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端开发之Java备战秋招10

努力了那么多年,回头一望,几乎全是漫长的挫折和煎熬。对于大多数人的一生来说,顺风顺水只是偶尔,挫折、不堪、焦虑和迷茫才是主旋律。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继续加油吧!

目录

1.索引的基本原理及底层实现?

2.索引的设计原则?索引失效情况?

3.事务的基本特性和隔离级别?

4.具体解释一下MVCC?

5.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

5.MyISAM和InnoDB的区别?

6.Explain语句结果中各个字段分别表示什么?

7.索引覆盖是什么?

8.InnoDB是如何实现事务的?

9.B树和B+树的区别?为什么MySQL要使用B+树?

10.MySQL锁有哪些?如何理解?

11.什么是RDB和AOF?

12.Redis过期键的删除策略?

13.简述redis的事务实现?

14.redis主从复制的核心原理?

15.Redis有哪些数据结构?应用场景?

16.Redis分布式锁底层是如何实现的?

17.redis集群策略?

18.缓存穿透、缓存雪崩、缓存击穿?

19.Redis和MySQL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

20.Redis的持久化机制?

21.redis单线程为什么那么快?

22.简述redis的事务实现?

23.CAP理论?BASE理论?

24.什么是RPC?

25.数据一致性模型有哪些?

26.分布式ID是什么?有哪些解决方案?

27.分布式锁的使用场景?有哪些实现方案?

28.什么是ZAB协议?

29.为什么Zookeeper可以用来做注册中心?

30.Zookeeper中的领导者选举流程是怎样的?

31.Zookeeper集群中节点之间数据是如何同步的?

32.Dubbo支持哪些负载均衡策略?

33.Dubbo是如何完成服务导出的?

34.Dubbo是如何完成服务引入的?

35.Dubbo的架构设计是怎样的?

36.负载均衡算法有哪些?

37.分布式架构下,Session共享有什么方案?

38.如何实现接口幂等性?

39.简述Zookeeper的命名服务、配置管理、集群管理?

40.讲一下Zookeeper的watch机制?

41.Zookeeper和eruka的区别?

42.存储拆分后如何解决唯一主键?

43.什么是雪花算法?雪花算法原理?

44.SpringCloud中有哪些常用组件,作用是什么?

45.如何避免缓存穿透、缓存雪崩、缓存击穿?

46.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缓存方案有哪些?

47.缓存过期都有哪些策略?

48.常见的缓存淘汰算法?

49.布隆过滤器原理?优缺点?

50.分布式缓存寻址算法?

51.SpringCloud和Dubbo有哪些区别?

52.什么是服务雪崩?什么是服务限流?

53.什么是服务熔断?什么是服务降级?

54.SOA、分布式、微服务之间有什么区别?

55.怎么拆分微服务?

56.如何进行消息队列的选型?

57.RocketMQ的事务消息是如何实现的?

58.RocketMQ的底层实现原理?

59.消息队列如何保证消息的可靠传输?

60.消息队列有哪些作用?

61.死信队列是什么?延时队列是什么?

62.MQ是如何保证高效地读写的?

63.epoll和poll的区别?

64.跨域请求是什么?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65.零拷贝是什么?

66.PostgreSQL和MySQL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现在很多项目的数据库使用PostgreSQL?

67.什么是分布式?什么是微服务?


1.索引的基本原理及底层实现?

在MySQL数据库中,索引是一种用于提高查询效率的数据结构,其基本原理和其他关系型数据库类似。索引通过在特定列或列组上存储有序数据来加速数据访问。

在InnoDB存储引擎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索引类型:

  1. B-tree索引:B-tree索引是InnoDB存储引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索引类型。它采用了B树数据结构实现,适用于等值查询、范围查询和排序等操作。

  2. 全文索引:全文索引可以对文本类型的列进行高效的模糊搜索,支持关键词匹配、布尔搜索和通配符搜索等功能。

  3. 哈希索引:哈希索引适用于等值查询,通过将列值哈希成一个整数并建立哈希表来实现快速查找。

  4. 空间索引:空间索引可以对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进行高效的空间查询,例如地理位置信息等。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场景选择适当的索引类型以达到最好的查询效率和空间利用率。同时,需要注意索引的维护成本和对插入、更新操作的影响。

索引是数据库中一个重要的性能优化技术,其底层实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存储结构和算法。

  1. 存储结构: 通常情况下,索引在磁盘上是以B树或B+树的形式进行存储。B树/B+树是一种多叉平衡搜索树,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和高效的查找、插入、删除等操作。B+树相比于B树更加适合作为数据库索引的存储结构,因为它将关键字只存在叶子节点中,使得在范围查询时遍历叶子节点更加高效,并且由于每个非叶子节点只包含索引列的值而不包含完整的数据行信息,因此B+树可以减少内存占用和IO操作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2. 算法: 创建索引、查询索引、修改索引等操作都需要使用一些算法来实现。其中比较常见的算法有:

  • 排序算法:用于对索引列的值进行排序,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
  • 分裂算法:当索引节点已满时,需要分裂成两个节点,这时需要一种分裂算法来保证平衡性和正确性。
  • 搜索算法:用于在索引树上定位数据行的地址,如二分查找、B+树查找等。
  • 压缩算法:将索引节点中的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磁盘存储空间,如前缀压缩、霍夫曼编码等。

2.索引的设计原则?索引失效情况?

索引的设计原则:

  1. 确定索引列:根据查询频率、过滤度和排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列作为索引列。

  2. 索引覆盖:尽量让索引列包含需要返回的所有数据,以减少回表查询。

  3. 考虑复合索引:当单一索引无法满足查询需求时,可以考虑使用多个列组成的复合索引。

  4. 避免过多的索引:过多的索引会增加修改操作的成本,并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

  5. 优化索引顺序:对于复合索引,需要优先考虑最常用的查询条件作为索引的前缀。

索引失效情况:

  1. 对索引列进行了函数操作:如果在WHERE子句中对索引列进行了函数操作,那么索引将不会被使用。

  2. 非最左前缀匹配:对于复合索引而言,只有在查询中使用了最左侧的索引列时,才会使用到复合索引。如果没有使用最左前缀,则索引将不会被使用。

  3. 数据类型隐式转换:如果在查询中使用了与索引列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比较,那么索引将不会被使用。

  4. 有or必全有索引。

  5. like以%开头。

  6. 全表扫描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索引的设计与使用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进行优化调整,以尽可能地提高查询效率和减少索引失效的情况。

3.事务的基本特性和隔离级别?

事务的基本特性包括ACID:

  1. 原子性(Atomicity):一个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不会出现部分完成的情况。
  2.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的状态应该保持一致,为了满足一致性,数据库在事务执行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限制和检查。
  3. 隔离性(Isolation):并发执行的多个事务之间应该相互隔离,每个事务的执行都应该与其他事务的执行相互独立,不会相互干扰。
  4. 持久性(Durability):一旦事务提交成功,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就应该永久保存下来,即使系统崩溃也不应该丢失。

隔离级别是指不同的事务之间的隔离程度,常见的隔离级别有四种:

  1.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一个事务还没有提交时,它做的变更就能被别的事务看到。
  2.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一个事务提交之后,它做的变更才会被其他事务看到。这是大多数数据库系统的默认隔离级别。
  3.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一个事务执行期间,看到的数据始终保持一致,即使其他事务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修改。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为可重复读。
  4. 串行化(Serializable):所有事务依次执行,这样每个事务看到的数据都是前一个事务修改后的数据。这种隔离级别可以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等问题,但会降低并发性能。

4.具体解释一下MVCC?

MVCC是多版本并发控制(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的缩写,是一种用于实现数据库隔离性的技术。

MVCC的基本思想是为每个事务提供一个独立的、可见的数据库快照。在事务开始运行时,系统会将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复制一份,形成一个快照,然后该事务只能看到这个快照中的数据。其他事务对数据的修改不会影响该事务所看到的数据。而对于该事务所做的修改,也不会立即更新到数据库中,而是在提交时才会将修改应用到数据库中,从而避免了锁的使用和等待。

具体来说,当一个事务读取一条数据时,系统首先检查该数据是否被其他未提交的事务修改过,如果有,则系统会返回该数据的历史版本给该事务,否则直接返回最新版本的数据。当一个事务修改一条数据时,系统会为该修改创建一个新的版本,并将该版本与该事务关联起来,从而保证不同事务之间的修改不会相互干扰。

通过使用MVCC,数据库可以实现高并发读写操作,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隔离性。常见的使用MVCC的数据库包括PostgreSQL和Oracle等。

5.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都是数据库中常用的索引类型,它们都可以提高查询效率。

聚集索引是按照索引列的值对整个表进行排序的一种索引结构。当创建了聚集索引后,数据行的物理顺序就与聚集索引的逻辑顺序相同,因此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在查询时,如果使用聚集索引,则可以直接通过索引文件快速定位到需要的数据行,从而加快查询速度。聚簇索引就是按照每张表的主键构造一颗B+树,同时叶子节点中存放的就是整张表的行记录数据,也将聚集索引的叶子节点称为数据页。

非聚集索引则是将索引列的值保存在一个单独的索引文件中,并根据这些值来指向相应的数据行。与聚集索引不同的是,非聚集索引并不会改变数据行的物理顺序,因此一个表可以有多个非聚集索引。在查询时,如果使用非聚集索引,则需要先通过索引文件查找到对应的数据行地址,然后再根据这些地址去访问数据行,因此比起聚集索引查询速度可能稍慢。 Innodb辅助索引的叶子节点并不包含行记录的全部数据,叶子节点除了包含键值外,还包含了相应行数据的聚簇索引键。

回表查询指的是在使用非聚集索引进行查询时,如果需要返回的数据不仅仅包含非聚集索引列的值,还包含其他列的值,就需要通过回表查询来获取这些额外的数据。具体来说,当使用非聚集索引定位到一行记录时,数据库还需要通过该行记录的物理地址(或者叫做行ID)去访问数据页,从而获取该行记录的完整数据。

回表查询虽然可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并满足业务需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因为每次回表查询都需要额外的IO操作和读取数据的时间。因此,在设计数据表结构和索引时,需要根据实际的查询场景和数据访问模式来权衡索引的选择和设计,以达到最优的查询性能。

5.MyISAM和InnoDB的区别?

