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动态可扩展而且通常是虚拟化的资源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来。
云计算将一切资源作为服务,按照所用即所付的方式进行消费。
主机面向的市场主要是企业用户,这些用户一般都会有多种业务系统需要使用主机资源,于是IBM 公司发明了虚拟化技术,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分成许多不同的分区,每个分区上运行一个操作系统或者一套业务系统。这样每个企业只需要部署一套主机系统就可以满足所有业务系统的需要。由于该系统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因此其稳定性也是业界最高的,具有“永不停机”的美誉。
大型主机的一个特点就是资源集中,计算、存储集中,这是集中计算模式的典型代表。
这种模式使用户无须为使用服务去拥有资源的所有权,而是去租资源。效用计算是云计算的前身。效用计算中的关键技术就是资源使用计量,它保证了按使用付费的准确性。
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则泛指所有的能够区分某种服务提供者(服务器)和服务请求者(客户机)的分布式系统。
客户通过某种设备与远处的云端联系在一起,使用运行在云端的应用软件所提供的服务。不过,在这种形似的背后,云计算提供的这个“远程服务器”具有无限的计算能力、无限的存储容量,且从来不会崩溃,几乎没有什么软件不能运行在其上。
服务器集群计算是用紧密耦合的一组计算机来达到单个目的,而云计算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不同支持来达到不同的目的。
服务计算也称为面向服务的计算,其更为准确的名称是软件即服务(SaaS)。
服务计算一般仅限于软件即服务,而云计算将服务的概念推广到了硬件和运行环境,囊括了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的概念。
个人计算机具备自己独立的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虽然性能有限。
个人计算机可以完成绝大部分的个人计算需求,这种模式也叫桌面计算。
一个应用运行在多台计算机之上,共同完成一个计算任务。
分布式计算依赖于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由通过网络连接的多台计算机组成。每台计算机都拥有独立的处理器及内存。这些计算机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或者计算任务。
网格计算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它是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
这种计算模式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堆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为了进行一项计算,网格计算首先把要计算的数据分割成若干“小片”,然后将这些小片分发给分布的每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执行它所分配到的任务片段,待任务计算结束后将计算结果返回给计算任务的总控节点。
网格计算主要针对科学计算和仿真,而云计算则是通用的。
软件即服务。
其实它所表达的也是一种计算模式,就是把软件作为服务。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来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订购所需的软件应用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
纵观计算模式的演变历史,可以总结为:集中─分散─集中
云计算提供的基本服务有三种:一是硬件资源服务;二是运行环境服务;三是应用软件服务。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可以连接网络的设备来使用服务,而无须考虑应用程序的安装问题,也无须关心这些服务的实现细节。
可用性和可靠性。
“多租赁”,由一个基础平台向多个用户提供服务的“租赁”。因为只有庞大的用户群,才会产生海量数据访问压力,这是云计算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推动云计算出现和发展的动力就是节省、灵活、方便、弹性、无限、按用量计费。
云计算既是指在互联网上以服务形式提供的应用,也是指在数据中心里提供这些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而这些数据中心里的硬件和软件则被称为“云”。
很多人认为SaaS必须运行在PaaS上,PaaS必须运行在IaaS上,但实际上三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层次关系,它们都是一种服务,可以有层次叠加关系,也可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