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益的家庭教育启蒙书

孩子就像一块玉,父母就像雕刻着,很多人都想把它雕成精美的作品,却不想很多人忽略家庭教育,手里就像拿一把锄头,只会让玉变小甚至形状始终像石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也是我的家庭教育启蒙书。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个很平常的小故事,却蕴含着大道理,而且都是非常简单易懂,值得反复阅读。2013年我初为人母,除了给孩子满满的爱,对于家庭教育却是满脑浆糊。14年儿子10几个月开始学说话,我在不断从网上学习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很庆幸自己买下了这本书,经过两次从头到尾的阅读,我才真正懂得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沟通,指导,并在很多细节上初见成效。

记录一些学习而为,有感而发。


打针有点疼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儿子天天开始打平安针(接种疫苗),前几针不太懂哄哄就过,周岁过后去到卫生院看到满屋子的人,还不停的有哭声传来,天天表现出害怕的神情,转身抱着我,我想应该已经对打针有印象,记得书上说过的告诉孩子打针有点痛的方法,我告诉天天:“宝贝,是不是看到打针很害怕。”天天似乎有点听懂地看着我。我告诉他:“打针是让宝贝身体健康,快快长大。会有点痛,但是忍一忍就好了,如果感觉真的忍不了,就哭出来。”那次打针天天还是哭了,后来也有几次打针,我坚持在打针前告诉他打针有点疼,但是忍忍就好了。还不到两周岁的他,已经不再害怕打针,甚至会告诉我妈妈忍一下就好是吗?同样的方法在4岁的女儿身上也奏效。反之再看看有些已经6,7岁的孩子,爸妈一直告诉他不痛,打针怎么会痛呢,别怕。但是依旧害怕,依旧哭得稀里哗啦,甚至有时大人都按不住。

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给小板凳揉揉痛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

天天奶奶总会在他不小心摔倒的时候,为了哄他不哭,而告诉他我们来打小板凳,或者说打椅子,打地板,然后安慰孩子,说这些东西真不乖,绊倒你了,奶奶帮你打它,天天通常会因为这样而停止哭泣,或者跟着打“肇事者”。我一开始也会这样告诉儿子,但是心里总有不适,自从看了这本书后,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原来这样是很不对的。“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他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所以,知道方法后我表现出若无其事,也不帮忙打骂“肇事者”。孩子还是会哭闹,我会告诉他“不小心摔倒是吗?妈妈看看哪里疼,吹吹。”再来个拥抱,亲一亲。如此应对两三次后,在孩子不小心摔倒时,他也已经习惯,我给亲亲额头,吹吹痛处,一会他就不哭了。而他也不会迁怒于绊倒自己的椅子或者地板甚至是小朋友。偶尔还会给板凳揉揉痛。

可见,亲子之间正确的沟通和传承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显得非常重要。

好阅读与坏阅读

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喜欢这项活动。

因为我是开小店的,平时也没太多事,侄女就喜欢拿着课外书让我读给她听,我怕她不太能理解书中意思,我那个是有声有色地把整个故事用家乡大白话给说出来,侄女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惊恐地发现,原来我一直错了,“好的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的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这点针对孩子还不识字,必须由大人给孩子讲故事阶段的阅读而言。于是我赶紧改变自己的一惯做法,从很少字的小绘本到后面的比较多字的绘本,我都是按书里的一字一句地读,也没有刻意在阅读上要求孩子必须怎么样,记得是在儿子4周岁左右买了“不一样的卡梅拉”一套12本,后来又买了第二套12本,还有其他的绘本书加起来几十本,接连这样每天晚上一本,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儿子6周岁过了,有的反复读好几遍,经常还会要求我读多几本。就是这种没有任何目的,并且持久性的好阅读,让孩子真的喜欢上了阅读。这点也是我意想不到的。也让自己由心地更喜欢这本书。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做“听话”的父母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这几篇也是我很喜欢,并且受益匪浅的。这本书从不同年龄段的亲子教育入手,告诉我们从孩子幼小时开始,每一个生活习惯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也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宝妈。

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时间不等于效率,你是谁比让孩子成为谁更重要!

如果你也在家庭教育中比较困惑,不妨看看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受益的家庭教育启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