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亡妻作悼亡诗数十首的元稹,他的感情生活比你想象的更混乱

唐朝大诗人元稹,一生写了上百首深情真挚、感人肺腑的爱情诗。他对亡妻寄托哀思的悼亡诗,更是让人读地字字血泪,哀伤不已。

然而在这些深情的诗词背后,元稹真实的感情生活又是如何的呢?他的为人像他的诗一样专一深情吗?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位大诗人的感情生活。


1.苦难的童年

元稹的童年很艰难。他的父亲是个清贫小官,在他8岁时便去世了。顶梁柱没了,家中也没有什么资产,母亲郑氏很快就过不下去了,便带着几个孩子回了凤翔娘家。

在凤翔,郑氏自立门户,在娘家的帮助下,辛苦地拉扯几个孩子。

当时家里穷到,连送元稹去学堂读书的钱都没有,郑氏只好在家亲自教元稹读书。

令人欣慰的是,元稹天资聪慧,自己也十分刻苦,在母亲的教导下,小小年纪写文章写诗都不在话下。

这种成长背景下,元稹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小就知道自己要奋斗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扭转家中局面,元稹十多岁就开始参加科考。15岁时,就考中了明经科,这给元稹带来莫大的鼓励,同时也使孤儿寡母的境遇有所好转。


2.甜蜜懵懂不负责任的初恋

公元799年,21岁的元稹计划去长安参加吏部考试,考试时间在一年后,时间充足,于是他先去了距离长安比较近的蒲州,打算边复习边游览。

在蒲州,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远房表妹崔双文。

崔双文的母亲也姓郑,算起来,和元稹母亲同出一族。

崔家的男主人,是崔相国,只可惜英年早逝。所幸的是,崔家有丰厚的资产,足以让母女俩过富足生活。

在元稹来到蒲州的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促使他和双文表妹走到了一起。

当时发生兵乱,有个将军带兵来到蒲州,见崔家无家主,只有女眷好欺负,便派兵围了,想要讹一笔钱财。

元稹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出面说和,这才使崔家脱困。

崔家这位远房姨妈很是感谢元稹,便隆重地把他请到家里。

元稹和17岁的表妹见了面,情窦初开的两人互生爱慕。

这里就要说说元稹的外形了。元稹不仅是才子,还是名副其实的美男子,面目清俊贵气,白居易曾夸他是“仪形美丈夫”,再加上他身材高大魁伟,那真是当时少有的帅哥。

而崔双文年仅17,容颜秀丽,养在深闺,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

两个年轻男女不知不觉就动了情,陷入爱河。

两人躲开家人,时常在后半夜悄悄出来约会,谈论诗词,打秋千,在花园中追逐,耳鬓厮磨。

后来情难自抑,两人偷尝了禁果,并且私定终身。

元稹写了不少的诗来赞美和表妹的爱情,其中著名的《会真诗》三十韵,写尽了这对小情侣的爱。

”眉黛羞频聚,朱唇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

这是其中的一段。

其实这些诗也足以显出元稹私德差劲。他写这诗时,崔双文已经嫁人了。元稹却不管不顾地如此写实大胆地描绘了两人热恋时的私密情景。诗流传出去,该让嫁为人妇的崔双文如何自处呢?

这就相当于现在,一男一女分了手,男的还写小作文描写两个人热恋时如何亲腻,并且还发到网上。这是多么无耻的做法。

好,我们继续来讲两人的恋情。

然而这段热烈真挚且行为大胆的爱情,仅持续了不到一年。

公元800年,元稹告别表妹去长安应试,初到长安时还给双文寄过小首饰和口红,之后便失联了。

元稹的意思很明白,等于单方面和崔双文分手了。

可怜的双文表妹枉费了一片真心,失去了宝贵的贞操,惨被抛弃。

对于这段感情,元稹内心很复杂,惋惜又内疚,同时还有些虚伪,一直想美化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

5年后,他根据这段爱情故事,写下了小说《会真记》,也就是著名戏曲《西厢记》的原型。

在小说里,大部分人物设定和情节都是按照现实来的。只不过,他在小说里故意把崔莺莺给抹黑了,变相洗白了自己。


3.苦苦相守的原配妻子

元稹没有娶双文表妹自然是有原因的。

元稹到了长安应试,面对达官显贵,有了新的打算。离开崔双文的元稹,脑子里的理智和算计战胜了情情爱爱。

元稹自家无权无势,他想进入仕途,平步青云,只能靠自己,那样实在是太难了。

那么,有捷径吗?有的。如果找一个有权有势的岳丈,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很大的帮助。

