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Remote Dictionary Server
(远程字典服务器:KV)是完全开源免费的,用C语言编写的,遵守BSD协议,是一个高性能的(key/value)分布式内存数据库
,基于内存运行
并支持持久化
的NoSQL数据库,是当前最热门的NoSql数据库之一,也被人们称为数据结构服务器
。
Redis 与其他 key - value 缓存(Memcache
)产品有以下三个特点
:
map
),同时还提供list,set,zset,hash
等数据结构的存储因为官方并没有开发和维护 windows 版本的 Redis,而且现在也不再更新了,可以去网上下载。
Windows版本的Redis有安装版(后缀mis)和免安装版(后缀rar)
Redis安装步骤(Windows):
测试安装:
set hello Hello
回车,再输入get hello
回车便返回Hello
。exit
回车、退出客户端DOS下操作Redis:
redis-server redis.windows.conf
redis-cli.exe
shutdown
exit
在官网中也有教程:链接
Linux系统中安装Redis:
$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5.0.9.tar.gz
$ tar zxvf redis-5.0.9.tar.gz
$ cd redis-5.0.9
$ make
补充:可能会报错,因为没有gcc编译器
1.如果是下面的错误:
[root@localhost redis-2.8.17]# make
cd src && make all
make[1]: Entering directory `/root/redis-2.8.17/src‘
CC adlist.o
/bin/sh: cc: command not found
make[1]: *** [adlist.o] Error 127
make[1]: Leaving directory `/root/redis-2.8.17/src‘
make: *** [all] Error 2
则说明未安装gcc,使用命令安装gcc:yum install gcc
然后清除一下之前的编译文件:make distclean
再编译:make
查看是否安装gcc编译器的方法:gcc -v
2.如果是下面的错误:
[root@localhost redis-2.8.17]# make
cd src && make all
make[1]: Entering directory `/root/redis-2.8.17/src‘
CC adlist.o
In file included from adlist.c:34:
zmalloc.h:50:31: error: jemalloc/jemalloc.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zmalloc.h:55:2: error: #error "Newer version of jemalloc required"
make[1]: *** [adlist.o] Error 1
make[1]: Leaving directory `/root/redis-2.8.17/src‘
make: *** [all] Error 2
然后清除一下之前的编译文件:make distclean
再编译:将make改为make MALLOC=libc
$ make install
执行结束后,redis会将执行文复制到/usr/local/bin/下,
但是没有配置,我们需要手动配置
在配置时尽量不要修改opt/redis-5.0.9/redis.conf文件,
我们将其拷贝出来进行修改 ,在根目录下新建一个myredis文件夹,
然后在opt/redis-5.0.9目录下执行命令:cp redis.conf /myredis
转换到myredis目录下修改编辑刚刚拷贝的文件:vim redis.conf
按字母 i 进入编辑模式,此时左下角会有INSERT字样
编辑好之后按ESC,然后输入冒号,然后输入wq,即可保存退出
因为redis会将执行文复制到/usr/local/bin/下,
所以我们在这个文件目录下启动:redis-server
注意:如果启动时指定配置文件时使用:redis-server /myredis/redis.conf
然后启动Redis客户端:redis-cli
在客户端输入:ping
出现:PONG,就OK了
经历了又臭又长的过程之后终于搞完了
在Redis客户端先关闭服务器:shutdown
然后关闭客户端:exit
查看进程:ps -ef|grep redis
查看后台进程启动和杀死进程:
查看进程:
ps命令,process status的简称,用于报告当前系统的进程状态。此命令长配合grep过滤输出结果,常用的结构:ps -ef|grep xxxx
查看进程:ps -ef|grep redis
我们可以通过 进程的名字和进程的ID(PID)来结束进程。
杀死进程:kill -9 进程ID
1,测试redis数据库的性能:
redis-server /myredis/redis.conf
)redis -benchmark
测试redis在机器运行的效能====== PING_INLINE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67 seconds
5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8.98%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59916.12 requests per second
====== PING_BULK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69 seconds