MyISAM和InnoDB都是MySQL数据库中常用的存储引擎,它们之间有以下不同点:

  1. 事务支持:MyISAM不支持事务,而InnoDB支持事务。
  2. 锁定机制:MyISAM使用表级锁定,当一个线程对表进行修改时,其他线程必须等待;而InnoDB使用行级锁定,只锁定被修改的行,不会锁定整张表,从而提高了并发性能。
  3. 外键约束:MyISAM不支持外键约束,而InnoDB支持外键约束。
  4. 性能:MyISAM在执行大量简单查询时比InnoDB效率高,而InnoDB在处理大量复杂的事务性操作时更优秀。

基于以上不同点,一般情况下,如果应用程序需要支持事务、外键约束或者并发性能要求较高,就可以选择使用InnoDB存储引擎。而如果应用程序主要以查询为主,并且需要在读取数据时具有快速的性能,那么可以选择MyISAM存储引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MySQL 5.5及以上版本已经默认将存储引擎改为InnoDB,因此如果没有特殊需求,建议使用InnoDB存储引擎。

6.Explain语句结果中各个字段分别表示什么?

MySQL中的EXPLAIN语句用于分析查询语句,并输出执行该查询语句时MySQL优化器的执行计划。EXPLAIN语句的结果包含以下字段:

  1. id:查询块的唯一标识符,包括一个序列号和子序列号。

  2. select_type:查询类型,包括简单查询、联合查询、子查询等。

  3. table:显示查询涉及的表名。

  4. partitions:如果查询涉及到了分区表,则会显示涉及到的分区。

  5. type:查询使用的连接类型,包括常量、联接、范围、索引等。

  6. possible_keys:显示可能用于查询的索引,但并不一定实际使用。

  7. key:实际使用的索引。

  8. key_len:索引字段的长度。

  9. ref:显示索引被哪个字段或常量使用。

  10. rows:估计需要扫描的行数。

  11. filtered:按照WHERE条件过滤后剩余的行数百分比(0-100)。

  12. Extra:任何其他的说明和注释,包括使用了哪些临时表和文件排序等

7.索引覆盖是什么?

索引覆盖(Index Covering)是指在查询过程中,MySQL可以直接使用索引来满足查询的需要,而无需访问表格数据。具有索引覆盖的查询可以减少磁盘IO和CPU资源的消耗,因此可以提高查询性能。

当一个查询涉及的列都被一个或多个索引覆盖时,就可以称为索引覆盖查询。例如,在一个表格中有三列(A, B, C),如果创建了一个包含A和B列的联合索引,那么以下查询就可以使用索引覆盖:

SELECT A, B FROM table WHERE A = 1;

这种情况下,MySQL可以直接使用该联合索引来执行查询,而无需进一步查询表格数据。如果没有索引覆盖,MySQL就需要通过索引查找到表格中对应的行,再根据需要返回相应的列值,这会导致更多的磁盘IO和CPU资源消耗。

8.InnoDB是如何实现事务的?

InnoDB通过实现ACID特性来支持事务。ACID是指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久性(Durability)。

在InnoDB中,事务由多个操作组成,并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成功提交:

  1. 原子性: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执行,要么全部回滚到开始状态,保证事务的完整性。
  2. 一致性: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都必须保持一致性状态,即满足所有约束条件、触发器和外键关系。
  3. 隔离性:多个并发事务之间的操作相互隔离,不会相互干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4. 持久性:事务一旦提交,其所做的修改将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中,即使出现系统故障或宕机也不会丢失数据。

为了实现这些特性,InnoDB使用了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技术,即每个事务操作时都会生成一个版本号,以记录修改前的数据状态,从而避免并发事务之间的冲突。同时,InnoDB还使用了redo log和undo log来实现事务的持久性和原子性。redo log用于恢复事务提交后对数据库的修改,而undo log则用于撤销未提交的事务对数据库的修改。

9.B树和B+树的区别?为什么MySQL要使用B+树?

B树和B+树是常见的索引结构,它们都可以用于实现数据库中的索引。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结构:B树每个节点既存储键值,又存储指向子节点的指针;而B+树内部节点只存储键值,而不存储数据,叶子节点存储键值及对应的数据,并且使用链表将叶子节点连接起来。

  2. 叶子节点:B树的叶子节点包含了所有数据,而B+树的叶子节点只包含数据的引用(通常是指向磁盘上数据所在位置的指针),数据本身存储在叶子节点下方的块中。

  3. 指针:B树的节点包含指向子节点的指针,而B+树的节点只包含键值以及指向下一个兄弟节点的指针,这样可以减小每个节点的大小,使得节点可以存储更多的键值。

为什么MySQL要使用B+树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磁盘访问:B+树能够降低磁盘I/O操作次数,因为它的所有叶子节点都是按顺序存放在一起的,可以通过顺序读取来提高I/O效率。

  2. 范围查询:由于B+树的叶子节点都是按顺序存放的,因此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范围查询。

  3. 内存占用:B+树相比B树更适合使用在内存中,因为每个节点需要存储的信息更少,这意味着它可以支持更大的索引。

  4. 更新操作:B+树的更新操作相对于B树来说更加高效,因为B+树只需要修改叶子节点即可,而B树可能需要修改多个节点。

10.MySQL锁有哪些?如何理解?

MySQL的存储引擎InnoDB按照锁的粒度分为全局锁,表级锁,行级锁。

其中,全局锁对数据库中的所有表进行加锁;表级锁包括表锁(共享读锁、独占写锁)、元数据锁(不同客户端执行DML和DDL语句,锁会冲突,避免读写的不一致性。)、意向锁(不需要逐行检查是否有行锁,只需要根据意向锁进行判定是否可以加表锁即可);行级锁包括行锁(共享锁/排它锁)、间隙锁(更新一条之前不存在的记录,会在两条记录之间加上间隙锁)、临键锁(行锁+间隙锁)。

行锁分 共享锁 和 排它锁。

共享锁又称:读锁。当一个事务对某几行上读锁时,允许其他事务对这几行进行读操作,但不允许其进行写操作,也不允许其他事务给这几行上排它锁,但允许上读锁。

排它锁又称:写锁。当一个事务对某几个上写锁时,不允许其他事务写,但允许读。更不允许其他事务给这几行上任何锁。包括写锁。

理解MySQL锁的重点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锁冲突:当多个事务试图同时获取同一资源上的不同类型的锁时,就会发生锁冲突。例如,一个事务持有了一个排它锁,在此期间,其他事务无法获取该资源上的任何锁。

  2. 死锁:死锁是指两个或多个事务相互等待对方释放锁,从而导致所有事务都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MySQL通过检测死锁并自动回滚其中一个或多个事务来解决死锁问题。

  3. 锁级别:MySQL支持不同的锁级别,包括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和串行化。不同的锁级别具有不同的性能和数据一致性的折衷方案,应根据具体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锁级别。

  4. 并发性:锁的设计旨在提高数据并发性,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因此,在使用锁时需要权衡并发性和性能,并避免过度依赖锁以及锁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

11.什么是RDB和AOF?

RDB(Redis DataBase)和AOF(Append Only File)是Redis中两种不同的持久化方式。

RDB持久化是指将Redis在内存中的数据以快照的形式写入磁盘,它会生成一个时间点上的完整数据备份文件(.rdb),保存Redis服务器在某个时间点上的所有数据。当需要恢复数据时,只需将备份文件加载到内存即可。RDB持久化对Redis性能影响较小,且备份文件体积很小,非常适合用于备份、灾难恢复等场景。

AOF持久化则是将Redis执行的每一次写操作都写入一个日志文件中,以追加的方式记录所有修改命令,当服务重启时重新执行AOF文件中的所有写命令进行数据恢复。AOF持久化相比于RDB更加耗费磁盘空间,但可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更适合用于对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场景。

同时,Redis还支持将RDB和AOF两种持久化方式结合使用,这样可以兼顾数据备份的效率和数据安全性的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Redis持久化时需要权衡其性能和容错能力,并根据具体场景选择适合的持久化方案。

12.Redis过期键的删除策略?

Redis过期键的删除策略主要有两种:定时删除和惰性删除。

  1. 定时删除(Expired scanning):Redis会在每秒钟随机选择一些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检查它们是否过期并删除过期键。这种方式简单高效,但可能会导致大量过期键积压,增加系统负载。

  2. 惰性删除(Lazy deletion):Redis只在访问某个键时,检查该键是否过期,并进行删除操作。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过多地消耗CPU资源,但可能会使得过期键长时间存在于内存中,占用额外的空间。

除此之外,Redis还采用了一种混合的过期键删除策略——定期删除加惰性删除。具体来说,Redis会将过期键添加到一个专门的字典中,并通过定时任务来扫描这个字典,以清除已过期的键。同时,Redis还会在每次访问数据时,检查键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则立即删除。这种混合策略可以较好地平衡性能和系统负载之间的关系,提高Redis过期键的删除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Redis时,应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合理设置过期时间,并结合适当的键删除策略来优化性能和减少内存开销。

13.简述redis的事务实现?

Redis通过MULTI、EXEC、WATCH等指令实现了简单的事务功能,支持将多个命令打包成一个原子操作进行执行。

具体来说,Redis事务的实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使用MULTI指令开启一个事务。

  2. 依次执行需要执行的Redis命令,这些命令不会直接执行,而是被暂存到一个队列中,用于后续批量执行。

  3. 使用EXEC指令提交事务,Redis执行队列中所有的命令,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条命令出错,那么整个事务都会回滚(即取消)。

  4. 如果在执行事务期间,发现某个键已被其他客户端修改,则事务会被自动终止并回滚。为此,可以使用WATCH命令监控某些键,在EXEC命令执行前检测这些键是否被修改过,如果有则回滚事务。

需要注意的是,Redis的事务是一种乐观锁机制,它不会对单独的命令进行加锁,因此可能会存在并发冲突的问题。同时,由于Redis的事务只是将多个命令打包起来,因此并不能保证ACID特性的完全实现,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选择是否使用Redis事务。

14.redis主从复制的核心原理?