而崔双文显然不是符合这种要求的结婚对象。崔家虽然有房有地,奴仆上百,很是富贵,但是家主崔相国已死,有钱无势。在仕途上帮不上他的忙。

于是,元稹很现实地果断抛弃了崔双文。

终于,在3年后,元稹等到了机会。

这人是三品大员韦夏卿,虽然当时元稹只是个小小的校书郎,但是他看好元稹,决定把自己19岁的女儿苇丛下嫁给他。

韦丛是个名门闺秀,端庄秀丽,也通晓诗文,而且贤惠温婉。

婚后元稹和她琴瑟和谐,夫妻感情很好,两人在7年里生了5个孩子。

可是韦丛后半生的命运很不幸。

两人结婚一年后,韦夏卿便去世了,没了岳父在经济上的扶持,元稹两口子一下子陷入了贫困。

校书郎的薪水低微,根本无法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面对从来没经历过的贫苦生活,韦丛这个养尊处优官宦小姐,竟然没有一点怨言。

她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想办法把日子过下去。

元稹的诗《遣悲怀》,回忆了当时困窘的生活: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像样的衣服都当掉了,家里来客人为了买酒招待,韦丛只好从头上拔下金钗卖掉。没有粮食,韦丛去采野菜采豆叶子,柴也买不起,韦丛去捡树枝树叶。

公元809年,元稹终于苦尽甘来,被升为监察御史,奉命去东川视察。

然而好日子刚来,韦丛就积劳成疾一病不起,8个月后,韦丛病逝,年仅27岁。

元稹对发妻韦丛有不尽的亏欠,他在韦丛病逝后,写过不少回忆生活点滴的诗,流露出对韦丛的想念。光悼亡诗就写了三十多首。

比如这首传颂度很高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然而我们再来看看元稹在韦丛生病后的所作所为,你肯定想要骂他一声”渣男“。


4.才子才女虚伪的精神之恋

上一节提到,元稹任监察御史,去东川出差,正是这一趟,他结识了艳名远播的大才女薛涛。

薛涛本是官家小姐,后因家庭变故被卖为官妓,后来遇到节度使韦皋,依傍着韦皋过了十几年。35岁时离开韦皋,也脱离了乐籍。

此时她和元稹结识,元稹30岁,薛涛40岁。

两人虽有10岁的年龄差距,但薛涛保养得极好,且风韵绝佳,又满腹才情,艳名流传大江南北,元稹对她一见倾心。

薛涛对元稹,则是爱慕加崇拜,一方面元稹帅气年轻,与之前那位大自己20几岁的韦皋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另一方面元稹才华横溢,远在自己之上,薛涛看元稹就像个小迷妹一样。

两人很快就陷入热恋,时常腻在一起。

就在元稹和薛涛打得火热的时候,元稹那个受苦受难的发妻,韦丛,还在长安抱病在床,已经病入膏肓,马上不久于人世。

发妻重病,自己还有心情和薛涛热恋,这是不折不扣的渣男行为。

元稹在东川视察毕竟不是长期的,视察工作结束,元稹和薛涛不得不面临离别。

与其说不得不,我更倾向于这是元稹的故意为之。

元稹如果是真心想和薛涛相守一生,是可以带上薛涛的,当时薛涛已经脱离乐籍,是自由身。

即便薛涛身份卑贱,不能当正妻,也可以纳为妾的。

元稹在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许诺薛涛,定会来接她,会娶她进门为侧室。

分别后,两人也一直书信来往,互诉衷肠,这种断断续续的书信一直持续了十余年。

但是,元稹却一直都没有来娶薛涛,直到薛涛心死出家做了女道士。

可见元稹为人很现实,很虚伪,他实际上介意薛涛的经历,介意薛涛比自己大10岁,并不想娶她进门。

既然不想娶不能娶,就给人家一个明确答复好了,可他偏偏吊着人家十多年,间接导致薛涛终身未嫁。

他对薛涛的感情,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才子对才女的钦慕,是精神的碰撞。

不过,元稹只是把这种感情当做生活的调剂罢了。


5.匆匆过客,妾室安仙嫔

元稹从东川视察结束回去后,过了没多久就娶了一个妾室。

这距离原配韦丛过世,还不到一年,其实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他娶安仙嫔,更多的是为了实际需求而已。

妻子韦丛生了五个儿女,但是前四个都夭折了,只剩下一个小女儿,小名保子。

当时保子还很小,咿咿呀呀学说话的小孩童,需要母亲照顾。

当时元稹家没有一个可以主事的女人,妻子过世了,母亲也过世了。

不仅如此,元稹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官江陵,还生了病。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朋友把表妹安仙嫔嫁给了元稹。

