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头有水天上来

蛤蟆口淤地坝

夏收在望
坝出高原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曾几次到过咀头,每次都是匆匆地前去,匆匆地回来,从来没有全方位地了解过咀头。长久以来,我对咀头的印象是粗浅的模糊的碎片化的。

在我的认识中,咀头是一块纯粹的黄土高原。那里山塬相连,沟壑纵横,黄土漫漫,干旱连天。天水作家秦岭写过《渭河是一碗汤》:“其实,渭河是一碗汤,喝上了,啥都有了;喝不上,啥都没了。”这是关中农民对渭河的评价。然而,高踞渭河北岸的咀头,虽然日日夜夜能够听见渭河的涛声,却得不到渭水的滋养。渭河这碗高汤,咀头够不着,只能馋着。咀头不但喝不上渭河这碗高汤,连其余的汤汤水水都不曾沾着,咀头是武山县内唯一没有河流、没有河谷地的乡镇。咀头,是一块干透了的高原,似乎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不曾下透过一场雨。山梁间广袤的黄土地,似乎除了洋芋疙瘩,再也长不出啥来。咀头当地人对自己祖祖辈辈生存的这块土地有个较为形象的称呼——“牛膝盖”。农民的语言是从土层深处钻出来的,接着地气,最实在最有艺术性。“牛膝盖”最能形象地概括出咀头的贫瘠、十年九旱、荒山秃岭、水土流失、苦甲天下等诸多现状。亘古以来,咀头的黄天厚土在苦苦等待着一场透雨。

这是二十年来我所知道的咀头。

崖上有堡

溪柳相映

水鸟相悦

前段时间搜集资料,各处搜集来的资料中的咀头,都和我所认识的二十年来的咀头截然不同。一个个描写咀头的词语,无不鲜活水淋,无不漫溢着杏花春雨的气息,飘荡着瓜果鱼米的清香,似乎说的不是干透了的寸草难生的黄土高原,而是水流婉转溪韵悠长的烟雨江南。你看看这些句子:“一弯碧水映山色,万串珍珠耀枝柯。”“群山环绕一坝拦,高山亦有平湖出。”“鱼虾湖底戏,水鸟波上鸣,人在画中游。”“炊烟与彩云齐飞,落日共重山一色。”诗画一般的句子中,还有飞檐翘角,棂欗巧秀,丹青彩绘,宛若蛟龙将要腾空入云而去的“石庙腾凌”胜景,还有秋意浓,叶烂漫,远观山色迷离,近看寺隐金秋的入画美景“灵岩秋色”。位于管山村的张家台子遗址上,3.8米的黄土层下面,埋藏着的5800年前武山先祖的烟火生活,更是将黄土高原厚重的历史拉伸得比咀头多家夏秋时节的夕照还要灿烂绵长。再来看看这些变化:近年来,咀头“旱作农业”搞得风生水起,相继建成了以冬暖棚种植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小麦、洋芋良种培育基地,白尧党参种苗基地,白湾村旱地西瓜示范基地,大坡沟樱桃种植基地……

山塬绿遍
咀头春晖
银河落旱原
辣椒红满天
樱桃赛珍珠

沉睡了亿万年的黄土高原,突然在世纪之初醒来,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都在喷发出蓄势已久的蓬勃而生猛的势不可挡的活力。一位专家老师告诉我:“咱们应该去咀头实地看一看才能知道,咀头,有水了!”“咀头有水了?”咀头的水从何处来?莫非渭河拐了个湾,给了咀头一碗汤?

咀头之水天上来!

咀头的水,的确从天上而来。

不到咀头,我不知道村里早已消失的涝坝重新在咀头安家落户,华丽转身成聚宝盆之后,还有了个响亮豪气的名字,叫“淤地坝”。当我上坡下梁,在迷宫一样的山塬间转了半日,站在位于张家沟深处的蛤蟆口淤地坝坝上时,切身感受到咀头的变化,绝非纸上云烟,毫无半点虚夸之意,比脚下的大坝还要坚固牢靠。脚下,干燥的黄土掺合着泉水的微凉,一层一层夯筑成长150米、宽170米的梯形坝体,似一只巨大的蛤蟆蹲踞在山沟间,来者不拒,稳稳妥妥地将雨天从千沟万壑奔泻而下的洪流含聚在自己硕大扁平的肚子里。泥沙沉淀,坝水澄清,滋生的水草,悠悠闲闲地在水底氤氲出云朵一般千奇百怪绿色可人的图案,随风浮动。溪柳相映,金丝扶堤。白色的鸭群,从柳梢遮笼着的小溪尾部游来,“嘎嘎噶”的叫声,荡开一圈一圈碧绿的涟漪。水鸟的翅膀轻轻掠过水面,击溅出珠玉般清脆透亮的声音,顺着水波来回激荡。水气迷离,微风不燥,炎炎夏日清凉如秋……

微风不燥
山青水绿
有凤来仪
鸭嬉绿波
天高云阔

咀头从2007年起建设张家沟小流域坝系,建成的16座淤地坝,如16颗明珠,镶嵌在山间,创造出“高山出平湖”的神话。这淤地坝的好处,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拦泥保土,治沟增田,淤地坝功莫大焉。淤地坝将从各处流失的泥土淤积下来,一层一层沉淀,积攒成良田。淤地坝还很好地解决了黄土高原上人畜饮水及灌溉问题,并且起到防洪减灾作用,对洪水进行有效调节,化干戈为玉帛。一路走来,恍恍惚惚,行走在黄土高原上的咀头,似行走在“陇上江南”。胡麻飘着一地紫,洋芋开着一片白,玉米翠绿,小麦金黄,核桃大如鹅蛋,花椒缀满枝头,西梅、苹果、李子,在潮润的空气中含羞地变红,树梢最后的樱桃,正将甜蜜的汁液饱涨成晶莹剔透的佳酿。收割过油菜的正在休耕的土地,平平整整,表皮结着一层干壳,皮层下却潮湿松软,踩上去,脚会深深地陷进去,一直陷下去……淤地坝还有以坝代路的作用,淤地坝坚固的坝体桥梁一般连通了山塬,将整个高原交通网格化。同行的一位老专家是武山的“活地图”,他说在武山,唯一能使他迷路的是咀头。这些村路如身上的血管,密密麻麻,四通八达。淤地坝对环境的改善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坝里的水,逐年沉积,很好地涵养了水源,在坝体周围滋生出千万股细流,在干旱的咀头创造出石破天惊一样的传奇。一口淤地坝,就如一滴滴在宣纸上的颜料,绿色逐年洇润蔓延,洇上山坡,洇上高原,咀头绿了,黄土高原绿了。有了淤地坝的蒸蔚,连逐水而生的芦苇,也一下子生出万丈豪情,跃上高高的石崖,在一个叫“芦子坪”的地方扎稳脚跟,占地为王。更要紧的是淤地坝釜底抽薪一般,从源头上拦住了泥沙,使渭河清了,黄河清了,大海清了。

水上乐园
高原出平湖
蒹葭苍苍

“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黄土高原上的咀头乡,豪横地有着这样的十六座大坝。这十六座大坝,就是十六碗汤。有了这样的十六碗汤,地里的玉米将会更加茁壮,树上的樱桃将会更加甜香,灵岩寺的秋色将会更加绚烂,石庙口檐角迎着风的铃声,将会更加清亮……

石庙腾凌

五珠起线

有亭翼然

石庙全景

文字:王孝喜   

摄影:张耀德

你可能感兴趣的:(咀头有水天上来)