Redis主从复制是一种常见的高可用性方案,可以将数据从一个Redis服务器同步到多个Redis从服务器上,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扩展性。

其核心原理如下:

  1. 第一次同步:当一个Redis从服务器启动时,会向主服务器发送SYNC命令。主服务器接收到SYNC命令后,会开始执行BGSAVE命令,将数据快照写入磁盘,并将快照文件传输到从服务器上。之后,主服务器对所有新的写操作进行记录,并将这些写操作发送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写操作更新自己的数据。

  2. 增量同步:在第一次同步完成后,主服务器会将每次写操作都记录下来,并通过异步复制机制将这些写操作推送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接收到写操作后,就会立即执行操作并更新自己的数据。

  3. 消息确认:为了保证同步效率,主服务器不会等待从服务器完成对写操作的执行。相反,它会通过ACK机制实现消息确认,当从服务器收到一个数据包时,会返回一个ACK响应,告诉主服务器已经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

Redis主从复制的核心原理是将主服务器写操作记录并异步地传输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执行这些写操作以更新自己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主从复制中可能会存在延迟同步的情况,例如网络延迟、主服务器负载过高等。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系统性能选择合适的主从复制方案,并定期进行监控和维护。

15.Redis有哪些数据结构?应用场景?

Redis支持五种数据类型:string(字符串),hash(哈希),list(列表),set(集合)及zset(sorted set:有序集合)。

Redis 支持多种数据类型,每种数据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以下是 Redis 支持的数据类型及其应用场景:

字符串(String):用于存储字符串、整数和浮点数等简单值,经常用于缓存、计数器、分布式锁等场景。

列表(List):用于存储一系列有序的字符串值,支持从两端插入和弹出元素,常用于消息队列、任务队列等场景。

集合(Set):用于存储一组无序且唯一的字符串值,支持交、并、差集等操作,常用于统计独立访客数、用户标签等场景。

有序集合(Sorted Set):与集合类似,但每个成员都关联一个分数,可以按照分数排序,支持范围查询和排名等操作,常用于排行榜、计分系统等场景。

哈希(Hash):用于存储键值对的无序散列表,支持单个字段读写和批量读写等操作,常用于存储对象、用户信息等场景。

根据具体场景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将多种数据类型结合起来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例如使用 List 和 Hash 存储多个对象,并通过 Set 和 Sorted Set 进行快速查找和排序。

1.Geospatial(地理位置)

Geospatial 数据类型可以存储地理位置坐标,并支持对位置进行距离计算、范围查询和邻近查询等操作。这种数据类型常用于实现地图应用、附近的人功能、基于地理位置的推荐系统等场景。

2.HyperLogLog(基数)

HyperLogLog 数据类型用于统计大量数据的基数(即不重复元素的数量),并具有空间效率高、精度可调的特点。这种数据类型常用于统计网站独立访客数、用户留存率、广告点击率等场景。

3.Bitmaps(位图)

Bitmaps 数据类型可以存储二进制位数组,并支持对位数组进行逻辑运算,例如 AND、OR、NOT 等操作。这种数据类型常用于统计用户活跃度、用户行为分析等场景。

举例来说:

Geospatial 应用场景:一个餐厅订餐平台需要查询附近的外卖店家,可以将每个店家的经纬度信息存储在 Redis 的 Geospatial 数据类型中,并使用 ZRANGEBYSCORE 命令查询指定地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店家。

HyperLogLog 应用场景:一个社交网络需要统计每天有多少独立访问用户,可以使用 Redis 的 HyperLogLog 数据类型来估算网站的独立访客数,从而评估网站的流量质量。

Bitmaps 应用场景:一个电商平台需要统计每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的页面访问情况,可以将每个用户对应的位数组存储在 Redis 的 Bitmaps 数据类型中,并使用位运算命令进行数据分析,例如 BITCOUNT 命令计算活跃用户数量、BITOP 命令计算两个时间段内的新增用户数量等。
 

16.Redis分布式锁底层是如何实现的?

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思路通常是基于SET命令的原子性操作和过期时间来实现。具体来说,Redis分布式锁的底层实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客户端使用SETNX命令尝试获取一个指定的键(即锁),如果返回1表示获取成功,则客户端获得了锁;如果返回0表示获取失败,则说明其他客户端已经持有了该锁。

  2. 如果客户端成功获取了锁,则可以对这个锁设置过期时间,以防止程序异常等情况导致死锁。

  3. 当客户端完成任务后,需要及时使用DEL命令删除这个锁,以释放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布式环境下,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还需要解决多个客户端之间的竞争问题,例如当多个客户端同时尝试获取同一个锁时,如何保证只有一个客户端能够成功获取锁等。为此,可以使用Redlock算法等技术来增加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另外,为了避免锁时间过长或者锁未被释放而导致的死锁问题,应在设计锁的过期时间时要慎重考虑,根据实际业务场景进行合理设置。

17.redis集群策略?

Redis集群是一种常见的高可用性方案,可以将数据分布到多个节点上,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扩展性。Redis集群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分片:Redis集群采用哈希槽(hash slot)的方式进行数据分片,将所有键平均分配到16384个哈希槽中。每个节点负责维护其中一部分哈希槽,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查询。

  2. 节点间通信:Redis集群使用Gossip协议进行节点间通信,实现节点状态的自动发现和更新。通过Gossip协议,每个节点都会周期性地向其他节点发送消息,以保持最新的集群状态信息。

  3. 高可用性保障:对于每个哈希槽来说,Redis集群会将其复制到多个节点上,以保证在某些节点宕机时仍然可以访问数据。同时,Redis集群还支持故障转移功能,即当某个主节点宕机后,会根据预设的规则选择一个从节点作为新的主节点,并将哈希槽重新分配。

  4. 客户端路由:客户端访问Redis集群时,需要先将请求路由到正确的节点上。Redis集群采用客户端分区(client-side sharding)的方式,即将哈希槽分配给客户端,由客户端自行决定将请求发往哪个节点。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Redis集群时,应根据具体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部署策略,并对集群进行监控和维护,以确保数据可靠性和高可用性。

18.缓存穿透、缓存雪崩、缓存击穿?

① 缓存穿透:大量请求根本不存在的key,请求根本不存在的资源(DB本身就不存在,Redis更是不存在)

解决方案:

对空值进行缓存 
使用布隆过滤器( 使用BitMap作为布隆过滤器,将目前所有可以访问到的资源通过简单的映射关系放入到布隆过滤器中(哈希计算),当一个请求来临的时候先进行布隆过滤器的判断,如果有那么才进行放行,否则就直接拦截)
② 缓存雪崩:redis中大量key集体过期(下文详解)

③ 缓存击穿:redis中一个热点key过期(大量用户访问该热点key,但是热点key过期)

缓存雪崩和缓存穿透解决方案:

进行预先的热门词汇的设置,进行key时长的调整
实时调整,监控哪些数据是热门数据,实时的调整key的过期时长
使用锁机制(当热点key过期,那么就使用锁机制防止大量的请求直接打在DB)
 

19.Redis和MySQL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

Redis和MySQL在数据一致性方面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保证方式:

  1. 通过应用程序实现:在Redis和MySQL之间进行读写操作时,可以通过在应用程序中加入业务逻辑来保证数据一致性。例如,在进行数据写入时,先将数据写入MySQL,然后再通过消息队列等机制将数据同步到Redis上。

  2. 通过缓存自动更新:当进行数据写入时,可以先将数据写入Redis缓存,然后再异步将数据写入MySQL数据库。如果出现Redis缓存失效的情况,则可以通过缓存自动更新机制,将MySQL中最新的数据同步回Redis中。

  3. 通过读写分离实现:将读和写操作分离到不同的节点上,由此可以使用MySQL主从复制或者PXC等技术来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具体做法是,在进行数据写入时,只向MySQL主节点写入,由MySQL主节点负责将更新操作同步给从节点;而进行数据读取时,则可以直接从Redis缓存中读取数据,从而提高查询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Redis和MySQL时,应根据具体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保证数据一致性的策略,并在实际使用中进行测试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0.Redis的持久化机制?

Redis有两种持久化机制:

  1. RDB持久化:将Redis在内存中的数据以快照的形式写入到硬盘上,可以手动或者自动触发。RDB文件是紧凑且压缩的二进制格式,适用于对数据完整性要求高、数据量较大的情况。

  2. AOF持久化:将Redis执行的每一个写命令追加到日志文件中,以实现数据持久化。AOF文件是可读的文本格式,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同步策略来平衡数据安全和性能。AOF持久化相比RDB持久化更加稳健,但需要更多的磁盘空间和IO操作。

21.redis单线程为什么那么快?

Redis 单线程之所以能够达到高性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纯内存操作: Redis 的数据都存储在内存中,而内存访问速度快于磁盘访问速度,使得 Redis 能够实现高效的读写操作。

  2. 非阻塞I/O模型: Redis 使用非阻塞I/O模型,在处理完一个客户端请求前可以处理其他客户端的请求。这种模型使得 Redis 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

  3. 数据结构简单: Redis 内置了多种数据结构,如字符串、哈希、列表、集合和有序集合等,这些数据结构操作起来非常简单、高效。

  4. 单线程避免了锁竞争: 在多线程环境下,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时需要进行加锁、解锁操作,而锁竞争会影响程序的性能,甚至会导致死锁。Redis 的单线程避免了锁竞争,减少了线程上下文切换开销,提高了程序的执行效率。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 Redis 单线程能够达到很高的性能水平。

22.简述redis的事务实现?

Redis的事务实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事务开启:通过MULTI命令将客户端的状态设置为事务状态,此时Redis会将客户端所有后续发送的命令缓存起来。

  2. 命令入队:在事务状态下发送的所有命令并不会立即执行,而是被添加到一个队列中,直到执行EXEC命令时才一次性执行所有命令。

  3. 事务提交:通过EXEC命令触发事务提交,Redis会遍历之前缓存的命令队列,依次执行,并返回每个命令执行的结果。

如果在事务执行期间出现了错误,比如某个命令执行失败,Redis会自动回滚事务,撤销执行的所有命令。事务提交后,Redis也无法回滚。需要注意的是,Redis的事务可以嵌套,但是不能跨越多个数据库。

Redis的事务实现并不是严格的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模型,因为在命令入队阶段,事务并没有对Redis服务器上的数据做出任何改变,所以它无法保证事务的隔离性和持久性

23.CAP理论?BASE理论?