安仙嫔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正是这个原因,元稹把她纳为妾,而不是妻。

因为古代是一妻多妾制,元稹纳妾既可以满足目前的需求,又不影响日后择高门大户小姐为继妻。

由此也可见,元稹是一个多么现实的男人,娶妻一定要娶高门大户的女儿,对自己仕途有帮助的。

安仙嫔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子,像当时大部分女子那样,温柔贤惠,对丈夫言听计从。

她尽职尽责地照顾着一家人,为元稹生儿育女。

元稹关于写安氏的作品很少,不知道他对安氏的感情是如何的,笔者觉得他对安氏应该是满意的,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平淡如水的夫妻感情。

安仙嫔也是个没福气的女子,嫁给元稹不到四年,就病死了。


6.出身名门的继妻

安仙嫔过世一年多的时候,37岁的元稹通过朋友介绍,娶了裴淑为妻。

裴淑出身士族,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闺秀,很符合元稹的娶妻标准。

整体来说裴淑还是比较幸运的。

这个阶段的元稹懂得了官场上的那些勾当,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耿直了,甚至还学会了一些逢迎拍马的本事,此后的仕途也更加顺畅了。

因此裴淑和元稹婚后的生活还是富足的。

裴淑性格很好,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诗文,且富有生活情趣。元稹对裴淑的感情很深厚,而且比较在意她的感受,就算离家赴任,不在一处,也会时常通信写诗。

元稹曾给裴淑写过一首这样的诗,诗名叫《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

”嫁时五月归巴蜀,今日双旌上越州。

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

海楼翡翠闲相随,镜水鸳鸯暖共游。

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写这首诗时,元稹被调任,裴淑不高兴,在家里闹别扭,于是元稹写了这首诗来哄她。大意是说,现在升官啦,生活更好啦,你就不要不高兴啦。

裴淑和元稹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从他37岁一直到63岁去世。

然而这段看似恩爱和谐的婚姻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可耻的感情,说来简直是对裴淑莫大的讽刺。

这也就是下面要讲的。


7.最不光彩的一段情

元稹在浙江做刺史的阶段,曾和一女子保持了长达7年的同居生活,狗血的是,这个女子有丈夫。

当时浙江地区有个到处游走演出的民间戏班。戏班班主是夫妻俩,女的叫刘采春,男的姓周。

这个刘采春便是《唐诗三百首》里,写《啰唝曲》的那个。

刘采春在当时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明星,其影响力就和现代的邓丽君差不多。

刘采春出身贫寒,靠卖艺为生,但是颇有才情,填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不仅如此,还长相漂亮,歌喉甜美,她唱着自己填词的曲子,男女老幼都喜欢她的表演。

简直就相当于现代的创作型女歌星。

元稹到了浙江后,慕名来看她的表演,一来二去迷上了这个25岁青春靓丽的小妇人。

按理说,人家有丈夫有孩子,再怎么喜欢,藏在心里就好,可元稹不。

他竟然不顾自己名声,将刘采春接过来和自己生活。有一种说法,说元稹当时给了刘采春的丈夫一笔钱,相当于买断他们的关系。

他和刘采春没名没份的同居生活持续了7年。至于刘采春本人是不是自愿,有没有爱情,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这段关系,”强占“的意味儿恐怕要更多一些。

更令人不齿的是,公元829年,元稹被调回长安,并没有带上刘采春,而是把她无情地抛弃了。

可怜的刘采春失去了自己的事业,妇道人家的名声也毁了,已经没脸再回去找丈夫。

关于刘采春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刘采春被抛弃后,投河自尽了;还有一种说法,说刘采春隐姓埋名去流浪了。

不论是哪一种结局,都很凄惨。

元稹对待刘采春,更像是对待一个新奇的玩物,谈不上什么爱情,更谈不上什么情深意切,只是占有和玩弄而已。想要的时候不顾一切得到手,不需要的时候就一脚踢开,没有一点责任和顾忌。


8.结语

元稹一生,诗作数以千计,佳作更是不胜枚举。在散文和传奇小说方面也有一定成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白居易齐名。

事业上,他从校书郎做起,官至宰相。

初入仕途时,他嫉恶如仇,敢于像官场黑势力挑战,也曾平过众多冤假错案。

但是他屡次三番惹怒朝中显贵,被报复遭贬,让他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致使元稹在后期打破了自己的原则,开始随波逐流,甚至靠卑劣手段当上了宰相。

而在私德和男女感情上,元稹显然是有巨大污点的,这也是后世人贬抑元稹最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亡妻作悼亡诗数十首的元稹,他的感情生活比你想象的更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