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漫谈

我的生活很简单:教书和读书。

教书暂且不谈,谈谈我的读书。我读书一个字:杂。养生的、理财的、心理的、历史的、文学的、专业的,甚至是菜谱、汤谱都有涉猎,总体来说,我读的书没有体系,不够专一;我读书没有目的,随缘而读。我的读书之法没有系统,完全随性。

目的性读书

我的读书没有功利目的,但读书不管想还是不想其实是有目的的:为打发时间、为寻找资料、为提升自己。。。。从拿过书的瞬间,你的读书就有了目的。在寻找资料时,我会浏览、跳读,速度很快,只找关键词,目的很强,很少旁逸斜出;除此之外我看书都是细读,速度很慢很慢,眼睛看着,嘴里嘟囔着,好像生怕漏点重要信息一样,不仅如此,我还会经常回读,虽然很多人不赞成回读。读的书不同,虽同用细读之法,由于书的类别不同、自己的目的不同,方法和关注点还是不同的。读专业书,关注点在专业知识;读娱乐书,关注点在故事;读中考必考书目,我的关注点自然就在细节,这是一种职业习惯,因为现在中考关注点也在细节。关注点不同,记忆当然不同。很多人说我记性好,其实是关注点的原因。当然这种为了娱乐、刺激、信息而读只是浅阅读,先有了这种浅阅读才能有为满足知识、思想和审美的需求的深度阅读。


二、摘录式读书

明代文学家张溥读书有七录法、顾炎武读书有万里行路法、鲁迅读书有背书法和抄录法,我其实用的只是原始而又单纯的摘录法。大凡读书,我都会拿个本子,随时摘录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段落。有时也专门摘录细节,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由于人物的称呼一会是小名、一会是大名、有时又是姓,弄得我一头雾水,我就会把每个人的全名写下来。把不同地方出现的人写到一起,文中几次面临死亡的前因后果写下来。这样方便我阅读本书及应付中考答题。

前段时间为了与时俱进,我每每将想摘录的句段通过语音变为电子版,当时觉得以后要用时也方便,但是两本书下来后,我还是加上了原始的手自笔录。原因是用电子版做摘录,我的记忆极淡,并且很少复看;摘抄在本子上的因为总在手边,我时常翻看,记忆较深。

除了摘录我还会做思维导图,当然大多是章节思维导图,或者自己易搞错的地方做思维导图。

三、好奇心读书

因为读书慢,读书少,因而知识有时就会捉襟见肘,在这样情况下,我时常会寻求度娘的帮助,比如,我在读一篇文章时,看到“耆宿之作”和“枵腹日充”对“耆宿”“枵腹”两个词较为陌生,虽然靠前后语境是可以猜出大概意思的,但我还是习惯查出确切意思,了解这个词的来源;在读《水浒传》看到病大虫薛永,我疑惑病的意思,就会翻看书中几个含病作为称号的: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永相关段落。发现他们用共同特点:面皮淡黄。这样的习惯使我为了读一本书而阅读更多的书,也使的积累速度大幅提升。

四、听书式读书

在上班途中或做家务时,我一般会用喜玛拉雅听书,听故事性较强的,完全可以对抗外面的吵杂的,如《水浒传》《明朝那些事》《平凡世界》等。听了一年我发现一个诀窍:听书要找那种演读原版的,绘声绘色的演读让你在听的时候,脑中自然浮现人物的形象,感觉比读更让人印象深刻,人物形象、心理、性格一一如放电影般在脑海浮现。

读书的广博让自己颇为骄傲,但听写色变也让我着实自卑又难堪,没有目的的读书让我的读书多了一些随性、少了一些功利,没有系统读书方法的读书让我的读书少了该有的产出,不想当两脚书橱的我对能写充满了渴望,写应该是读的正确方式,写可以提高读的深度与质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方法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