CAP理论和BASE理论是分布式系统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1. CAP理论:CAP理论指出,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这三个特性,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的两个。也就是说,在面对网络分区时,我们需要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做出权衡。

  2. BASE理论:BASE理论是对CAP理论的一种扩展和补充,它认为在分布式系统中,由于网络分区、节点故障等原因,无法保证强一致性,因此应该采用基于可用性的软件设计策略。BASE是指:

    • 基本可用(Basically Available):系统必须保证基本的可用性;

    • 软状态(Soft state):系统允许存在中间状态,而该中间状态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体可用性;

    • 最终一致性(Eventually consistent):系统最终达到一致性,但不要求实时保证强一致性。

BASE理论要求我们在分布式系统中优先考虑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并且接受一定程度的数据不一致性,以换取更高的可用性和性能。

24.什么是RPC?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是一种分布式系统间进行通信的技术,它允许一个计算机程序调用另一个计算机程序中的子程序或服务,就像本地调用一样。

RPC的基本原理是将远程方法调用封装成本地方法调用。当客户端调用远程服务时,客户端接口会将参数打包成消息并发送到服务端,服务端接收到消息后解析参数并执行对应的操作,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RPC的优点是可以屏蔽复杂的网络通信细节,使得客户端调用远程服务就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简单,提高了开发效率和可维护性。常见的RPC框架有Dubbo、gRPC、Thrift等。

25.数据一致性模型有哪些?

在分布式系统中,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常用的数据一致性模型有以下几种:

  1. 强一致性(Strong Consistency):在强一致性模型下,所有节点都能够看到同一版本的数据,并且必须在任何时候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例如,在ACID事务模型中,数据的更新操作必须是原子性的,对于其他节点来说,这些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失败。

  2. 顺序一致性(Sequential Consistency):在顺序一致性模型下,所有节点的操作顺序必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节点先执行了某个操作,那么其他的节点也必须先执行相应的操作。

  3. 因果一致性(Causal Consistency):在因果一致性模型下,如果节点A在更新了某个数据后通知了节点B,则节点B必须按照节点A的更新顺序进行更新。

  4. 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最终一致性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时间点上,所有节点的数据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状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同步之后,最终会达到一致的状态。最终一致性模型适用于对一致性要求不高、读操作比写操作频繁的场景,例如互联网应用中的缓存。

26.分布式ID是什么?有哪些解决方案?

在分布式系统中,通常需要为每个节点生成唯一的ID,用于区分不同的节点和避免ID冲突。这个过程就被称为分布式ID生成。

常见的分布式ID生成解决方案有以下几种:

  1. 基于UUID:使用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算法生成全局唯一的ID,可以保证生成的ID在不同的节点之间不会重复。但是UUID生成的ID比较长,不太适合作为数据库索引或URL参数等场景。

  2. 基于Snowflake算法:Snowflake算法是Twitter开源的一种生成分布式ID的算法,它通过将一个64位的二进制数分成不同的部分,以实现单调递增和全局唯一性。该算法可以轻松部署,并且具有良好的性能。

  3. 基于Redis的自增计数器:通过将一个自增的计数器存储在Redis中,来生成全局唯一的ID。由于Redis的高性能和可靠性,这种方案非常适合高并发、低延迟的场景。

  4. 基于Zookeeper的自增ID:使用Zookeeper提供的原子性操作,实现分布式环境下的ID自增。该方案可以保证ID的全局唯一性和递增性,但是由于Zookeeper的高延迟和低吞吐量,不太适合高并发的场景。

27.分布式锁的使用场景?有哪些实现方案?

分布式锁是一种用于保护共享资源的技术,在分布式系统中有很多使用场景,比如:

  1. 数据库操作:防止多个节点同时修改数据库中的同一条记录造成数据不一致。

  2. 分布式任务调度: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节点执行定时任务,避免重复执行。

  3. 分布式限流:限制并发请求的数量,以避免服务过载崩溃。

  4. 缓存穿透保护:在缓存失效期间,防止大量请求落到后端数据源上。

常见的分布式锁的实现方案有以下几种:

  1. 基于Redis的分布式锁:通过Redis的原子性操作(如SETNX)来实现分布式锁。该方案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易部署等优点,是比较常用的分布式锁实现方案之一。

  2. 基于Zookeeper的分布式锁:利用Zookeeper提供的临时节点和watch机制,实现分布式锁的功能。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但是实现起来比较繁琐。

  3. 基于数据库的分布式锁:利用数据库的行级锁或者悲观锁来实现分布式锁的功能。该方案实现简单,但是并发性能较差,不适合高并发场景。

28.什么是ZAB协议?

ZAB(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协议是Zookeeper实现高可用的核心。Zookeeper通过实现ZAB协议来保证集群中多个副本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在主节点宕机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节点。

ZAB协议基于原子广播(Atomic Broadcast)的思想,将所有的写操作序列化成一个全局唯一的序列,然后再按照这个序列进行广播。当Zookeeper集群中的任何一台服务器接收到一个写请求时,都会向其他服务器发起广播请求,并等待大多数节点的响应。只有当大多数节点都响应成功时,该写操作才会被提交。

ZAB协议分为两个阶段:

  1. Leader选举:当Zookeeper集群中的Leader节点宕机或者网络中断时,需要重新选举一个新的Leader节点。ZAB协议使用了类似于Paxos算法的投票机制来选举新的Leader。

  2. 数据同步:当新的Leader选举出来后,需要将已经提交但还未同步到所有节点的数据进行同步。ZAB协议使用了类似于日志复制的方式,将Leader节点的写操作序列记录下来,并向Follower节点发送同步请求。

ZAB协议可以保证在任何时候,Zookeeper集群中的所有节点都具有相同的数据状态,从而实现了高可用和数据一致性。

29.为什么Zookeeper可以用来做注册中心?

Zookeeper可以用来做注册中心,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数据一致性:Zookeeper使用ZAB协议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所有客户端都能读取到相同的服务列表信息,避免不同客户端之间出现服务列表不一致的情况。

  2. 高可用性:Zookeeper支持多节点集群部署,当某个节点宕机时,集群中的其他节点可以自动接管,保证了服务的高可用性。

  3. 监听机制:Zookeeper提供了Watcher机制,当注册中心中的服务发生变化时,客户端可以及时收到通知,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服务注册和发现。

  4. 节点层级结构:Zookeeper将数据存储在类似于文件系统的层级结构中,可以方便地进行服务分类和管理。

以上特点使得Zookeeper非常适合作为分布式系统中的服务注册中心,能够满足服务治理的需求,并且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30.Zookeeper中的领导者选举流程是怎样的?

在Zookeeper的集群中,只有Leader节点可以处理客户端的写请求,而Follower节点只能处理客户端的读请求,并将写请求转发给Leader节点。当Leader节点宕机或与Follower节点失去联系时,需要重新选举出新的Leader节点,具体流程如下:

  1. 节点进入LOOKING状态:当某个节点刚加入集群或者当前Leader节点宕机时,该节点会进入LOOKING状态。

  2. 发起投票:LOOKING状态的节点会向集群中的其他节点发送一个投票请求(称为proposals),并等待其他节点的回应。

  3. 选举算法:当一个节点收到了多数节点的赞成票(即超过一半的节点),则该节点被选为新的Leader节点。在选举算法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zxid(事务ID)来代表自己提出的proposal的编号,在选举过程中,以zxid的值高低作为优先级。如果两个节点的zxid相同,则比较它们的myid(节点ID)。

  4. 同步数据:新的Leader节点被选出后,需要将已经提交但还未同步到所有Follower节点的数据进行同步。这个过程使用ZAB协议实现。

  5. 客户端连接:完成数据同步后,新的Leader节点开始处理客户端的写请求,并将请求同步给其他节点。

总之,Zookeeper的领导者选举流程通过选举算法、zxid和myid来保证Leader节点的唯一性,并使用ZAB协议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1.Zookeeper集群中节点之间数据是如何同步的?

Zookeeper集群中的节点之间通过ZAB协议来同步数据,具体流程如下:

  1. Leader节点将写请求记录到本地磁盘上,并分配一个全局唯一的事务ID(zxid)。

  2. Leader节点将写请求和zxid序列化成一个Proposal对象,并发送给所有Follower节点。

  3. Follower节点接收到Proposal对象后,会将其存储到自己的磁盘上,并向Leader节点回复ACK消息。

  4. Leader节点收到大多数Follower节点的ACK消息后,认为这个Proposal已经被提交了。然后Leader节点会将提交的Proposal广播给所有Follower节点,并等待Follower节点的确认消息。

  5. Follower节点接收到提交的Proposal后,会进行数据更新操作,并向Leader节点回复COMMIT消息。

  6. Leader节点收到大多数Follower节点的COMMIT消息后,认为这个Proposal已经被提交,并向所有Follower节点发送ACK确认消息。

  7. Follower节点收到ACK确认消息后,将该Proposal从内存中删除,表示已经处理完成。

  8. Follower节点定期从Leader节点同步最新的数据,这个过程使用SNAP和DIFF两种模式来实现。当Follower节点启动时,会连接到Leader节点并请求最新的SNAP快照,然后再使用DIFF模式来同步变更部分。

总的来说,Zookeeper集群中的节点之间通过ZAB协议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Leader节点负责向所有Follower节点广播Proposal和ACK/COMMIT确认消息,并在大多数Follower节点确认后才认为该Proposal已经被提交。Follower节点负责接收Proposal和ACK/COMMIT消息,并根据其内容进行数据更新操作。

32.Dubbo支持哪些负载均衡策略?

Dubbo支持以下7种负载均衡策略:

  1. 随机(Random):随机选择一个可用的服务提供者。

  2. 轮询(Round Robin):按照顺序依次选择可用的服务提供者,循环选择。

  3. 最少活跃调用数(Least Active):选取活跃请求数最少的服务提供者进行调用,这样可以使得请求分配更加均匀,减轻服务提供者的压力。

  4. 一致性哈希(Consistent Hash):将请求的参数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得到一个哈希值,然后在服务器列表中选择与该哈希值最接近的服务器提供者进行调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服务提供者上下线导致的数据倾斜问题。

  5. 权重(Weighted Random/Balanced):根据配置的权重来随机选择一个可用的服务提供者,权重越高被选中的概率越大。

  6. 加权轮询(Weighted Round Robin):根据配置的权重依次选择可用的服务提供者,选择次数是根据权重比例计算出来的。

  7. 平滑加权轮询(Smooth Weighted Round Robin):对加权轮询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动态调整权重的方式使得服务提供者的平均负载更加均衡。

以上是Dubbo支持的负载均衡策略,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负载均衡策略。

33.Dubbo是如何完成服务导出的?

