个结论,然后问他们是否对此感到惊异。无论他们被告知的是哪种结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得到的那个结论并没有让其感到惊讶。事实上,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为格言警句的解释而变成常识。这也会我们的日常判断造成非常多的麻烦,当你需要在多个看似是常识的道理中选择一个时,常常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可见事后聪明并非真的聪明。“生活是正着过,解释却是倒着来”。

事后聪明看起的十分清晰明了的事情,在事情却没有那么清晰可辨。由于结果看起来似乎具有预见性,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为那些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错误决策而责备决策者,却并不因为那些同样“显而易见”的正确决策去褒奖决策者。对他人对自己都是如此。

又一次,一个年轻的僧侣询问自己是够可以祈祷的时抽烟,但却被一口否决了。一个朋友给了他这样一条建议:试试另一种问法,能在抽烟时祈祷吗?

调查研究是我们获得数据结论的一项重要方法。但想要获得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和结论,他的每一步的设计与策划都非常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要评估调查的时候,我们必须从一下四个可能会造成偏差的潜在影响入手。

  • 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相较于样本的数量而言,样本的质量也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研究的总体。

  • 问题的顺序。问题顺序的设置是为了让前后问题之间不存联系,弱化联系。防止回答者为了保持前后观点的不矛盾,而做出不真实的回答。

  • 答案选项的编制。选择题还是问答题,其结果可能是有很大差异的,问题的形式也影响着问题的答案。

  • 问题的措辞。“禁止”和“不允许”,“死的晚”和“长寿”表达的意思虽然差不多,但人们的接受度天差地别。一个小故事:又一次,一个年轻的僧侣询问自己是够可以祈祷的时抽烟,但却被一口否决了。一个朋友给了他这样一条建议:试试另一种问法,能在抽烟时祈祷吗?

我们经常把自己看的很重,是某件事的主要负责人,实际上我们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这里要提出一个概念:自我参照效应。它可以阐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对子的我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我们在评判别人的时候会本能的与自己进行比较,当我们和别人聊天时,如果无意中听到房间里的其他人提到我们的名字,也会立即引起我们的注意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