5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55%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59066.75 requests per second
====== SET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62 seconds
5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55% <= 1 milliseconds
100.00% <= 2 milliseconds
61881.19 requests per second
====== GET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65 seconds
5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19% <= 1 milliseconds
99.97% <= 2 milliseconds
100.00% <= 2 milliseconds
60716.46 requests per second
Redis 自带了一个叫 redis-benchmark 的工具来模拟 N 个客户端同时
发出 M 个请求
可以使用:redis-benchmark -h 命令查看详情信息
注意,下面调几个常用的命令解释一下:
1.使用:redis-benchmark 命令,默认测试所有命令,request=100000,
client = 50,所有指令都运行一遍,在实际的实验环境中不需要这么多,
大多数指令的响应时间都差不多,LRAGNGE系列会大一些
2.可以使用-t参数来指定要测试的命令,例如:redis-benchmark -t set
3.-p 指定测试端口,不指定默认为6379,例如: redis-benchmark -p 6379
4.-l 一直循环
5.-c 指定客户端数量
6.-n 指定request数量
2,Redis默认16个数据库,类似数组
下表从零开始,初始默认使用零号库,可在配置文件进行配置,下面是配置文件中的内容:
# Set the number of databases. The default database is DB 0, you can select
# a different one on a per-connection basis using SELECT <dbid> where
# dbid is a number between 0 and 'databases'-1
databases 16
select命令切换数据库:
第一步:开启Redis服务器,注意指定配置文件
第二步:开启Redis客户端
第三步:在客户端执行命令:select 数据库ID
3,其他常用命令
在Redis客户端使用下面的命令进行可以进行一些查询:
1.dbsize:查看当前数据库的key的数量
2.keys *:显示当前库中的所有的key(一般不用),使用:keys ? 或者keys ??
3.flushdb:清空当前库
4.flushall;通杀全部库
注意:Redis索引都是从零开始
Redis 的配置文件:
可以通过 CONFIG 命令查看或设置配置项
CONFIG GET/SET CONFIG_SETTING_NAME
CONFIG GET requirepass
1) "requirepass"
2) ""
返回一个空的字符串,表示没有密码
CONFIG SET requirepass "1245678"
如果想把密码重新设置为空,使用下面的命令即可:
CONFIG SET requirepass ""
AUTH 12345678
还是不要设置了,使用起来有点麻烦
序号 | 配置项 | 说明 |
---|---|---|
1 | daemonize no | Redis 默认不是以守护进程的方式运行,可以通过该配置项修改,使用 yes 启用守护进程(Windows 不支持守护线程的配置为 no ) |
2 | pidfile /var/run/redis.pid | 当 Redis 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时,Redis 默认会把 pid 写入 /var/run/redis.pid 文件,可以通过 pidfile 指定 |
3 | port 6379 | 指定 Redis 监听端口,默认端口为 6379 |
4 | bind 127.0.0.1 | 绑定的主机地址 |
5 | timeout 300 | 当客户端闲置多长秒后关闭连接,如果指定为 0 ,表示关闭该功能 |
6 | loglevel notice | 指定日志记录级别,Redis 总共支持四个级别: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默认为 notice |
7 | logfile stdout | 日志记录方式,默认为标准输出,如果配置 Redis 为守护进程方式运行,而这里又配置为日志记录方式为标准输出,则日志将会发送给 /dev/null |
8 | databases 16 | 设置数据库的数量,默认数据库为0,可以使用SELECT 命令在连接上指定数据库id |
9 | save |
Redis 默认配置文件中提供了三个条件:save 900 1 , save 300 10 , save 60 10000 分别表示 900 秒(15 分钟)内有 1 个更改,300 秒(5 分钟)内有 10 个更改以及 60 秒内有 10000 个更改。指定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就将数据同步到数据文件,可以多个条件配合 |
10 | rdbcompression yes | 指定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时是否压缩数据,默认为 yes,Redis 采用 LZF 压缩,如果为了节省 CPU 时间,可以关闭该选项,但会导致数据库文件变的巨大 |