Dubbo完成服务导出的过程如下:

  1. 服务提供者启动时,会通过Spring容器加载Dubbo提供的ServiceConfig Bean,ServiceConfig Bean包含了该服务的相关配置信息。

  2. ServiceConfig会将该服务封装为一个Invoker对象,并将Invoker对象绑定到URL地址上。这个URL地址包括协议、IP地址、端口号、服务名、方法名等信息,用于唯一标识一个服务。

  3. ServiceConfig会将Invoker对象注册到Registry中心,Registry中心是Dubbo的注册中心,负责维护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4. 当有消费者需要调用该服务时,消费者会从Registry中心获取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列表,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服务提供者进行调用。

  5. 消费者使用Proxy代理机制向选中的服务提供者发起请求。

  6. 服务提供者接收到请求后,将请求解析成Invocation对象,并交给相应的Invoker处理。

  7. Invoker根据包含在Invocation中的信息,调用具体的服务实现逻辑,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服务提供者。

  8. 服务提供者将执行结果序列化成字节流,并返回给消费者。

总的来说,Dubbo的服务导出过程涉及到多个组件之间的交互,包括ServiceConfig、Invoker、Registry、Proxy等。Dubbo通过将服务封装为Invoker对象,将Invoker对象绑定到URL地址上,并将Invoker对象注册到Registry中心,完成了服务的导出和注册。消费者可以从Registry中心获取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列表,并通过代理机制发起请求调用服务。

34.Dubbo是如何完成服务引入的?

Dubbo完成服务引入的过程如下:

  1. 消费者启动时,会通过Spring容器加载Dubbo提供的ReferenceConfig Bean,ReferenceConfig Bean包含了该服务的相关配置信息。

  2. ReferenceConfig会从Registry中心获取可用的服务提供者地址列表,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服务提供者。如果使用的是直连方式,则跳过该步骤。

  3. ReferenceConfig会将该服务封装为一个Invoker对象,并将Invoker对象绑定到URL地址上。这个URL地址包括协议、IP地址、端口号、服务名、方法名等信息,用于唯一标识一个服务。

  4. ReferenceConfig通过代理机制生成对应的Service接口实现类,调用该实现类即可发起对远程服务的调用。

  5. 在具体的调用过程中,Service接口实现类会将方法调用转换为Invocation对象,并将Invocation对象传递给Invoker进行处理。

  6. Invoker根据包含在Invocation中的信息,向服务提供者发起请求,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Service接口实现类。

  7. Service接口实现类将执行结果反序列化成对应的类型,并返回给调用方。

总的来说,Dubbo的服务引入过程也涉及到多个组件之间的交互,包括ReferenceConfig、Invoker、Registry、Proxy等。Dubbo通过将服务封装为Invoker对象,将Invoker对象绑定到URL地址上,并使用代理机制生成Service接口实现类,完成了服务的引入和调用。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Service接口实现类发起请求,完成对远程服务的调用。

35.Dubbo的架构设计是怎样的?

Dubbo的架构设计基于分布式服务框架,包括三个核心组件:提供者(Provider)、消费者(Consumer)和注册中心(Registry Center)。它们在Dubbo系统中的作用如下:

  1. 提供者:负责将具体的服务实现逻辑打成jar包并发布到Dubbo服务上。提供者将服务封装为Invoker对象,并将Invoker对象绑定到URL地址上,进行服务导出。

  2. 消费者:负责从Dubbo服务中引入服务,调用远程服务接口。消费者通过代理机制生成服务接口的代理类,将方法调用转换为Invocation对象,并将Invocation对象传递给Invoker进行处理,最终将执行结果反序列化成对应的类型。

  3. 注册中心:Dubbo的注册中心负责维护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提供者将Invoker对象注册到Registry中心,消费者从Registry中心获取可用的服务提供者地址列表,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服务提供者进行调用。Dubbo的注册中心支持多种协议,包括Zookeeper、Redis、Multicast等。

除了以上三个核心组件之外,Dubbo还有一些辅助性质的组件,包括:

  1. 监控中心:Dubbo的监控中心负责收集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运行时数据,例如请求量、响应时间、错误率等。Dubbo的监控中心支持多种协议,包括Zookeeper、Redis、Simple等。

  2. 配置中心:Dubbo的配置中心负责管理服务的配置信息,例如超时时间、重试次数、负载均衡策略等。Dubbo的配置中心支持多种协议,包括Zookeeper、Properties、File等。

  3. RPC通信框架:Dubbo使用自己的RPC通信框架进行远程调用和数据传输,具有高性能和低延迟的特点。

总的来说,Dubbo的架构设计基于分布式服务框架,通过提供者、消费者和注册中心等核心组件的配合,实现了服务的导出、引入以及维护关系等功能。

36.负载均衡算法有哪些?

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包括:

  1. 轮询调度算法(Round Robin):每个请求按照顺序依次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循环往复。

  2. 最少连接数调度算法(Least Connections):将新的请求分配给当前连接数最少的服务器。

  3. IP哈希调度算法(IP Hash):根据客户端IP地址计算hash值,再将hash值与服务器列表进行匹配,选择匹配成功的服务器处理请求。

  4. 加权轮询调度算法(Weighted Round Robin):对不同服务器设置不同的权重,按权重比例分配请求。

  5. 加权最少连接数调度算法(Weighted Least Connections):对不同服务器设置不同的权重,并将请求分配给当前连接数与权重的乘积最小的服务器。

  6. 随机调度算法(Random):随机选择一个服务器来处理请求。

  7. 动态响应时间调度算法(Dynamic Response Time):根据服务器的平均响应时间来调整服务器的权重,从而实现动态负载均衡。

37.分布式架构下,Session共享有什么方案?

在分布式架构下,Session共享的方案包括:

  1. 使用粘性会话(Sticky Session):将用户的请求绑定到某一台服务器上,使得该用户的所有请求都由同一台服务器处理。这个方案可以通过负载均衡器实现。

  2. 使用数据库或缓存存储Session数据:将Session数据存储在一个可供所有服务器共享的数据库或缓存中,不同的服务器通过访问该数据库或缓存来读取和更新Session数据。

  3. 使用统一认证服务(Single Sign-On,简称SSO):将用户的身份验证和授权信息存储在一个中央的认证服务中,并通过标准化的协议(如OAuth、OpenID Connect等)来实现跨域认证和授权。这个方案可以实现跨域多应用系统的Session共享。

  4. 使用基于Token的认证机制:将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保存在一个Token中,该Token可以通过HTTP请求头、URL参数等方式传递到后端服务器进行验证,同时也可以通过Redis等缓存技术实现Token的共享。

38.如何实现接口幂等性?

要实现接口的幂等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使用唯一标识符:为每个请求分配唯一的标识符(如 UUID),并将其包含在每个请求中。服务器收到请求后,检查标识符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已经存在则返回之前保存的响应而不是执行相同的操作。

  2. 限制重复请求:在客户端或服务器端设置重复请求限制,即只允许发送相同请求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阈值,超过该阈值后请求将被拒绝。

  3. 使用乐观锁:在数据库操作中使用乐观锁机制,即在更新记录时比较修改前后的版本号,如果版本号相同则表示数据库记录没有被其他用户修改,可以进行更新,否则报错。

  4. 返回幂等性响应:在响应中包含幂等性令牌或版本号等信息,以便客户端能够识别并处理重复响应。

  5. 避免有副作用的操作:对于会引起状态变化的请求,例如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在执行前先进行确认,避免误操作引起的数据损坏等问题。

39.简述Zookeeper的命名服务、配置管理、集群管理?

Zookeeper是一个分布式协调服务,提供了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和集群管理等功能。

  1. 命名服务:Zookeeper通过维护一个树形结构的命名空间来实现命名服务。客户端可以在Zookeeper上创建、删除、移动节点,并对节点进行读写操作。这些节点可以用于存储各种信息,例如服务器地址、系统配置项等。通过使用Watcher机制,客户端可以监测节点的变化并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2. 配置管理:Zookeeper可以用作集群中一些共享配置的管理器。例如,Hadoop集群可以使用Zookeeper来存储所有节点的配置信息,以及故障转移的状态信息。当某个节点需要更改配置时,它可以将更改发送给Zookeeper,并通知其他节点更新配置。这样,整个集群可以保持一致的配置状态。

  3. 集群管理:Zookeeper还提供了多种集群管理的能力。例如,它可以通过选举算法选择出一个领导者,由领导者来管理整个集群的状态。此外,Zookeeper还提供了互斥锁的功能,可以帮助在分布式环境下实现同步操作。例如,在分布式锁中,只有获得锁的节点才能执行某个操作,其它节点需要等待锁释放后才能尝试获取锁。

40.讲一下Zookeeper的watch机制?

Zookeeper的watch机制是一种事件监听机制,可以帮助客户端实现对Zookeeper上节点状态变化的监听。

当一个客户端连接到Zookeeper并且注册了一个watcher时,该watcher会被注册到服务器端相应节点的观察者列表中。当该节点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节点数据或子节点发生变化、节点被删除等)时,服务器会将通知信息发送给所有注册了该节点观察者的客户端。

当客户端收到通知时,它需要重新从Zookeeper获取节点状态,并检查触发watcher的原因,例如节点被删除、节点数据发生变化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例如重新注册watcher、更新本地缓存等。

需要注意的是,Zookeeper的watch机制是一次性的。即当watcher被触发后,它就会被从节点的观察者列表中移除,如果需要继续监听,则需要重新注册watcher。

同时,由于watch机制存在延迟和不确定性,因此不能依赖它来保证分布式系统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需要通过其它机制来进行支持。

41.Zookeeper和eruka的区别?

Zookeeper和Eureka都是分布式协调服务,但它们的设计目标和功能重点有所不同:

  1. 设计目标:Zookeeper主要用于构建可靠的、高性能的分布式系统,提供命名服务、配置管理、集群管理等功能,旨在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的协调问题;而Eureka则是Netflix公司开发的一种服务注册和发现框架,旨在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提供服务治理方案。

  2. 功能重点:Zookeeper的重点在于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高可靠性的协调服务,支持节点选举、分布式锁、数据发布订阅等功能,并提供Java客户端API和命令行工具。而Eureka的重点在于服务注册和发现,通过心跳机制检查服务实例的状态,并提供REST风格的HTTP API和Java客户端库。

  3. 应用场景:Zookeeper通常被用于Hadoop、Kafka等分布式系统中,用于协调、同步、配置等方面的处理;而Eureka通常被用于较小的微服务架构的应用中,用于服务注册、发现、负载均衡等方面的处理。

总的来说,Zookeeper和Eureka都是优秀的分布式协调服务,在不同的场景下具有差异化的优势。

42.存储拆分后如何解决唯一主键?

