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六点多运动完,看了眼keep的数据,我保持运动近40天了。
从最开始的每天挣扎是否要做,到现在主动早上六点半起床运动,它已经成为一个不需要我花心力“坚持”的事儿。
借此机会复盘,我总结了三句话,送给想养成习惯的你。
1.行动大于“思考”
去年我超过五次试图养成运动的习惯,都以失败告终,但今年一次就成功了。
对比了一下前后的区别。
去年在运动之前,我总会思前想后,说服自己这样的好处,或者列出详细计划表。
而今年,我的做法很简单粗暴,我告诉自己,我要运动,然后开始行动,仅此而已。
最开始的兴奋期,运动很顺利,不到一周,我就开始懈怠,偶尔想偷懒,并中断了两天。
这时候,如果我去反思自己的不足,或者告诉自己这样是不对的,那这次的习惯养成大概率会失败。
但没有,我只是想,我需要运动,我要动起来。
不论早晚,我优先保证完成,坚持下来再说,没有去想“我要坚持xx天”之类的目标。
半个月过后,我开始不那么抗拒运动了。
《孙子·计篇》里有一句话,“谋定而后动”。
以前我做事总觉得,我得先有一个计划,“谋算谋算”,再行动。
我们称之为“思考”。
但我忽略了一个前提,没有行动力做支撑,“谋”就只是空想。
而且想的越多,越难以行动。
风云人物们说的话,是以自己的素质为蓝本,而不是普通人。
更多人,缺的不是思想,而是行动。
2.习惯大于“坚持”
很多人在谈论习惯时,都喜欢用“坚持”这个词,以前的我也是。
我总会想,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我就能习惯了。
这种想法,就好像追一个不喜欢你的人,你觉得坚持追就能打动TA——这是极小概率事件。
习惯之所以称为“习惯”,就是要我们把这件事融于生活,让自身习惯它的存在。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把目光放在它给生活带来的价值,而不是习惯本身。
在运动十五天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每天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并且驼背的习惯有了一些改善。
具体表现为,以往工作完人就蔫蔫的,现在下了班有余力研究好吃的,做其他的事儿;走路挺直腰背感觉不那么别扭了。
这让我每天多出至少两小时——精神状态的提升,带来了做事的效率提升。
大惊喜。
从这以后,我每天的关注点不在于我要做20~30分钟运动,而是关注运动后自己有什么变化。
这导致我做运动的兴趣大增。
从不到晚上十点不开始运动,变成了主动规划运动时间。
比如,中午下班先做运动再吃饭,还产生了复工后要在早上出门前完成运动的想法。
这不是我给自己的计划,而是它自然在脑海里形成了。
我成功把一件需要“坚持”的事儿,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前不久看的《掌控》一书中,有一句话我极认同,“需要克制坚持=必然半途而废”。
习惯和坚持是有本质区别的。
前者,是把我们要养成的能力融于生活,后者则是把它当做“任务”独立于生活之外。
融入不了生活的能力,就好像谈一场客客气气的恋爱——总会无疾而终。
如果你想养成早起的习惯,请不要关注早起这两个字,而要去看早起带给你生活的变化。
你会发现早起并不痛苦,而是美妙的事儿。
3.找一个同行者
即使我明白了上面两句话,也还是会有想偷懒的时候。
毕竟人的情绪不可能完全受控。
这时候,你需要一个同行者。
我的同行者是我喵。
从这次运动习惯养成一开始,我喵就和我一起运动。
最初,我们俩各做各的,互不影响。
后来发生的事很有意思。
有一次我不太想运动了,她劝我我也耍赖不动,于是她默默拿出健身垫运动起来。
我在一旁表面不在意,实则心中如猫挠心。
每隔几分钟就偷瞄一下,最后受不了了,默默去拿我的垫子了。
后来我喵也和我一样,她不想动,我动了,没多久她就默默在旁边运动起来。
人总会有情绪上头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想做了,可能只是缺了一点点推力,我们俗称“鸡血”。
最有效的鸡血不是大咖们的故事,而是和你一样的人认真的样子。
当然,同行者必须是有共同目标以及脾性相合的人,这需要你好好甄选。
一个好的同行者,有时相当于你的导师。
习惯养成难吗?难,它可能需要先付出很久才能看到成果;简单吗?简单,摒弃多余的“思考”,让自己行动起来,就成了大半。
思考并没有错,但总想考虑周全再动手,换个角度说,其实就是不敢面对困难。
但这种想象的困难,往往比实际的困难要大得多。
真正淌过河的人会说,动起来就好,而不敢下河的人会说,“万一淹死了怎么办”。
普通人经历的巨大多数事儿,都没那么难。
动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