11 | dbfilename dump.rdb | 指定本地数据库文件名,默认值为 dump.rdb |
12 | dir ./ | 指定本地数据库存放目录 ,默认为启动redis服务器的目录 |
13 | slaveof |
设置当本机为 slave 服务时,设置 master 服务的 IP 地址及端口,在 Redis 启动时,它会自动从 master 进行数据同步 |
14 | masterauth |
当 master 服务设置了密码保护时,slav 服务连接 master 的密码 |
15 | requirepass | 设置 Redis 连接密码,如果配置了连接密码,客户端在连接 Redis 时需要通过 AUTH 命令提供密码,默认关闭 |
16 | maxclients 128 | 设置同一时间最大客户端连接数,默认无限制 ,Redis 可以同时打开的客户端连接数为 Redis 进程可以打开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如果设置 maxclients 0,表示不作限制 。当客户端连接数到达限制时,Redis 会关闭新的连接并向客户端返回 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 错误信息 |
17 | maxmemory |
指定 Redis 最大内存限制,Redis 在启动时会把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达到最大内存后,Redis 会先尝试清除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 Key,当此方法处理 后,仍然到达最大内存设置,将无法再进行写入操作,但仍然可以进行读取操作。Redis 新的 vm 机制,会把 Key 存放内存,Value 会存放在 swap 区 |
18 | appendonly no | 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进行日志记录,Redis 在默认情况下是异步的把数据写入磁盘,如果不开启,可能会在断电时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丢失。因为 redis 本身同步数据文件是按上面 save 条件来同步的,所以有的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于内存中。默认为 no |
19 |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 指定更新日志文件名,默认为 appendonly.aof |
20 | appendfsync everysec | 指定更新日志条件,共有 3 个可选值:no :表示等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缓存同步到磁盘(快),always :表示每次更新操作后手动调用 fsync() 将数据写到磁盘(慢,安全),everysec :表示每秒同步一次(折中,默认值) |
21 | vm-enabled no | 指定是否启用虚拟内存机制,默认值为 no,简单的介绍一下,VM 机制将数据分页存放,由 Redis 将浏览量较少的页即冷数据 swap 到磁盘上,浏览多的页面由磁盘自动换出到内存中(在后面的文章我会仔细分析 Redis 的 VM 机制) |
22 | vm-swap-file /tmp/redis.swap | 虚拟内存文件路径,默认值为 /tmp/redis.swap,不可多个 Redis 实例共享 |
23 | vm-max-memory 0 | 将所有大于 vm-max-memory 的数据存入虚拟内存,无论 vm-max-memory 设置多小,所有索引数据都是内存存储的(Redis 的索引数据 就是 keys),也就是说,当 vm-max-memory 设置为 0 的时候,其实是所有 value 都存在于磁盘。默认值为 0 |
24 | vm-page-size 32 | Redis swap 文件分成了很多的 page,一个对象可以保存在多个 page 上面,但一个 page 上不能被多个对象共享,vm-page-size 是要根据存储的 数据大小来设定的,作者建议如果存储很多小对象,page 大小最好设置为 32 或者 64bytes;如果存储很大大对象,则可以使用更大的 page,如果不确定,就使用默认值 |
25 | vm-pages 134217728 | 设置 swap 文件中的 page 数量,由于页表(一种表示页面空闲或使用的 bitmap)是在放在内存中的,,在磁盘上每 8 个 pages 将消耗 1byte 的内存。 |
26 | vm-max-threads 4 | 设置连接swap文件的线程数,最好不要超过机器的核数,如果设置为0,那么所有对swap文件的操作都是串行的,可能会造成比较长时间的延迟。默认值为4 |
27 | glueoutputbuf yes | 设置在向客户端应答时,是否把较小的包合并为一个包发送,默认为开启 |
28 | hash-max-zipmap-entries 64 hash-max-zipmap-value 512 |
指定在超过一定的数量或者最大的元素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采用一种特殊的哈希算法 |
29 | activerehashing yes | 指定是否激活重置哈希,默认为开启(后面在介绍 Redis 的哈希算法时具体介绍) |
30 | include /path/to/local.conf | 指定包含其它的配置文件,可以在同一主机上多个Redis实例之间使用同一份配置文件,而同时各个实例又拥有自己的特定配置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