在存储拆分后,如何解决唯一主键问题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案:

  1. 水平拆分 + UUID:使用UUID代替数据库中自增长的ID作为唯一主键,保证在水平拆分后每个节点上生成的ID都唯一。

  2. 垂直拆分 + 分布式事务:通过垂直拆分将主表和从表拆分到不同的节点上,然后使用分布式事务来保证多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3. 数据库分片 + 分布式ID生成器:将数据库分片到不同的节点上,然后使用分布式ID生成器生成唯一的ID,并且保证在所有节点上生成的ID都唯一。

  4. 分布式锁:在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时,先获取一个全局唯一的锁,确保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节点可以对数据库进行修改,以避免出现重复的主键。

  5. 应用层解决:将唯一性检查放在应用层实现,而不是在数据库层面实现。例如,使用Redis等缓存来保存已经使用过的ID,每次生成新ID时先检查是否存在于缓存中,如果存在则重新生成。

以上方案各有优劣,具体选用哪种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业务需求、性能、可靠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43.什么是雪花算法?雪花算法原理?

雪花算法(Snowflake)是一种生成唯一ID的算法,它可以在分布式系统中生成全局唯一且有序的ID。

雪花算法的原理如下:

  1. 一个64位的二进制数,其中第1个bit为符号位,永远为0;接下来的41个bit为毫秒级时间戳,用于记录生成ID的时间;然后是10个bit用于记录机器的ID,可以部署1024个节点;最后是12个bit,用于记录同一毫秒内生成的不同ID序号。

  2. 在每个节点上维护一个自增的序号计数器,确保同一毫秒内生成的ID序号递增。

  3. 将当前时间戳、节点ID和序号按照一定的规则拼接成一个64位的二进制数,并转换成十进制数作为最终的ID值。

雪花算法的优势在于生成ID的速度快、占用空间小、可靠性高、有序性好。由于ID的结构中包含了时间戳信息,所以可以按照时间排序,便于存储和查询。同时,由于ID的唯一性和有序性,也方便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分片、负载均衡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雪花算法对时钟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系统的时钟回拨,会导致生成重复的ID。因此,在使用雪花算法时需要确保系统时钟的同步和精度。另外,如果节点数量增多,可能会出现节点ID重复的情况,因此在部署节点时需要谨慎处理。

44.SpringCloud中有哪些常用组件,作用是什么?

Spring Cloud 是一系列构建在 Spring Boot 之上的工具,用于开发和部署分布式系统的应用程序。以下是 Spring Cloud 中常用的组件及其作用:

  1. Eureka:基于 REST 的服务注册与发现组件,用于实现微服务架构中的注册与发现。

  2. Ribbon:客户端负载均衡器,在客户端内部实现负载均衡,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来实现负载均衡。

  3. Feign:基于注解的声明式 REST 客户端,简化了客户端调用 REST API 的代码。

  4. Hystrix:容错管理工具,用于处理分布式系统中的延迟和容错问题。提供了断路器模式、线程池隔离、请求缓存等功能。

  5. Zuul:网关服务,提供了动态路由、访问过滤等功能,可以实现统一的API网关。

  6. Config:分布式配置中心,实现了对应用程序配置文件的集中化管理,支持多种后端存储。

  7. Bus:消息总线,将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连接起来,实现配置和状态信息的变更通知和传播。

  8. Stream:消息驱动框架,基于RabbitMQ或Kafka实现的消息处理,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方式来处理事件流数据。

  9. Security:安全框架,提供了基于OAuth2的验证和授权机制,可以保护微服务架构中的数据安全。

以上是 Spring Cloud 中常用的组件,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通过集成这些组件,可以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服务注册与发现、负载均衡、容错管理、API网关等功能,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系统可靠性。

45.如何避免缓存穿透、缓存雪崩、缓存击穿?

① 缓存穿透:大量请求根本不存在的key,请求根本不存在的资源(DB本身就不存在,Redis更是不存在)

解决方案:

对空值进行缓存 
使用布隆过滤器( 使用BitMap作为布隆过滤器,将目前所有可以访问到的资源通过简单的映射关系放入到布隆过滤器中(哈希计算),当一个请求来临的时候先进行布隆过滤器的判断,如果有那么才进行放行,否则就直接拦截)
② 缓存雪崩:redis中大量key集体过期(下文详解)

③ 缓存击穿:redis中一个热点key过期(大量用户访问该热点key,但是热点key过期)

缓存雪崩和缓存穿透解决方案:

进行预先的热门词汇的设置,进行key时长的调整
实时调整,监控哪些数据是热门数据,实时的调整key的过期时长
使用锁机制(当热点key过期,那么就使用锁机制防止大量的请求直接打在DB)

46.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缓存方案有哪些?

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缓存方案有以下几种:

  1. Memcached:一种基于内存的分布式键值对存储系统,支持多线程并发访问,并提供了各种语言的客户端库。Memcached适合存储简单数据类型,如字符串、数字等,提供了快速的读写性能。

  2. Redis:一种基于内存的高性能键值对存储数据库,支持多种复杂数据类型,如哈希表、列表、集合等,同时支持数据持久化功能。Redis具有高速的读写性能和可靠的数据保护机制,适合用于快速读取和频繁写入数据场景。

  3. Ehcache:一种Java开发的缓存框架,支持本地缓存和分布式缓存两种模式。Ehcache通过在JVM内部进行缓存实现了非常高的读写性能,同时也支持多种缓存策略和过期机制。

  4. Hazelcast:一种开源的分布式数据缓存和计算平台,提供了分布式缓存、分布式Map、分布式Queue等多种数据结构支持,并支持动态伸缩和高可用性特性。

  5. Caffeine:一种基于Java 8的本地缓存,目标是提供最好的缓存性能和完整的缓存特性。Caffeine采用了新的缓存算法,支持高速读写、异步加载和过期机制等特性,适合于高并发、低延迟的场景。

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系统架构选择合适的缓存方案,并对其进行配置、优化和监控,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47.缓存过期都有哪些策略?

缓存过期是指缓存中的数据在一段时间后被自动删除,以便实时更新数据。常用的缓存过期策略有以下几种:

  1. 定时过期:即在写入缓存时为数据设置一个固定的过期时间,到达指定时间后自动失效。这种方式适用于数据变化较少的场景,且需要手动更新过期时间。

  2. 基于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的过期策略:即当缓存空间不足时,根据数据最近的使用时间来决定哪些数据需要被清除。这种方式适用于热点数据较明显的场景,能够保证缓存中始终存在最新的热点数据。

  3. 基于LFU(Least Frequently Used)算法的过期策略:即根据数据被访问的频率来决定数据的过期时间,访问次数越多的数据过期时间越长。这种方式适用于访问频率较稳定、数据量较大、热点数据变化不频繁的场景。

  4. 惰性过期:即当数据被访问时才会检查其是否已经过期,如果已经过期则重新加载数据并更新缓存。这种方式适用于数据变化较快、热点数据随时可能变化的场景。

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系统架构选择合适的缓存过期策略,并对其进行配置、优化和监控,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48.常见的缓存淘汰算法?

缓存淘汰算法用于决定哪些缓存数据需要被清理,以便为新的缓存数据腾出空间。常见的缓存淘汰算法有以下几种:

  1. FIFO(First In, First Out):即先进先出算法,按照数据最早进入缓存的顺序进行清理。这种算法简单、易实现,但是不考虑数据的访问频率和重要性,可能会导致缓存中热点数据被清理掉。

  2. LRU(Least Recently Used):即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根据数据最近的使用时间来判断哪些数据需要被清理。这种算法保留了最近访问的数据,避免了热点数据被清理的问题。

  3.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即最不经常使用算法,根据数据访问的频率来判断哪些数据需要被清理。这种算法保留了访问频率高的数据,能够保证缓存中始终存在热点数据。

  4. Random Replacement:即随机替换算法,随机选择一些数据进行清理。这种算法简单、易实现,但是无法保证缓存中热点数据的存储。

  5. Clock:又称二次机会算法,将FIFO算法和LRU算法结合起来。在FIFO算法的基础上,使用一个钟表指针来标记每个数据最近一次访问的时间,如果数据被访问过,则将其标记为“有机会”,否则标记为“无机会”。当需要清理数据时,只清理“无机会”且最久未被访问的数据。

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系统架构选择合适的缓存淘汰算法,并对其进行配置、优化和监控,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49.布隆过滤器原理?优缺点?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是一种用于快速判断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的数据结构,它通过利用位图和哈希函数来实现快速查找。

布隆过滤器的原理如下:

  1. 初始化:创建一个大小为m的位图,并将其中所有位初始化为0。

  2. 添加元素:对于要添加的元素x,使用k个不同的哈希函数计算出k个哈希值h1(x),h2(x),...,hk(x),然后将位图中对应的位置设置为1。

  3. 查询元素:对于要查询的元素y,同样使用k个哈希函数计算出k个哈希值h1(y),h2(y),...,hk(y),然后检查位图中对应的位置是否都为1。若其中有任意一个位置为0,则说明y一定不存在于集合中;若全部为1,则y可能存在于集合中。

布隆过滤器的优点包括:

  1. 高效性:布隆过滤器可以在常数时间内对元素进行添加和查询操作,具有非常高的效率。

  2. 空间效率高:相比于其他数据结构,布隆过滤器占用的空间非常小,只需要少量的内存就能够存储大量的元素。

布隆过滤器的缺点包括:

  1. 容易出现误判:由于布隆过滤器的哈希函数是确定性的,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同元素映射到相同的位图位置上的情况,从而导致误判。

  2. 无法删除元素:由于每个元素对应的位都被置为1,因此无法删除元素。

布隆过滤器适用于需要快速判断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的场景,例如URL去重、垃圾邮件过滤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不能保证100%的正确性,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和效率。

50.分布式缓存寻址算法?

