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人生有三大错觉:
1.手机响了;
2.他喜欢我;
3.我能反杀。
之所以是错觉,是因为这些并不为真,而是我们自己对现实情况的一种误解,并且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下一步,以至于得到失败的结果。
但有人却说,我们需要这些错觉。
西田文郎的《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就试图告诉读者:识破并利用好大脑带给我们的错觉,我们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改变。
本书的作者西田文郎是日本印象训练研究的指导先锋,他一直在进行科学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在企业经营、运动领域方面,他帮助许多人开发了大脑潜能、获得成功。
错觉是什么?
西田文郎认为大脑会欺骗我们,使我们产生错觉。
作者对错觉的定义远比日常定义要宽泛,将很多其他感觉、分析、判断都一并纳入了其中。
在《错觉的法则》中作者西田文郎将错觉分为了肯定性错觉和否定性错觉。
肯定性错觉如:只要继续下去,肯定能做出一番成绩。/今天运气太好了,一定是我人品太好。
否定性错觉如:这件事我没有做好,都是我的错。/经济低迷,所以营业额下降,工作不顺利。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错觉有的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只是我们主观臆断一些果和因,强行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些联系可能有失偏颇。然而这些错觉却能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它们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下一步的行动,影响我们的人生。
产生肯定性错觉的人会经常产生积极的想法,并且会敢于尝试,信心十足。而产生否定性错觉的人则会习惯将错误推给别人或是环境,会选择放弃而不是继续努力。
一些人对于变老、成为老年人是持消极态度的,觉得自己老了就色衰了、没用了、赶不上年轻人了,会被社会所淘汰,养老可能都成问题了。
然而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在他的《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中却大力赞美老年生活。他认为老年人虽然失去了体力和激情,但却收获了睿智和稳健,老年也使人们失去了一切不良嗜好,能够修身养性、从容愉快。
我们可以看到,就像是半杯水是“还有半杯”还是“只有半杯”,其实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但这个一念既有可能会带领我们继续前进,也可能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丧。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指的是:我们对一件事物赋予了什么样的期望,它就会慢慢地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无论这个期望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如果是正面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那么就一定会如此;反之,如果相信会受阻,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正面的期望、肯定性的错觉呢?
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这些图:
这些视错觉图已经告诉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同样,耳听也不一定为真,对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看法就会不一样。除了每个人迥异的世界观、人生观之外,我们自身受到外界的影响,也非常容易产生错觉。
1.认知失调
我们的大脑存在认知失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每个人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当两者产生冲突,即行为与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不舒适、不愉快。而为了解决或者减少这种失调,我们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认知或是行为,从而解决不愉快的感觉。
比如,一些人会为失败找理由。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而是环境使然或是运气不佳,这就是一种认知失调的表现。
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参考另外一本书: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的《错不在我》,本书通过大量案例讲述了认知失调的表现、成因及调整方法等。
2.信息影响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判消费主义。因为商家的种种营销都迎合了客户的心理,诱使客户不断调入消费陷阱。
如:今天充值可以打折,会更便宜呢。
如:这款是限量版,精致女孩必须拥有。
如:某十一全网都有优惠,不买感觉四舍五入亏了一个亿。
这些都是营销策略给予我们的错误感觉,不止如此,人际关系、企业经营中都会利用信息使我们产生错觉。当下是信息量不断叠加的时代,信息质量层次不齐、真假难辨,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进行判断。
如何正确利用错觉?
人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错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错觉,改变自己。
1. 语言
吉普林说:言语是人类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药方。
语言所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非常巨大的。
日本的一档深夜节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节目组找来在居酒屋工作的28岁女子泷川久美子,安排她的朋友以及居酒屋客人、员工共30人每天轮流对她说“你瘦了”、“脸变小”等话语,一开始她还会反驳,但客人走后她又会开始在意起来,并决定戒酒、健身,两星期后她瘦了一公斤。
在心理学方面,有一个“正面增强”理论,即当做了一种行为之后立即获得奖赏,便能强化或增加这一行为的发生。
所以西田文郎认为:输入正能量的语言,能够制造出肯定性错觉。在《错觉的法则》中他还建议读者可以写出自己的五个优点,以此不断正面增强自己的自信,而在自我反省的时候,也需要适当,不要被否定性错觉绑架。
很多人喜欢对内找原因,把过错都揽到自己的身上,长此以往,只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我们应该明白,很多事情并非我们能掌控的,是由外在条件造成的。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更不应妄自菲薄。
2. 想象
一些时候,当人们谈及幻想彩票中奖一夜暴富的时候,旁人都会说不切实际,要脚踏实地。但实际上,我们是需要想象的。
通过正面的想象,我们不仅能带动起亢奋的情绪,也能够在脑内进行预演,产生一种“想过就做到了”的感觉,并且会继续为之努力,不断挑战。
在《通往财务自由之路》里,作者博多·舍费尔给出了一点建议就是:写下自己的梦想,做成梦想相册,并时常翻阅。实际上这正是运用想象的一种。通过正面积极地想象梦想实现之时,给自己打打鸡血,使自己产生动力,去积极实践应对。
3. 肢体语言
对于很多人来说,产生肯定或是否定错觉并不难,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是在这两种状态内来回切换的。有时可能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要努力生活呀。有时候却又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未来不会更好。
但难的是从否定性错觉切换到肯定性错觉的时候。
西田文郎告诉我们:“在感性脑感觉到不愉快的时候,预先设定一个用来切换情绪的动作很有用”,他选择的是打响指。
我们也需要预设自己的切换动作,听歌、泡澡、跑步、美食,都是可以的。我们需要提高的是将自己从“不愉快”拉回到“愉快”状态的能力,从而保证在“肯定”之中继续前进。
西田文郎的这本《错觉的法则》在我看来,内有很多作者的经验之谈,涉及到科学论证的部分其实并不多。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作者的全书观点,或许我这种想法正是一种否定性错觉。我看完这本书,第一时间是否定这本书,但其实,书中必然有它值得肯定的部分。作为读者,我们应该要挑剔,同时也应该学习书中有用的部分,去更积极地发现好的一面。
我们对待工作、生活、人生,或许也不该让否定性错觉带着我们越来越丧,而是要再多一些肯定性错觉,直到它们不再是错觉。
摘抄:
1.大脑认为正确的事情,其实99%以上都是错觉。
2.思考什么样的事(输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输出),说这两件事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也不为过。把输入和输出都切换到正向的状态,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3.成功者会以想象的制约为中心开展行动,而普通人只会以经验的制约为中心开展行动。
书籍
《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
作者:西田文郎
译者:肖潇
出版社: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