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睡前习惯刷朋友圈,看到一篇文,题为《正在消失的80后》,由金庸先生病逝,聊到80后们现如今的生活状态,再由IG夺冠和蓝洁瑛去世的对比,聊到80后和90后,甚至00后们,个人兴趣和生活方式上越来越大的差异。

和上一代一样,我们正在消失——消失于各有重担的生活、消失于逐渐封闭的自我、消失于更年轻一代的巨大声量中。 现在的80后,绝大多数,已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各自忙于生计,为着孩子的教育,为着父母的养老,为着自己博命换来资产的保值增值,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沉默了。只有在孩子被欺负、资产被缩水、未来不可期时,80后才惊恐地跳出来声讨、刷屏,泄露一丝心中的焦虑——但也没人察觉,身上的担子,正是被岁月在悄无声息间给加上的,一如我们的兄长,我们的父母。

作为80后,看完这篇文,心底片片泛黄的回忆,开始升腾。

依稀记得读大学那会,自己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笔记本电脑,学校里的网吧,由刚读大学时1块5一小时,临到我毕业时,价格不但没涨,反而降到了5毛钱一小时。原因主要在于:笔记本降价了;再加上智能手机的兴起,如果不是为了联机打游戏,更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基本没有再去网吧的必要了。

那个坐在网吧一下午,只为下载一张专辑,或者单纯写篇博客的学生,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那一年,正式毕业。

毕业后,他很快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再也没去过网吧。

很多年过去了,网吧早已改名为网咖,盈利模式开始丰富,主要消费者,也从80后们,变成更年轻的90甚至00后。

80后正在消失,消失于混合着烟味和汗水味道的网吧,消失于荒草遍布的博客,和广告越来越多的微博。至于豆瓣和校内网,只有在夜深人静,偶尔想起某个断了联系的朋友时,才会偷偷登陆一下,看一眼他们曾经活跃过的痕迹。

更多的我们,有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小群,里面都是相交很久的老朋友,平时寂静无声,也不常见面,但谁有事了,招呼一声即可。

本文原创首发自同名公众号

记得有一次,课间时跟00后的学生们聊天,我聊起了自己大学时听歌用坏了3个mp3的故事,聊起了崔健超载和魔岩三杰。因为有新鲜感,学生们听得入神,但我清楚,他们眼底的光,跟80后的我们,不一样了:这帮孩子,不会在课后专门去找那些老歌听的,我提过的一个个名字,他们很快就会忘掉。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跟我小时候觉得自己爸妈听歌老土类似,学生们会背地里笑话我跟不上潮流。

可80后的我们,哪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关心流行歌曲榜单啊。

越来越喜欢安静,喜欢独处;越来越懒得就任何不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跟任何人争论,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又能怎样?有时间,不如一个人躺平,或者陪陪家里人;又或者,安安静静看会书就好。

甚至不少人,连朋友圈都已经很少更新,更多时候,只是偶尔转发一两篇文章,三天后就又只剩下那条细细的灰线。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终于,80后的我们,就这样,慢慢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