分布式缓存寻址算法用于将键值对映射到分布式缓存集群中的具体节点,常见的分布式缓存寻址算法有以下几种:

  1. 一致性哈希(Consistent Hashing):一致性哈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哈希算法,它将节点和缓存数据都映射到一个环上,并通过虚拟节点来解决数据不均衡问题。当需要查找或添加一个键值对时,先对其进行哈希计算,然后在环上的下一个节点上查找该键值对。

  2. 基于取模的哈希算法(Modulo Hashing):将键值对的哈希值对缓存节点数取模得到一个余数,然后将余数对应的键值对存储在对应的节点上。这种算法简单易懂,但可能会出现数据倾斜问题,导致某些节点负载过重。

  3. 随机算法(Random Hashing):将键值对随机地分配给缓存节点,这种算法可以避免数据倾斜问题,但也可能会导致缓存命中率低。

  4. 带权轮询算法(Weighted Round-Robin):根据缓存节点的权重值来进行轮询,权重越高的节点被选中的概率越大。这种算法适用于节点间负载不均衡的场景,能够保证数据的均衡分布。

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系统架构选择合适的分布式缓存寻址算法,并对其进行配置、优化和监控,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51.SpringCloud和Dubbo有哪些区别?

Spring Cloud和Dubbo都是常用的微服务框架,二者有以下几点区别:

  1. 语言支持:Dubbo主要面向Java语言,而Spring Cloud则可支持多种语言。

  2. 协议支持:Dubbo支持多种RPC协议,如Dubbo、gRPC等,而Spring Cloud则支持RESTful API、WebSocket等协议。

  3. 服务注册与发现:Dubbo采用ZooKeeper或Consul等外部注册中心进行服务注册与发现,而Spring Cloud则提供了Eureka、Consul、ZooKeeper等多种注册中心实现,也可以使用自带的服务注册与发现组件。

  4. 配置管理:Dubbo使用外部配置中心(如Zookeeper)来管理配置信息,而Spring Cloud则提供了Config Server来集中管理所有微服务的配置信息。

  5. 熔断机制:Dubbo提供了熔断机制,但需要通过Hystrix进行实现,而Spring Cloud则自带了熔断器(Circuit Breaker),可以直接在应用层级别上实现熔断。

  6. 项目生态:Dubbo生态相对简单,只提供了核心功能和一些扩展插件,而Spring Cloud拥有更多丰富的生态,包括Netflix OSS、Spring Cloud Alibaba等子项目以及各种第三方库支持。

总的来说,Dubbo注重于分布式服务治理,强调高性能和稳定性,适合于更传统的企业应用;而Spring Cloud则更注重于开发效率和开发体验,提供了更多的组件和工具来支持微服务架构。选择使用哪个框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栈进行权衡和选择。

52.什么是服务雪崩?什么是服务限流?

服务雪崩和服务限流都是分布式系统中常见的问题。

服务雪崩(Service Avalanche)指的是当一个服务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时,导致其依赖的多个服务也无法正常运行,从而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系统不可用的情况。服务雪崩的原因可能来自于服务间依赖关系过于紧密、服务设计不合理、环境配置错误等多种原因。为了避免服务雪崩,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置超时时间、熔断器、限流等。

服务限流(Service Limit)指的是在高并发场景下,通过一定的算法对请求进行拒绝或延迟处理,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机制。服务限流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负载,避免服务雪崩的发生。常见的服务限流算法包括令牌桶算法、漏桶算法、固定窗口算法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特点选择适合的限流算法,并设置合理的阈值和参数,以达到最优的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53.什么是服务熔断?什么是服务降级?

服务熔断和服务降级都是微服务架构中的一些重要机制,用于保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服务熔断(Circuit Breaker)指的是通过监控系统的各种指标(如响应时间、错误率等),当发现某个服务出现异常或不可用时,将该服务的请求进行快速失败,从而避免对其它服务的影响。通过设置熔断器,可以在服务出现故障时及时切断请求,防止故障扩散并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服务降级(Service Degradation)指的是在面临资源紧张或系统压力较大时,通过放弃或减少某些非核心功能或服务,以保证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行。例如,在高峰期关闭部分功能或者删减部分页面元素,以减轻系统负担,缓解系统压力。服务降级通常需要提前设置好策略和规则,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服务熔断和服务降级在分布式系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机制,并进行详细的测试和评估,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4.SOA、分布式、微服务之间有什么区别?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分布式和微服务都是现代软件架构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区别:

  1. 规模:SOA通常是大规模的、面向企业级的架构,致力于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而分布式和微服务则更注重于具体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通常较小型。

  2. 技术栈:SOA的技术栈相对来说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多种技术实现,如Web Services、XML、SOAP等;而分布式和微服务采用的技术栈相对简单,通常采用HTTP/REST协议、JSON等。

  3. 服务粒度:SOA的服务粒度相对较粗,通常是以业务功能为单位进行组织,如订单服务、库存服务等;而分布式和微服务的服务粒度相对较细,通常是以具体业务需求为单位进行划分,并且服务之间耦合度较低。

  4. 系统复杂性:由于SOA涉及到大规模的系统整合,其系统复杂性和管理难度较高;而分布式和微服务则更加灵活和轻量,易于扩展和升级。

总体来说,SOA、分布式、微服务都是现代软件架构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各有优缺点,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中都可以发挥出其独特的价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架构,并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实践,以满足业务需求并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55.怎么拆分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大型系统拆分成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可以独立部署、升级和扩展。在进行微服务拆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功能:首先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将系统按照业务模块或领域模型进行划分。通常每个微服务都应该具有清晰的业务功能,并且与其它微服务相对独立。

  2. 数据库:针对每个业务功能需要确定其所需的数据存储方式,包括数据库类型、表结构等。通常每个微服务应该有自己的数据存储,但也可以多个微服务共享同一数据源。

  3. 接口设计:为每个微服务定义清晰的接口,包括请求和响应参数、接口地址、协议等。通常使用RESTful API或者gRPC的方式进行接口设计。

  4. 代码耦合:在进行微服务拆分时,需要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代码耦合情况。避免出现过于紧密的依赖关系,以确保每个微服务的独立性和可维护性。

  5. 部署方式:每个微服务应该具有独立的部署方式,可以单独部署、升级和扩展。通常需要使用容器化技术(如Docker)来封装微服务,并将其部署到云平台或者虚拟化环境中。

  6. 系统监控:每个微服务都应该具有独立的系统监控和日志记录机制,以及故障恢复和容错机制。这些功能可以使用一些开源工具和框架来实现,例如Prometheus、Grafana等。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对一个大型系统进行有效的微服务拆分,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

56.如何进行消息队列的选型?

消息队列的选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 应用场景:不同的消息队列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Kafka适用于高吞吐量、高并发读写的场景,RabbitMQ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但稳定性较高的场景等。在进行选型时需要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技术架构选择适合的消息队列。

  2. 性能需求:消息队列的性能指标包括吞吐量、延迟、稳定性等,需要根据具体的性能需求来选择消息队列。

  3. 可扩展性:消息队列的可扩展性是指对于大规模、高峰值的消息流量是否具有良好的处理能力,需要根据系统的预期规模和增长趋势来选择支持水平扩展的消息队列。

  4. 数据安全性:消息队列涉及到重要的业务数据,需要注意消息传输的安全性和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如支持SSL/TLS加密通信、数据备份、权限控制等机制。

  5. 社区支持:消息队列的社区支持程度也是选型的重要因素,包括开发文档、API接口支持、开源活跃度等,这些因素将对后续的维护和扩展带来重要影响。

  6. 成本:消息队列产品及其使用成本也是进行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的消息队列产品在性能、扩展性、数据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价格和费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案。

在进行消息队列的选型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进行多方面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选择的消息队列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并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57.RocketMQ的事务消息是如何实现的?

RocketMQ的事务消息是一种保证分布式事务一致性的机制,主要通过半消息和消息回查机制实现:

  1. 半消息:发送方将消息发送到MQ中,但会话并未提交。此时MQ服务器只是记录了这个事务分支,并没有进行持久化。如果此时事务执行失败,RocketMQ将回滚这个事务分支。如果成功,则继续第二步操作。

  2. 正式消息:发送方执行本地事务,如果发生异常或者事务超时等情况,发送方需要向MQ服务端发送一个回滚请求,由MQ服务端将之前发送的半消息删除;如果正常执行,则发送提交请求,此时MQ服务器才会对消息进行持久化。

  3. 回查机制:当RocketMQ服务器检测到某个事务消息没有接收到提交或回滚指令时,会启动事务消息回查程序。回查程序会向发送方查询该事务分支的状态,如果得到“已提交”则不做处理,否则认为该事务分支失败,通知消费者消息无效。

RocketMQ的事务消息能够保证在分布式事务场景下,消息和业务逻辑的一致性。同时,RocketMQ还提供了可视化的控制台,用于实时监控和管理消息队列集群的运行状态。

58.RocketMQ的底层实现原理?

RocketMQ是阿里巴巴开源的分布式消息队列系统,其底层实现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存储模型:RocketMQ采用了基于文件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消息,以提高读写性能和可靠性。每个topic对应一个文件目录,每个文件都有固定的大小和数量限制,当文件到达一定大小后就会被切分成多个文件,每个文件都有一个索引文件和日志文件用于记录消息和位置信息。

  2. 消息传输协议:RocketMQ采用自定义的协议来进行消息传输,包括生产者向Broker发送消息的协议、Broker之间的协议以及消费者向Broker请求消息的协议等。其中,生产者通过TCP连接将消息发送给Master节点,Master节点负责将消息持久化到磁盘中,并将消息传递给所有的Slave节点;消费者则通过TCP连接从Broker中拉取消息并进行消费。

  3. 消息路由与负载均衡:RocketMQ采用了Broker集群的方式来实现高可用和负载均衡。每个Broker节点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Topic的分片,每个分片都包含了该Topic下的部分消息数据。消息的发送和接收都由NameServer进行管理,NameServer在启动时会维护Broker的路由信息,并负责将消息路由到正确的Broker节点中。

  4. 高可用性和容错性:RocketMQ采用了主从复制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容错性。每个Master节点都有一个或多个Slave节点,当Master节点宕机时,该节点上的所有分片会自动切换到对应的Slave节点上继续提供服务。

  5. 消息顺序保证:RocketMQ提供了严格的消息顺序保证,即同一个Producer发送的消息,在同一个分区内只能被同一个Consumer按照发送的顺序消费。

总体来说,RocketMQ通过优秀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高性能、高可用和可靠的消息传输服务,适合于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和互联网企业的业务需求。

59.消息队列如何保证消息的可靠传输?

消息队列的可靠性传输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者确认机制:生产者在发送消息到消息队列之后,需要等待消息队列的确认响应。只有当确认响应成功返回后,生产者才会认为消息发送成功。

  2. 消息持久化机制:消息队列通常采用消息持久化机制来保证消息能够在宕机等异常情况下得以恢复。消息持久化可以通过将消息写入磁盘、数据库或分布式存储系统中来实现。

  3. 消息重试机制:在消息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网络故障、服务故障等情况,导致消息未被正常消费。针对这种情况,消息队列通常提供消息重试机制,即在消息未被消费时进行重试操作,直至消息被正常消费为止。

  4. 消息去重机制:由于各种原因,消息可能会被重复发送。为了避免消息重复处理,消息队列通常会采用消息去重机制,例如利用消息ID、唯一标识符等方式去重。

  5. 消息监控和报警机制: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消息传输过程中的问题,消息队列通常配备消息监控和报警机制,包括错误日志记录、性能监控等,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栈选择合适的消息队列产品,并对其进行配置、优化和监控,以保证消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注意消息队列的容量限制、消息安全性等问题。

60.消息队列有哪些作用?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是一种基于消息传递的异步通信机制,主要用于解耦、异步和扩展性等方面。消息队列在现代分布式系统中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 异步通信与应用解耦:消息队列可以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解耦,生产者只需要向消息队列发送消息即可,不再需要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方法,从而降低了系统间的耦合度。

  2. 流量削峰与削峰填谷:在高并发量下,会出现流量峰值和谷底,这时消息队列可以起到缓冲和平滑流量的作用,避免系统崩溃或响应时间变慢。

  3. 数据分发与处理:消息队列可以将数据分发到多个消费者进行处理,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4. 事务管理:消息队列可以支持事务模式,保证消息的原子性,从而确保整个系统能够维持一致性。

  5. 消息持久化:消息队列可以将消息持久化存储,避免因为突然宕机导致消息丢失的情况。

  6. 系统解耦与扩展性:通过引入消息队列,可以将不同的组件和服务解耦,使得系统更加模块化和可扩展。

总之,消息队列在现代分布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

61.死信队列是什么?延时队列是什么?

死信队列和延时队列都是消息队列中常用的一些概念。

死信队列(Dead Letter Queue,DLQ)是一种用于处理无法被正常消费的消息的队列。当消息由于某些原因无法被正常处理时(例如消息格式错误、消息过期等),这些消息就会被发送到死信队列中进行后续处理。死信队列通常用于保证消息传递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以及排查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延时队列(Delayed Queue)是一种支持消息延时发送的队列。它允许生产者在消息发送时设置一个延时时间,当延时时间到达后,消息才会被送到指定的队列中进行消费。延时队列通常用于处理需要一定时间后才能进行处理的场景,例如订单支付超时、验证码过期等。

延时队列和死信队列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涉及到了消息的过期和重新处理等问题。但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延时队列将消息暂存并延迟投递;而死信队列则是对无法正常处理的消息进行转移和重新处理。两者都可以提高消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栈来选择合适的方案。

62.MQ是如何保证高效地读写的?

MQ(Message Queue)是一种基于消息传递的异步通信机制,主要用于解耦、异步和扩展性等方面。在MQ中,高效读写数据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异步处理:在MQ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消息队列进行异步通信,生产者不必等待消费者的响应,而是将消息发送到队列中后立即返回,提高了执行效率。

  2. 批量处理:为了减少单个消息的存储和传输开销,MQ通常支持批量消息处理,可以将多个消息合并成一次传输或处理,从而提升性能。

  3. 集群化部署:MQ通常采用集群化部署方式,多个节点可以共同负责消息的存储和传输,提高了系统容错性和可扩展性。

  4. 高效的存储和传输机制:为了提高读写数据的效率,MQ通常使用高效的消息存储和传输机制,如采用文件映射技术来实现零拷贝(Zero Copy)、采用内存映射技术来提高数据读取速度等。

  5. 消息压缩:对于大量的文本消息,MQ通常会采用消息压缩技术来减小消息大小,降低网络传输和存储开销。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栈选择合适的MQ产品,并对其进行配置、优化和监控,以保证消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3.epoll和poll的区别?

epoll和poll都是Linux系统提供的I/O多路复用机制,用于同时监听多个文件描述符上的事件,当某个文件描述符上有事件发生时,通知应用程序进行处理。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1. 触发方式:poll采用轮询的方式来检查文件描述符中是否存在事件。而epoll使用回调函数的方式,在某个文件描述符上有事件发生时,通过回调函数将事件传递给应用程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轮询开销。

  2. 所需要的内核空间数据结构:poll需要向内核传递一个pollfd数组,其中包括了每个待监听的文件描述符及其对应的事件类型。而epoll则通过epoll_ctl()函数注册待监听的文件描述符列表,并把返回的epoll_fd作为参数传入到epoll_wait()函数中。

  3. 数量限制:由于poll采用轮询方式,因此随着待监听文件描述符数量增加,轮询次数和CPU开销也相应增加,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而epoll使用回调函数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并支持更大的并发连接数。

总体来说,epoll比poll更加高效、灵活,支持更大规模的并发连接数,尤其适用于高并发的服务器应用场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使用哪种I/O多路复用机制,还需要考虑实际应用场景、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等因素。

64.跨域请求是什么?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跨域请求是指浏览器从一个源(协议 + 域名 + 端口)发出请求,向另一个不同的源进行访问的行为。跨域请求常见的问题有:

  1. 安全问题:跨域请求可能会导致安全漏洞,例如A网站通过iframe引用B网站的页面,然后在B网站页面中注入恶意脚本来攻击用户。

  2. 数据隔离:由于浏览器对跨域请求的限制,不同源之间的数据无法直接共享和访问,影响了数据传输和互操作性。

  3. 访问控制:在跨域请求时,受到CORS限制的API只允许特定的域名下的请求访问,其他域名下的请求将被拒绝。

解决跨域请求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JSONP(JSON with Padding):JSONP利用script标签可以跨域请求的特性,在请求时携带回调函数名称,并将返回结果包装成函数调用形式返回给浏览器。

  2.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CORS是一种基于HTTP头部信息的机制,允许服务器告知浏览器是否允许发送跨域请求,同时还可以指定允许访问的域名、请求头等信息。

  3. 反向代理:通过在服务器端设置反向代理,将跨域请求转发到本地服务中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跨域请求。

  4. WebSocket:WebSocket协议允许浏览器与服务器进行全双工通信,可以轻松实现跨域数据传输。

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栈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配置、优化和监控,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5.零拷贝是什么?

零拷贝(Zero Copy)是一种计算机系统优化技术,主要用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减少CPU和内存的开销。零拷贝的基本原理是尽可能避免在应用程序和内核空间之间复制数据,使得数据可以直接在内核和硬件设备之间进行传输,从而减少了CPU的使用率和内存带宽。

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通常需要在应用程序和内核空间之间拷贝多次数据,例如:当一个应用程序在向网络发送数据时,需要将数据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然后再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网络设备的缓冲区中。这些拷贝操作会消耗大量的CPU资源和内存带宽,严重影响系统性能。

而采用零拷贝技术,则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数据拷贝操作。具体实现方式包括:

  1. DMA(Direct Memory Access):通过DMA控制器来实现直接将数据从内存复制到网络设备的缓冲区中,避免了CPU参与这个过程。

  2. sendfile():在Linux系统中提供了sendfile()系统调用,可以直接将文件内容传输到网络设备的缓冲区中,无需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拷贝数据。

  3. mmap():使用mmap()系统调用将文件映射到内存中,通过DMA控制器直接将数据从内存传输到网络设备的缓冲区中,同时避免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的数据拷贝操作。

零拷贝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CPU的开销和内存带宽,特别适用于大规模数据传输和高性能计算场景。

66.PostgreSQL和MySQL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现在很多项目的数据库使用PostgreSQL?

PostgreSQL和MySQL都是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们有以下区别:

  1. 数据类型:PostgreSQL支持更多的数据类型,例如数组、JSON等。同时,PostgreSQL也支持自定义类型,方便用户根据业务需求扩展类型。

  2. ACID兼容性:PostgreSQL严格遵循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规范,而MySQL在默认情况下不完全支持ACID规范,需要手动设置InnoDB存储引擎才能保证ACID兼容性。

  3. 性能:MySQL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具有很好的性能表现,而PostgreSQL在处理复杂查询时表现更优秀。

  4. 存储过程:PostgreSQL支持更多的编程语言,例如Python、Perl等,并支持存储过程的递归调用。而MySQL只支持SQL语言,不支持其他编程语言,并且存储过程不支持递归调用。

  5. 扩展性:PostgreSQL更加灵活和可扩展,可以通过扩展模块实现各种功能。而MySQL的扩展性较弱,一些高级功能需要手动实现。

目前越来越多的项目选择使用PostgreSQL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功能丰富:PostgreSQL提供了非常多的高级功能,例如复杂查询、存储过程、触发器、分区等,可以满足大部分应用场景的需求。

  2. 可扩展性好:PostgreSQL支持各种插件和扩展模块,方便用户按照自己的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

  3. 安全性高:PostgreSQL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支持SSL连接、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多项安全功能。

  4. 社区活跃:PostgreSQL拥有一个活跃的社区,有大量的用户贡献了优秀的扩展和工具,同时也有一支强大的开发团队持续推进PostgreSQL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PostgreSQL在某些方面比MySQL表现更优秀,但具体选择哪个数据库系统还要根据实际需求、技术栈、人员技能等因素进行评估和选择。

67.什么是分布式?什么是微服务?

分布式系统是指由多台计算机协同工作,通过消息传递来完成一组共同的任务。这些计算机被称为节点,它们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协调完成一个大型系统的功能。分布式系统通常具有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容错能力等优点。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一组小的、独立的、松耦合的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地进行部署,并通过API进行通信。每个服务都专注于一个具体的业务领域,并采用独立的技术栈进行开发和部署。微服务架构的优点包括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

相比于单体应用,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架构更加适合大规模、复杂的应用场景。在分布式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可以运行在不同的物理或虚拟机上,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协同工作。而微服务架构则将大型的单体应用拆分成多个小的独立服务,使得每个服务都可以根据需要独立扩展,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维护性。

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架构都涉及到了跨进程、跨服务的通信和协调,因此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网络延迟、数据一致性、服务治理等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面试题篇,java,开发语言,微服务,数据库,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